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csjkc.com/yydt/m/826.html春和秋是中国古代诗人们最衷爱的两个季节,冬夏的诗行就明显少很多。冬天压抑的心情在春天里得以释放,而夏天的燥劲在秋天中可以安静下来。不过一个只有生活在四季分明地区的诗人,才可能真正嗅到春天欣欣的气息。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学史当作一棵大树的话,《诗经》就是树根,发端于自然,有悲情,更多原初的性情。而《红楼梦》是大树最高的树梢,完全是哀音。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安排了金陵十二钗,其中四钗为春,即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四人。虽然春本是明朗阳光的季节,不过仍“堪破三春景不长”,而且各个结局凄凉如秋(“到头来,谁把秋揣过”)。在小说人物一上场时,虽有春天的勃勃生机,最后还是用“原应叹息”的暗喻,指出人物最后的悲剧结局。借用红楼梦的这三春之名之状(迎,探,惜皆为动词,元春除外),我们现在来看看诗经郑风之《秦洧》里的古人是如何“迎”春,“惜”春,“探”春的。《国风·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现代汉语翻译为(周振甫《诗经译注》):溱水和洧水,方才满满啊。小伙子和姑娘,方才拿了兰草啊。姑娘说:“去看看吧?”小伙子说:“已经看过,姑且去看看吧?”洧水的外面,确实地大而且快乐。只有男人和女人,他们互相戏谑,赠送的用芍药。这首诗是描写的是中国古代的三月三(又称上巳节),几乎就是清明节气的开始,又称小清明,也是真正“迎”春的季节。如果说春节为新年之端,故是“元春”,那么接下来的时间就是春光明媚的季节,也是少女怀春的季节。而今天人们熟知的少女怀春一词其实最早来自于《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中国古人早就发现,女孩子一般生理心理上比男孩子成熟早,故古人说到“怀春”一词一般指女性,男子一般用“钟情”,如同夏日炎热骚动的夜晚。在这个意思上,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是少女怀春的故事。而《红楼梦》其实更多是少男的钟情故事(比如曹雪芹创造的秦钟,暗喻“情有独钟”的意思),毕竟曹雪芹毕竟了解男性心理。先秦时期的人们在了解少女少男思春怀春之苦后,想了一套实际可行的做法:就是在春天里,特定一个时间地点,一大群少男少女一起在河畔踏春,借此互相认识,遇到自己未来的良偶。可惜今天除了能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寻到这股遗风,少女怀春的情节基本被学校里繁重的功课和作业所抑制住。今天看来,中国早期的先民似乎更能体贴人性的需求,男女之情基本是自然开放的,特别是给女孩子在情感上的自由,故后世儒家批此诗最猛,基本定义为淫诗。不过想起孔子对《诗经》整体的评价:“思无邪”。如从纯净情感的一面来读,确实是一场春光明媚的“探春”之旅。不过本文真正的题旨是在说“惜春”,不只是在描写三月三的男女约会的场面。要不如何理解诗中的这两句: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如果人们把诗经中的春风一卷郑风另外一首《出其东门》放在一起读,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