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不仅人物细节描写出色,场面铺陈恢弘,人物间对话和内心独白也各具特色。不仅有爱情的悲剧,也有世俗的快乐。
红楼梦更是一部儒释道三种观点和思想的交集,既展现了俗世里的爱恨情仇,也宣扬了佛道的思想,更是对人性的善良和罪恶作了深刻的剖析。
贾宝玉与薛宝钗应该分别是佛道与儒家思想的两个代表,他们曾经有一次精彩的辩论,演绎了两种思想的强烈冲突。
01
贾宝玉喜欢诗词,元妃回来省亲,贾政带了一帮清客去给大观园的匾额题名,也把宝玉带着,虽然每次宝玉都被骂,但是贾政心里知道他有些歪才。
贾宝玉就是不读正经书,而在那个时代,不参加科考就没有出头之日。宝玉被老师贾代儒骂,被父亲骂,但都如同耳边风。连袭人和湘云也多次劝说他要重视仕途经济,但宝玉听见立刻翻脸,马上抬脚走人。
只有林黛玉理解他,从来都不劝他读那些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反而与他一起偷偷地看《牡丹亭》。(那时候这种书女孩子是不该看的)因为黛玉与宝玉心灵相通,都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也对前程和功名不感兴趣。
02
薛宝钗也读过很多书,不仅识文断字,诗词功底也很好。探春在大观园筹办海棠诗社,得到大家支持,姑娘们不仅踊跃报名,还暗中比拼谁的水平更高。
第一次聚会大家兴致勃勃,迎春抽签,让大家以门字为韵各做一首。李纨评价,若论风流别致,自是黛玉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宝钗住在蘅芜苑,谐音,恨无缘),探春也认为宝钗的诗写得更好。
但是宝钗虽然愿意和姑娘们在一起吟诗作对,却不愿意在众人面前多说闲话。一来她本身性格就比较孤僻、冷淡,二来她哥哥薛蟠经常惹是生非,贾府又是人多嘴杂,他们暂居贾府也是欠了人情,所以宝钗总是三缄其口。
可是命运却总是捉摸人,宝玉爱着黛玉,黛玉也一心喜欢这位呆哥哥,但是就是走不到一起来。最后在元妃的授意,贾母的要求,凤姐的安排下,宝玉和宝钗成了亲。
03
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至死不渝,爱情的过程也是起起落落。看到希望时,黛玉心里就开心,脸色好看,饭也多吃几口;感到希望渺茫时,就痰中带血,卧床不起,连大夫也觉得无药可救。
宝玉对黛玉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只愿自己挨骂,不愿林妹妹受气。只要妹妹不高兴,宝玉就赌咒发誓地表白,恨不能将心掏出来。然而悲剧的发生是不能逆转的,也不是他们能左右的。
其实宝玉、黛玉和宝钗的结局都不好,黛玉是含着怨气而去世,宝玉是带着内疚而出家,宝钗最苦,一个人守着一个衰败的家庭。
宝玉失去佩玉后,贾府上下都着急,他自己也变得痴痴傻傻。后来一个癞头和尚将玉送了回来,宝玉的病就好了,还与和尚交谈了很长时间,并再次梦游太虚幻境,重新看见了金陵十二钗的正册和副册,了解了很多玄机。
惜春吵着要出家,王夫人和尤氏都反对,他却赞成,还念了一首诗: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王夫人听完痛哭流泪,宝钗听完更是惊得目瞪口呆。
04
从此宝玉就动了出世的念头,看见女孩子也不像先前的热情,更没有嘘寒问暖的动作。柳五儿本来到怡红院是为了能得到宝玉的欢心,看见他对自己不理不睬,又让妈妈为她赎身,离开了贾府嫁人了。袭人更是感到宝玉大变样,却不敢道破。
其实宝钗最清楚,有一次宝玉在看《庄子秋水》。宝钗见他看的得意忘言,便走过来一看,心里着实烦闷,便在宝玉旁边怔怔地坐着。宝玉见他这般,便问她有什么事。
宝钗也不客气,就开始规劝他。宝玉就放下书,微微的笑道:“据你说人品根柢,又是什么古圣贤,你可知古圣贤说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有什么好处,不过是无知无识无贪无忌。”
宝钗见他放下书本,肯与自己说话,就毫不退让地辨道:“古圣贤原以忠孝为赤子之心,并不是遁世离群、无关无系为赤子之心。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若你方才所说的,忍于抛弃天伦,还成什么道理?”
说完,看见宝玉还在辩解,宝钗更是不依不饶,不给他说话的机会,又引经据典地谈论了巢许和夷齐。真是侃侃而谈,一派说教的模样,最后宝玉仰头微笑,不再言语。
05
正所谓话不投机三句多,如今的宝玉已经不是俗世的宝玉,他的心里已经知道了贾府衰败的原因,也知道其他人的最后归宿。宝玉只恨自己所欠太多,所以就将那些闲书收起,开始准备科考。
宝钗以为这一番说教让他动了心,之后他就每日勤奋读书。其实宝玉是为了还债,贾家养育了他,他要还一个功名回来,同时也为贾府留一个后代,让宝钗没有白嫁一场。
宝玉和宝钗的这次对话,是各自代表的佛道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正面交锋。虽然是针尖对麦芒,没有对错和是非的结论,但是宝玉放弃了争论,不是认输了,而是他要完成出家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尽量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