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与贾敬零交集,她为何对贾敬去世很难过?贾母:我欠他们1个道歉
文/诗绿凤
01
贾珍的父亲贾敬宾天后,曹雪芹写了一段文字:
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贾珍因贾母才回家来,未得歇息,坐在此间,看着未免要伤心,遂再三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亦再三相劝。贾母不得已,方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
这段文字曹雪芹讲的是贾敬去世后,贾母等人前来灵前尽丧,贾母哀哀欲绝,对贾敬的死表现得非常伤心难过。
痛哭、大痛让贾母一个年迈老人禁不住风霜伤感,到了半夜,贾母便头闷目酸,鼻塞声重,直到为贾敬送殡时病情都没有好转。
02
贾母究竟得了什么病为何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这里暂且不表,要说的是,纵观红楼梦全书,我们发现贾母与贾敬几乎零交集,二人没有任何互动来往,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那么问题来了,贾敬去世了,贾母为何像死了至爱亲朋一样,表现得超乎寻常的伤心难过?
这还得从“好事终”这个判词说起。
曹雪芹在“好事终”里指出了宁国府的乌烟瘴气: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普遍认为,箕裘颓堕皆从敬中的敬指的就是贾敬,曹雪芹这是在谴责贾敬,说宁国府之所以闹得乌烟瘴气,责任当在其掌门人贾敬身上。
03
那么贾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宁国公去世前,把宁国府的管辖权教给了儿子贾敬,贾敬是贾府第三代中最有出息的读书人,凭真才实学考上了进士,与他同是第三代的贾赦、贾政在读书取得功名上都没他有出息。
贾敬袭了官本应好好管理宁国府,可他却在惜春母亲去世后,抛却红尘到道观当了道士。这是很奇怪的事。
04
黛玉初来贾府时,提到了贾敬女儿惜春,在三个奶嬷嬷和五六个丫鬟的簇拥下,黛玉见到了与她平辈的贾府三小姐: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
迎春是贾赦的女儿,探春是贾政的女儿,这两位小姐都是贾母的嫡亲孙女,唯有惜春身份特别,她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妹妹,并不是贾母的亲孙女。
原来近日贾母说孙女儿们太多了,一处挤着倒不方便,只留宝玉、黛玉二人这边解闷,却将迎、探、惜三人移到王夫人这边房后三间小抱厦内居住,令李纨陪伴照管。
让人费解的是,既然不是贾母的亲孙女,贾惜春有宁国府自己的家,理应住在宁国府,怎么搬来荣国府与另外两春住在一起呢?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贾敬远离红尘到玄真观修行,惜春母亲又早早过世,贾母出于同情就把贾敬年幼且孤苦伶仃的女儿惜春当成自己儿子的女儿来看待,把她接来荣国府与迎春、探春同住在一起,一则三春聚在一起热闹且互相有个照应,二则,让远离红尘的贾敬心无挂碍出家修行。
05
事实上,贾母把小惜春接来家住,原因并不简单。有种合理的推理,贾母的大儿子贾赦是个好色之人,贾敬的夫人某次与小叔子贾赦出轨,怀了惜春。这些文中没有具体写明,但焦大的话给出最好证据:
“哪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焦大“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句话就大有玄机。
焦大与贾母是同辈人,又是宁国公的救命恩人,作为宁国府的老前辈,对宁国府的这些破事,再没有比他门儿清的人了,他说的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最合理的解释莫过于就是指贾珍的母亲与贾敬的堂弟贾赦偷情。
贾敬忍受不了妻子的背叛,在妻子生下惜春后选择出家,而妻子也选择不声不响结束生命。贾敬出家之前,把惜春是贾赦的私生女这个秘密告诉了贾赦的母亲贾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说惜春是贾母的嫡亲孙女没错。
06
在贾敬离家出走后,贾母遵照贾敬的托付,把年幼的惜春当成嫡亲孙女接来和自己的亲孙女同吃同住,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因此,与其说贾母是关心呵护惜春,不如说她是对惜春从小被无情剥夺人间大爱--父母之爱的一种安慰性补偿。
因大儿子不顾伦理道德公然做出这种伤风败俗的丑事,贾母从此对他非常厌恶,贾母感到莫大的耻辱,不想再看见这个儿子,从知道真相那一刻起,毅然决然不与大儿子一起过,选择与小儿子贾政住在一起。
贾敬宾天贾母前来灵前尽丧,这些前程往事一一在贾母脑海回荡,贾母触景生情,觉得是自己教子无方害了贾敬和惜春的一生,越发伤心欲绝。
面对贾敬的突然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贾母哀哀欲绝,心中只能默然对贾敬忏悔:是我没管教好儿子,害了你们的一生,我欠你一个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