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爱读红楼梦
惜春是贾府四春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家族的没落和三个本家姐姐的遭遇,使她产生了遁入空门的念头,最终削发为尼。前文已述,四“春”喻清朝四位皇帝,那么,惜春影射哪位清朝皇帝?清朝真的有一位皇帝出家吗?
惜春的判词是:
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其判云: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的红楼梦曲是《虚花悟》:
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贾惜春,贾家四春姐妹中年纪最小、唯一来自宁国府的小姐,贾敬的小女儿、贾珍的胞妹。因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去世,贾母又极爱孙女,也跟在祖母这边一处读书,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大观园建成后,居于大观园藕香榭旁边的蓼风轩(又名暖香坞),故在海棠诗社的别号为藕榭。惜春性格孤僻耿介。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仅有小过、王熙凤都同意原谅的丫环入画,认为只要保全自己便好,对别人的流泪哀求无动于衷。
惜春,“惜”的本义是心里忐忑不安而充满哀怜之情,《说文解字》解为“痛”,《楚辞·惜誓序》解为“哀”。后由哀怜引申出珍视的含义;由珍视引申出舍不得的含义。惜春,喻“一位哀痛的皇帝”。如果取“舍不得”的反义,即并不稀罕皇位,亦说的通。同时,“惜”,字形近福临的“临”。
惜春判词“独卧青灯古佛旁”,以及红楼梦曲“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均影射顺治出家,惜春是顺治帝福临的一个化身。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3月15日—年2月5日),清朝(后金)第三位皇帝(年-年在位),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一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年号顺治。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摄政。顺治元年(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七年(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时去世,福临亲政。他废除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例,加强皇权,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整顿吏治,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十年(年)顺治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推行屯田。十四年(年),又积极鼓励垦荒。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面对全国出现的抗清高潮,顺治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使局势逐渐好转。十六年(年),清军进占云南省城。除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外,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基本被平定。
顺治十八年(年)正月,顺治23岁出家。清廷称因病去世,“尸体”火化,葬于清东陵之孝陵。庙号世祖。大概知道孝陵是一座空陵,盗贼从未光临过孝陵。不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也都是火葬,这是满洲旧俗。大概是因为随葬品也基本都火化,他们在沈阳的陵墓也未被盗过。
怎样的人生之路使顺治最终走入了佛门呢?
小说中,惜春母亲早亡。第65回贾琏的小厮兴儿告诉尤二姐:“(惜春)因自幼无母,老太太命太太抱过来养这么大。”历史上,福临5岁登基,6岁进北京紫禁城。入住紫禁城后,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胁迫压力下,这个6岁的小孩子并没有和母亲孝庄住在一起。顺治十七年十二月,顺治的乳母李氏去世,他对礼部发布的谕令中说:“睿王摄政时,皇太后与朕分宫而居,每经累月,方得一见,以致皇太后萦怀弥切。”李氏从福临诞生时就哺育他,在孝庄不在身边时,是李氏“多方保护”、教导和辅助他。李氏去世,顺治非常哀悼。因此,惜春幼时母亲去世,影射顺治入北京后与母亲分离,完全对应。
孝庄和顺治这对母子开始是相依为命的。福临能够登基,主要靠孝庄以及皇太极所属的两黄旗大臣鼎力支持。多尔衮七年摄政期间,顺治皇帝形同虚设。顺治在亲政后回忆:“于时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他还时常受到多尔衮亲信的欺凌,甚至连人身安全也无保证。这七年里,又是孝庄等人顶住多尔衮的威胁,维护了顺治的皇位,保护了他的人身安全。在此期间,母亲是顺治的政治保护伞,顺治是感激母亲的。然而,在顺治亲政后的十年里,母子却因观念不同渐行渐远,双方都痛苦不堪。最后已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红楼梦中描写,惜春的丫环入画由于私藏了哥哥给她的财物,抄检大观园时被发现,王熙凤认为是小错,可以原谅,偏惜春较了真,非要将入画撵出大观园。此事影射顺治做的一件违背母亲心愿的事情,后文详述。
清朝想利用五世达赖喇嘛加强对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的控制,顺治时面临两人如何见面的问题。孝庄太后和满人希望顺治到内蒙去会见达赖,汉族大臣反对。最终,顺治根据星象没有去边外(长城外)迎见达赖,而是在顺治九年()十二月达赖进京的时候,到南苑猎场迎接。达赖五世在北京停留了两个月。
人人爱读红楼梦五世达赖喇嘛觐见顺治(布达拉宫壁画)
母子的矛盾在所谓顺治的遗诏内,显露无疑。清廷公布的顺治遗诏,命玄烨继位。遗诏同时实际上是“罪己诏”,历数顺治亲政的14条罪责,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宠汉抑满等。遗诏的口吻、叙述方式与顺治之前发布谴责自己的诏书完全不同,反映的当是孝庄对他的看法。
