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红楼梦》这部大戏人物众多,线索纷呈,而曹公却能忙而不乱,把每一个人物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而且还留有悬念,很多故事情节至今还有很多人研究不透,却乐此不疲。贾惜春应该不算是《红楼梦》中重点描写的人物形象,她没有宝钗和黛玉的文采,没有探春的管理能力,也不比其他姑娘有人倍加呵护。她的父亲贾敬一心炼丹,母亲早亡,哥嫂自顾不暇,虽然寄居荣国府,贾母也并不疼爱她,缺少关爱的四姑娘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01 仿佛一只躲在墙角的梅花一个人的性格固然与先天有很大关系,但是人性是复杂的,不可能一辈子都是一种表情,喜怒哀乐是正常的反应,即使孤僻之人也会开怀大笑,冷若冰霜也不可能对所有人都恨之入骨,然而惜春仿佛却是个特例。《红楼梦》全篇似乎没有一处提到她的受宠,或者得到的关爱。她似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只有一次是刘姥姥对她绘画才能的称赞,惜春好像永远都是不得志的。她仿佛只是墙角的一只梅花,偷偷地开放,没有人注意它的暗香。惜春喜欢画画,有一次贾母参加宝钗的生日聚会,让惜春把宝琴的模样画出来,并要求她无论冷暖都要及时地完成。贾母不为惜春筹办生日聚会也就罢了,干嘛还厚此薄彼,让一个可怜之人为他人做嫁衣裳。从此惜春也不再参加姑娘们的诗社,也不与她们交往,只是一个人闷头画画,实在是寂寞了,倒是去妙玉那里串门。她打小就喜欢与尼姑一起玩,越是孤独缺少爱,就越是向往青灯古佛,如妙玉似的清静生活。02对宁国府的爱与恨惜春出生在宁国府,却在荣国府里长大。荣国府虽然并没有给她更多的关爱,但是却满足了她喜欢清静的愿望。有人说宁国府只有门前的狮子是干净的,惜春在姐妹们中间排行最小,人也长得小巧,性格虽不似迎春那么柔弱,却也是不喜欢奉承人。慢慢地长大,风言风语也听得多了,自己也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也就开始对世界有自己的认识了。秦可卿的死,加上传出来的那些不堪入目的话,稍有头脑的人也能分析出宁国府的不干净。惜春没有得到他们的关爱,也不想沾了腥气,喜欢清静的惜春最终选择了背叛。03 驱赶贴身丫鬟入画是惜春的贴身丫鬟,她的哥哥在贾珍身边当差,她自小随了惜春在荣府。一次清查大观园的行动,在入画箱中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来,还有一副玉带板子并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其实这些都是她的哥哥放在她这里的,连王熙凤都说要饶了入画,可是意外的事发生了。惜春竟然斩钉截铁地要赶走自己的丫鬟,无论她如何哭泣哀求,惜春却毫不松口,并且希望她立即被带走,仿佛她是自己的仇人。我们来回放一下惜春当时说的话:“我竟不知道。这还了得!二嫂子,你要打他,好歹带他出去打罢,我听不惯的。”然后又说:“嫂子别饶他这次方可。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作法,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嫂子若饶他,我也不依。”这些言语哪里像是一个主子说出来的话,即使惜春年纪尚小,也应该知道丫鬟从小服侍她,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可说出如此黑心肠的话语。04 遁入佛门惜春不顾丫鬟苦苦哀求,也不念嫂子尤氏和奶娘等人的劝解,更不管父母的养育之恩,要与宁国府脱离干系。她说:“如今我也大了,连我也不便往你们那边去了。”这句话说出来,就是要与他们决裂的态度。人格的树立是和一个人的情感经历密切相关的,惜春因为成长中缺爱,过早地感受到了人世间的冷漠和残酷,通过一段心灵的挣扎她顿悟了。于是在自己的生命格局中,烙下了一个大大的“空”字。正如判词中所说: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也如她自己的灯谜中所言: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也许这样的结局是可叹的,却是她自己选择的最好的归宿。05启示惜春的笔墨不多,其实这也符合她的性格特点。躲是非、图清净的惜春本人早已对贾府心灰意冷,她显然会使自己尽力不为他人所瞩目。同时关心留意惜春的人也很少,在人们的感情深处她似乎可有可无。所以重大场合下不见她的踪影也是顺理成章的。从描画大观园开始,就是惜春因色见空、看破红尘的重要契机,一笔一笔地画下来,仿佛把世间极富贵的生活都亲历一遍,也似乎从这些万紫千红的色彩中悟出了万事皆空的真谛。对于读者来说,真是要感激曹公给于我们如此众多的人物性格描写,看到了封建社会繁华背后隐藏的黑暗与危机,更看清了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那点卑微的愿望与追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