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曹雪芹之所以让黛玉死,不仅是出于切肤之痛,更是出于切肤之爱。这里面,其实有着感情,很深的感情。古往今来,不少人续写过《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关于林黛玉的命运,每个人的写法都略有不同。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高鹗的因病而终,刘心武的遭人投毒也被一些红学家所认可。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黛玉自尽身亡。总之,不论怎样写,似乎都逃不过“黛玉之死”这一既定命运。谈及“黛玉之死”,大部分人都道她红颜薄命;喜爱她的人,更是一边对照着太虚幻境中的判词,一边悲叹着“黛玉之死”是早已注定的,悲叹着她在封建牢笼中泪尽而亡的凄惨命运。黛玉之死确实让人心碎肠断,不过,如果她活着,她的感情还会那么完整吗?她的精神世界还会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吗?黛玉之死,是曹雪芹对她的升华,其中凝聚着曹公无数的心血与情感。曹雪芹本人究竟想让黛玉以何种形式魂归西天,我们已无从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也会让黛玉像诗一样死去,唯其如此,黛玉才能在所有人心中永生。刘再复先生曾从存在论的角度,这样评价宝玉和黛玉:“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是意识到了自我却无法成为自我。这是悲剧”黛玉是个理想主义者,她存在的意义绝不止于“活着”,她追求的是心灵深处的撞击与轰鸣——这是一种比普通的男女感情更为深刻的东西。也正是因此,她对爱情和自由才有着超脱时代的执着。试想,这世间除了黛玉,还有谁会一边葬花,一边洒泪悲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她的感情、她的灵魂都是那么的干净,一点点的泥污都会把它腐蚀出一个大伤口。这样一个美好的瓷娃娃,是注定会被封建的现实世界活活弄碎的。与其让她一边变脏,一边破碎,不如在她被侵蚀之前,就把她干干脆脆地摔碎,让她清清白白的走。这是曹公对黛玉的恩赐。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黛玉其实也有这样的风骨。她虽然柔弱,但她身上的那点星星之火一直在不停地燃烧。她会在嘴上刻薄他人,但她不会在心中算计他人;她会为宝玉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心潮澎湃,但她不会为大富大贵,功名利禄而心旌动摇。她是个纯粹的“人”,而不是生物学和社会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黛玉和大观园中的众人是不同的。《红楼梦》中很令我动容的一个情节是宝玉挨打之后,袭人、宝钗和黛玉先后探望他。袭人一边心疼地说着“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一边埋怨宝玉平日里不听她劝,以致被打至此。宝钗则托着药丸,正大光明地来探望宝玉,并语重心长地规劝他。宝钗言行举止,既得体又贤淑,且意在让所有人都知道,她来看过宝玉了。而黛玉呢,跟宝钗正相反,她是背了所有人,悄悄来看宝玉的。曹公描写道“她的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可见她真的心疼宝玉,哭了良久。流了这么多的泪,黛玉却只说出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她的这句“劝”有别于宝钗,她不是真的想让宝玉循规蹈矩,走向仕途,她只是不想看他再受苦。这句话中蕴含着黛玉最深的感情——体贴、哀怨、委屈、退缩全都蕴含在其中了;这句话,只有黛玉才说得出来。正是因为黛玉有与众不同的心性和感情世界,曹雪芹才给了她一个与众不同的结局。宝钗嫁与宝玉为妻,然而宝玉遁入空门,宝钗只得独守空房;探春在贾府走向衰败后,远嫁他乡,魂无所归;迎春嫁给一个“中山狼”,委曲求全,最终被折磨致死;妙玉被强盗强抢而去,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王熙凤更是落得了“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与大观园中的其他姑娘相比,黛玉是最清白、最纯粹的一个,她的死,可以称作是“完璧归赵”。曹雪芹在黛玉身上倾注了最大限度的美好——他不只赋予了黛玉生的意义,更赋予了她死的意义,这是“美”的最高境界。黛玉的身体远没有她的灵魂重,她孱孱弱质,自是多病之躯,似乎一点点风吹雨打,就能把她扑灭,换言之,她的肉身是随时都可能消失的,但她的灵魂却能永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黛玉的死比她的生更为永恒。这份感情,是何等庄重圣洁!在黛玉死前,贾家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败了,这个封建大家族逃不过穷途末路的命运,这是现实。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如果想保全黛玉,不让她受到委屈和玷污,那就只有让她提前退场。曹雪芹的红楼一梦既是写实,又是写意;他既符合了现实的状况,又保留了纯美的理想,正是黛玉之死,让他“一举两得”。黛玉是个可人儿,她就像一块被放到热带地区的冰,她存在的意义就是让在酷热中的人们知道什么叫晶莹剔透,什么叫白璧无瑕;然后,在被热浪吞噬之前,抢先一步化作轻盈的水,融入湖中,质本洁来还洁去了。村上春树曾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对于黛玉来说,如果她没有死,而是选择了屈服;或者她在自己的世界被玷污之后,没有尊严地死去,那她就不是黛玉了。正如体弱多病、多愁善感是黛玉的一部分一样,这种美丽的死亡也是她的一部分。美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痛苦是它的土壤;并且,这痛苦需得是干干净净的痛苦,方才能孕育出清清白白的美丽。黛玉之死正是如此。她只有美丽地死去,她才能永远地活在人们心中。所以说,黛玉之死,才是曹公的恩赐。这是一种最深的感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