顺治宠爱董鄂妃,董鄂妃也深爱顺治,并孝敬太后。顺治十四年(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称“此乃朕第一子”,将其视为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又奉侍生病的太后,加之儿子百日而殇,种种打击使得她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顺治异常悲痛,追封她为皇后,还亲自动笔,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并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惜春居于大观园藕香榭旁边的蓼风轩,在海棠诗社的别号为藕榭。藕香榭,即“偶香谢”,喻美好的配偶凋谢了。蓼风轩,即“寥凤轩”,喻寂寥的皇帝居住的地方。藕香榭与蓼风轩影射顺治与董鄂妃的凄楚爱情故事。
前文提到,顺治十七年十二月,和顺治感情很深的乳母李氏也去世了。一年内,顺治最喜爱的人纷纷离世,顺治的精神遭受沉重打击。而他与生母孝庄又矛盾日深。顺治主动学习汉文化、喜爱汉族女人;孝庄则喜爱滿蒙文化,讨厌汉语汉俗。
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惜春作的灯谜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庚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灯。”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因在贾母之前,不敢形于色,只得仍勉强往下看去。
此回惜春所作灯谜谜底是“佛前海灯”,已经暗示她将来出家的命运。
顺治十四年(年)深秋,福临驾幸南海子,在太监的带领下到了海会寺,见到了临济宗龙池派和尚憨璞性聪禅师,福临和他交谈非常契合,因此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十月四日于南苑万善殿又召见憨璞,详细询问佛教界的德高望重的人。福临封憨璞为“明觉禅师”。顺治十五年(年),顺治多次遣使赴江南湖州报恩寺召名僧玉林琇来京。
海会寺当是水月庵原型,海,即“水”;会,字形近“月”。憨璞性聪禅师,当是尼姑智能儿的原型,性聪,即“智能”。
顺治十六年(年)二月,玉林琇入京面见福临。福临当即封他为“大觉禅师”,并以禅门师长礼待玉林琇,自称弟子,并请求他起法名。玉林琇再三推辞,福临不许,便起法名“行痴”。福临从玉林琇语录中发现其弟子茆溪行森偈语最好,特令使者召之。七月茆溪应召到京。福临在万善殿接见茆溪,对其回答佛法问题非常满意。
人人爱读红楼梦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的去逝使顺治陷入痛苦,而政治上的苦闷也困扰着他。这时只有佛法使他还有所寄托,所以他再萌生出出家之念。大约在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行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玉林琇奉诏到京,为此大怒,命令烧死茆溪。他苦劝福临,不论按照尘世之法还是出世之法,福临也应该继续做君主,这样对百姓和僧人都有好处。福临听从,同意蓄发。茆溪也未被烧死。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二,福临安排亲信太监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按照官方记载,归来的当晚顺治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二人初七撰拟三次,到晚上皇帝才决定。当夜,顺治“与世长辞”了,终年23岁。而按照红楼梦的记载,顺治当是出家了。二月吴良辅被清廷诛杀。
传说顺治到五台山出家,最先到达的是菩萨顶,后来还到过镇海寺、台麓寺、善财洞,并在善财洞写下一首《归山词》。“文化大革命”中这首归山词随着善财洞上院的被毁而消失,如今又被人补写在山墙上。此诗应该是伪作,好事者为之。因为顺治既然出家,就不会自找麻烦,暴露自己的身份,还称自己为“朕”。
人人爱读红楼梦清初吴梅村(吴伟业)有“诗史”之称,其《清凉山赞佛诗四首》也令人产生顺治出家的联想。这实际是一首长诗,共句。该诗明显影射顺治和董鄂妃的爱情故事,可谓升级帝王版《孔雀东南飞》。该诗比较“隐晦地”记述了顺治和爱妃董氏的相爱相欢,董氏之病之死,豪华葬礼,顺治为之史传哀诔,最后顺治“淡泊心无为”而出家一事。如诗句中说:“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句中“千里草”喻董字,“双城”乃用《汉武帝内传》王母侍女董双成的故事,实际上都是影射顺治爱妃董鄂氏。内有“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董妃爱惜顺治之语,也有“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八极何茫茫,曰往清凉山”这些凄楚别离之语。仓舒即曹冲,曹操早死的爱子,这里喻董妃早夭的儿子荣亲王。清凉山本是五台山一峰,代指此佛教圣地,意思是说顺治逊位出宫云游至五台山为僧。
民国蔡东藩的历代演义以通俗化正史自居,材料选取颇具史家巨眼,这也是其著作长盛不衰的原因。其《清史演义》里写道:“顺治帝经此惨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脱离尘世,只留重诏一张,传出宫中。”此外,《清稗类钞》、《清代野史大观》等书均有关于顺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发出家的记载。
康熙在位期间共计五次登临五台山,分别是康熙二十二年(年)二月、九月两次,三十七年(年)正月、四十一年(年)正月、四十九年(年)二月各一次。
年两次。这一年顺治的母亲孝庄70岁,五年后就去世了。该年康熙还收复了台湾,明朝势力彻底灭亡。二月份康熙先上五台,太子胤礽随驾,就是为奶奶孝庄去五台山打前站,修路、整葺房屋,为父亲和奶奶见最后一面做准备。九月,几乎全家出动上五台山,除了孝庄,还有顺治的孝惠皇后,康熙的哥哥福全、弟弟常宁。但是,到达龙泉关后,“长城岭峻绝,试辇不能陟,奏太后。次日,太后辇登岭,路数折不可上,太后乃还龙泉关,命上代礼诸寺”。反复试了几条道路,最终还是岭险轿子无法通过,孝庄由福全护送先回龙泉关了。孝庄、福临母子最终未能见面。康熙等人到了五台山。
年是福临60大寿。福临是正月三十日生日,故康熙正月就去了五台山。年康熙同样是正月上五台山。根据清人笔记,康熙四十九年(年)二月康熙最后一次去五台山,是由于顺治去世了。据此,则顺治生年72岁。
据说康熙希望老年的顺治能回到宫中,但是顺治不为所动。康熙有诗哀悼其父:“又到清凉境,巉岩卷复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鸣悲。膏语随芳节,寒霜惜大时。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悲恸之情跃然纸上。
年6月,清廷向11国宣战,慈禧和光绪被八国联军逼得仓促离京狩猎,一路向西,衣食无着。据说路过五台山,得到一些餐饮用具,仔细一看,竟是宫中器物。
欲知下一位金钗影射何人,请看下文《凤与凰◎金陵十二钗之九》。
人人爱读红楼梦(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