石问之被误读的李纨判曲古代小说研究

北京白癜风治疗费用多少 http://www.gs218.com/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只这戴(原文为“带”,不规范,径改)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曲子内容和断句方式依据人文社《红楼梦》,第85页)

这首题曰“晚韶华”的曲子,是对李纨一生的高度概括。学术界由于对该曲子“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等关键性词句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形成多种不同角度的解读:

第一种理解,李纨私德有污,因争夺贾府管理权或者经济纠纷与凤姐有过节,对巧姐落难起了坏作用,从而作了有损阴德的事情。类似的见解如陈大康、梁归智等诸位学者。

第二种理解,李纨品德高尚,从而也“阴骘积儿孙”,但儿子却英年早逝,自己沦落为无夫无子的孤寡老人。类似的见解如井玉贵先生,详见其最近发表在“古代小说网”上的大作《李纨判词、曲子之谜再探》。

第三种理解,李纨一生严格恪守封建道德规范,品德无瑕疵,从而“阴骘积儿孙”,儿子贾兰作了大官,自己也受到诰封。然而就在刚要步入人生巅峰之际,却去世了。著名红学家蔡义江、张俊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三版《红楼梦》都如此理解此曲。

本人认为前面两种理解都不够准确,本人赞同第三种理解。

1、李纨不会是坏人

第一种理解把李纨和贾兰解读成负面人物,从而使得她的悲剧具有了自作和报应的成分。由此,产生多个层面的问题:

在曲子本身层面,这种理解导致曲子内容不和谐。曲子最后一句是整个曲子的点睛之笔,“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作者将古来将相之功成名就身亡来比拟李纨的一生,这注定了李纨不可能是坏人。如果是坏人,怎配得上用古来将相作比拟?哪里又能有“虚名”?又有啥可值得后人钦敬?

在内容层面,这种理解完全缺乏文本内容的支持,对书中大量肯定李纨的地方选择性忽略,而对个别文意模糊之处展开头脑风暴式的猜想。

比如说李纨跟王熙凤争夺管理权就完全没有文本依据。李纨没有心思和能力管理贾府这么大一个家庭,这是王熙凤得以被借调过来成为大管家的前提,如果把这个前提推翻了,红楼梦故事就没法展开了。

而且《红楼梦》也给了李纨一次管理家务的机会,但实际上仍是探春做主,李纨只是挂名。如果李纨有意争夺管理权,她在自己有机会上台的时候,完全不可能是那样一副大撒把的状态。正是作者内定李纨无心管理家务,才可以放手写出王熙凤、探春和薛宝钗等人的出彩之处。

再比如,把贾兰解读为出卖巧姐的“奸兄”,完全破坏了作者在第六回把贾蓉和板儿作为两个形象迥异的王熙凤的“侄儿”进行对比的绝妙安排。如果不知道贾蓉才是真正的“奸兄”,就根本没法读懂第六回的精妙。井玉贵先生的《李纨判词、曲子之谜再探》文章对此有非常详细的批评,读者可参考阅读。

在思想层面,这种争斗和报应思维,也是非常粗浅和俗套的理解,严重矮化了《红楼梦》悲天悯人的大格局,完全没有进入曹雪芹的精神世界。

在十二钗中,除了王熙凤有某种自作的成分,其他人的命运(包括修改后的秦可卿)都是社会制度、社会观念、家庭原因和自身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都是自己把握不了的。这种自己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喟叹和无奈,才是《红楼梦》深刻的地方。

再者,如果李纨是坏人,她怎么配住在大观园,怎么配带着宝玉和众姐妹一块在大观园生活。

在第17回,李纨未来住的地方——稻香村,与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一起,作为文中重点描写的对象。

在第18回,李纨与众姊妹一起写诗呈给元春。在贾宝玉过生日的时候,迎春和惜春都没有被邀请,而李纨却被探春邀请与众姊妹一起玩掣花签游戏。如果李纨是个坏人,她配吗?曹雪芹不会觉得恶心?

