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坑 http://www.csjkc.com/yydt/m/634.html
你们知道人一旦有趣(闲)起来,有多可怕?看看网上遍地的谐音梗就知道了。
央视呼吁适度使用谐音梗,同时#央视批伞兵谐音梗#话题也在微博上引起广泛讨论。
“伞兵”本是光荣、值得尊敬的职业,而在网络世界中,“伞兵”竟然成了不少人上网吐槽、骂人的“谐音梗”。
有句话说得好,万物皆可谐音梗,当谐音梗泛滥的时候,没有一个网友是无辜。
1
在《脱口秀大会》中,王建国和张博洋拿出了看家本领,“谐音梗”+“烂梗”强强组合,虽然逗得观众哈哈大笑,却没能留在舞台上。
随便到微博上一搜,也满是谐音梗,比如这样的
↓↓↓
这样的
↓↓↓
还有这样的
↓↓↓
日常生活中,走在大街上,谐音梗也随处可见。
不知不觉中,谐音梗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
谐音梗之所以受欢迎除了便于记忆、传播,容易逗人一笑外,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谐音这个东西,其实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经常被用到。
2
相信大家都看过《红楼梦》吧,作者曹雪芹在人物起名中大量使用谐音,语义延伸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还间接的预示着每个人物的结局。
比如,取名甄士隐、贾雨村,暗示“真事隐,假语存”。
接着给贾家四姐妹取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原应叹息”,叹息她们短暂的青春年华和悲惨的结局。
就连配角取名也非常讲究:甄英莲(真应怜)、娇杏(侥幸)、冯渊(逢冤)、秦可卿(情可轻)、秦钟(情种),每个人名就像是用谐音编制的莫尔斯电码暗示人物命运。
小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歇后语,在歇后语中,也大量运用了谐音,比如,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等。
中国人凡事都喜欢图个好彩头。
孩子高考,妈妈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
爸爸穿马褂,寓意马到成功。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家长都会说“碎碎平安”(岁岁平安)。
过年时,一定要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新人结婚一定会有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着早生贵子。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也发现,所谓的谐音梗已经变了味儿!
3
以前的谐音梗,是一种文学方式,表达着作者的心中所想,增加文学作品的魅力;是一种美好寄托,传达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而现在的谐音梗,大多带有贬低意味,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本属于小众文化,现在却成了大众文化。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人听不懂,一脸懵,或者直接被误导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青少年而言。
在央视批评谐音梗过度使用后,一些网友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谐音梗,不仅影响着很多成年人,对于正在处于识字辩音阶段的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干扰。
有网友说,“谐音梗影响学习,就不怕有的小学生看了之后就认为真的是那样写的吗?”“每次看到谐音梗都会想起很多通假字,多年后的小孩子学起来不知道会不会更加困难?”
在教育学中,我们经常说要“前摄抑制”,比如“换味思考”和“换位思考”,如果孩子先看到“换味思考”从而先入为主,就会对学习“换位思考”造成干扰。
谐音梗可以作为成年人枯燥生活的调味剂,但请适度,别在尚未具有独立辨别能力的孩子面前使用,尤其是处于学习语言系统中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