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www.znlvye.com/bybl/zbyf/m/
第百十六回得通灵幻境悟仙缘送慈柩故乡全孝道
情节梳理:宝玉又昏死——魂魄跟着和尚走了——到“真如福地”——见鸳鸯——进“薄命司”——翻看“金陵十二钗正册”——领悟判词,熟记——见“绛珠草”——见尤三姐——见晴雯——见林黛玉——见凤姐——见秦可卿——见迎春——被元妃救——被和尚送回——宝玉醒来——犹记梦境——宝钗等猜测和尚送玉——惜春解释——宝玉发笑——宝钗担忧
贾政贾琏商量——筹资送灵柩回家乡——嘱咐宝玉考试——贾政远行——宝玉变得冷淡——紫鹃替姑娘伤感——柳五儿谈宝玉冷漠
这一回和第五回遥相呼应,都是全书最有魔幻色彩的篇章。贾宝玉被和尚领着,到了“真如福地”。最后一回,甄士隐会告诉我们,“真如福地”就是“太虚幻境”。贾宝玉在那里见到了过去在贾府死去的女子,很多内容都与前面形成了照应。例如“薄命司”的册子,林黛玉薛宝钗的判词,袭人的判词,灵河岸的绛珠草,尤三姐对贾府的痛恨等等。从某个角度看,这就是对全书的回顾,也是对死去的女子的祭奠。
前不久,在谈论凤姐病危的时候,宝玉和薛宝钗谈到了未卜先知。当时,袭人提醒,贾宝玉想起来了,说:“若再做这个梦,我必细细地瞧一瞧,便有未卜先知的分儿了。”果然,很快就实现了。因为带着这种心态,看得就特别仔细,记得也就很清楚。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了每个人的命运,他彻底领悟了,知道每个人的命运是注定的。醒来之后的贾宝玉彻底转变了,这是贾宝玉思想性格发展的里程碑。
甄宝玉游历太虚幻境后,彻底转变了,变得开始热衷功名,追求“惟忠惟孝”了;贾宝玉回来之后也转变了,变得“不但厌弃仕进,竟把那儿女情缘也看淡了好些”。连对女孩子也冷漠了。贾宝玉看透了一切,也看淡了一切,从此以后,你细心观察,他最常见的表情是冷笑。
那么多女孩子的命都是天注定。这种观点你千万别当真,千万不要被作者巧妙的语言所蒙蔽。如果贾宝玉真相信,他就不会用出家来与这个世界抗争了。作者越是这样写,越能让人回忆起这些女子生前的挣扎和无助,越能激发起读者的同情心。
贾宝玉游历之后,还想再问个明白,带他去的和尚说:“还不解吗?世上的情缘,都是那些魔障。”这是总结性的一句话,也是小说的主题之一。这是带有悲观色彩的封建思想,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冰冷的贾宝玉此时还是对一个人有真情的,那就是袭人。贾宝玉在“薄命司”里看到袭人的判词,“大惊痛哭起来”;醒来之后,想到预示袭人命运的图画,看着眼前的袭人,“不觉又流下泪来”。贾宝玉虽然变得冷漠,但他骨子里永远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不想伤害任何人、只想呵护每一朵花的心是不会改变的。袭人毕竟是陪他从小到大的人,如母亲,如姐姐,是丫鬟,也是妾,多少年来,无微不至地陪伴着他,呵护着他。然而,贾宝玉知道,袭人终究要属于别人,他怎能不伤心?
因为宝玉变冷淡太突然,作者决不会让读者感到突兀,又用了“三人成虎”的手法。先写紫鹃的感受:见林黛玉的灵柩回去,宝玉也不伤心;紫鹃送灵柩回来伤心,宝玉不劝反笑;如今宝玉“待袭人也是冷冷的”。再写柳五儿的感受:以前听说宝玉在女孩子跟前是最好的,现在对女孩子,“索性连正眼也不瞧了”。这样集中采用侧面描写,让读者对贾宝玉的转变,有了深刻的印象。
上一回,贾政见和尚往家里闯,想起了以前宝玉和凤姐中邪魔怔的时候,就是和尚来莫名其妙治好的。这一回,王夫人也想起了这件事。临到结局,这么忙乱,作者也没有忘记与遥远的过去形成照应。那一次,和尚来拿住宝玉的通灵玉,对着说了几句话,宝玉和凤姐就好了。
贾政趁着丁忧在家,要把放在铁槛寺中的家人的灵柩送回金陵老家去。特别交代要把林黛玉的灵柩带回去,这是林黛玉死之前让紫鹃转托贾母的。林黛玉终于要回去陪在父母身边了,不再孤苦伶仃、流落他乡了。听起来就让人心酸。
贾政临走,再次嘱托宝玉,好好学习,参加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