要理解《红楼梦》,思想站位得高,心思要纯之又纯,只有这样才可能理解曹雪芹悲天悯人的精神世界。同时,要坚持系统化思考问题方法,避免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死去的是李纨而非贾兰

第二种理解一方面肯定李纨的德行,认为李纨为子孙积了阴骘,另一方面又认为贾兰英年早逝。一个人德行圆满,为子孙积累了阴骘,其结果却是唯一的儿子刚有出息就挂掉了,这是夸人还是损人呢?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因此,这种理解在逻辑上存在问题。

“晚韶华”是李纨的判曲,如果认为死去的是贾兰而不是李纨,这就是意味着整首曲子的后半部分全部是在描写贾兰。在李纨的曲子中,竟然用一半的篇幅写贾兰,这属于写跑题了。曹雪芹当不是这个水平的作者。

“只这带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对这句话最正常的理解就是指李纨自己死了。在元春判曲中也有类似的句子:“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可见,在没有特别交待是谁死了情况下,无常就是指自己。

在其他人的判曲中,凡是涉及跟亲人之间关系的,都交待地特别清楚,丝毫不会产生歧义。如宝钗判曲中,一看就是夫妻关系;在黛玉判曲中,一看就是恋人关系;元春判曲中,“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探春判曲中,“告爹娘,休把儿悬念”;湘云判曲中,“襁褓中,父母叹双亡”“厮配得才貌仙郎”;迎春判曲中,“中山狼,无情兽”;巧姐的判曲中,“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狠舅奸兄”。

同样地,如果李纨的悲剧果真是儿子英年早逝,自己沦为孤寡老人,我想作者也一定会交待地非常清楚。

设想一下,如果李纨的结局果真被作者设定为是一个孤寡老人的形象,那么为她创作一首曲子,作者肯定会有比“晚韶华”更合适的曲子来形容这种晚景的凄凉孤独。

3、对“晚韶华”的文本解读

前述的第三种理解,是本人赞同的,下面本人对这首曲子的内容适当展开分析: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开门见山,高度凝练地总结了李纨的悲剧一生。“镜里恩情”指其夫妻生活虽美好但过于短暂,以至于像镜花水月一般虚幻不真实。“梦里功名”,即功名如梦,也就是刚刚被诰封进入人生奋斗的巅峰,就濒临死亡,有虚幻不实之感。

在李纨丈夫去世后,支撑她的精神动力就是把儿子培养好以便将来有个好前程,自己也可以得以诰封。可是没想到的却是在一切都实现的时候,自己却无福消受,所以是“更那堪”了。

“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绣帐鸳衾。”这两句是进一步阐释“镜里恩情”。指李纨美好的夫妻生活过于短暂。

“只这戴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这几句是进一步阐释“更那堪梦里功名”。指李纨享受富贵的时间太短暂。

“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这句话是引起分歧的源头。从我们现在人的理解方式出发,这句话至少可以做出几种不同的解读:

第一种解读,“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是并列关系,它是正面肯定李纨的德行。“人生莫受老来贫”“阴骘积儿孙”都是古人劝善的老话。“宁吃少年苦,莫受老来贫”,就是劝人年轻时候要多努力,多吃苦。“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就是正面肯定了李纨年轻时候吃的苦是值得称赞的。

当然李纨吃的苦是精神孤独之苦,而非体力之劳苦。“也须要阴骘积儿孙”也是肯定李纨为儿孙积阴骘的行为也是“须要”的,值得肯定的。这两句话是对前面“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等内容的完善。

作者显然反对从李纨的悲剧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挥霍青春,纵情享乐,不顾后成等等。李纨之所以进入薄命司,不是因为她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而恰恰是她做了她那个时代要求她做的一切却仍然改变不了悲剧命运。

第二种解读,“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是转折关系,但又可分成肯定李纨和否定李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

从肯定李纨的角度,可以作这样理解:为了阴骘积儿孙,可以承受老来贫。也就是说李纨在贾府败落后可能做出了某种捐献举动,捐出了大部分甚至全部财产,从而为子孙积累了阴骘。从第45回王熙凤跟李纨算经济账部分来看,确实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第三种解读,从否定李纨的角度,可以作如下理解:李纨为了不受老来贫,做了有损阴骘的事情。前文已经分析过,这种解读与曲子内容本身、《红楼梦》整体文本都不协调,因此本人不赞成这样的理解。

总的来说,本人倾向于第一种解读,不排除第二种解读,不赞成第三种解读。

“气昂昂头戴簪缨,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这几句是借助古代众多功成名就身亡的情形来类比李纨的人生遭际。

整首曲子围绕李纨一生的德、行、命展开,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与全书的内容也是协调一致的。在精神境界上,也与《红楼梦》一书也是合拍的。

在古代封建社会,妇女处于从属地位,人格被男性所吸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自己人生的独立价值被抑制甚至被否定。所以很自然地要求女性相夫教子,夫死守志。

从封建价值观看,李纨是值得肯定的,她成功地按照将个人价值服务于家族这一功能性定位走完自己的一生。但《红楼梦》可贵的地方正是在于它关照的不仅仅是作为大家族一份子的李纨,而是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生命的李纨。

作为大家族一份子的功能性存在的李纨是成功的,但作为个体生命的李纨是悲剧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红楼梦》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52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