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怎么治 http://www.bdf999.org/
宝钗进京,寄住在贾府,一住多年。我在从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宝钗寄住贾府,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宝钗的前途:有一个较好的生活环境,并且有机会接触上层权贵。宝玉虽然是国公之后,但本人不求上进,又没有袭爵的机会,其实并不是宝钗理想丈夫的人选。
奇怪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宝钗却没有趁机选择一个官宦公子,而是任青春蹉跎,年华消逝,眼看着堂弟都订了婚了,自己仍无归宿。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弄清的是,在贾府一住多年,宝钗不会完全没人问津,但如果不那么出色的人来求婚,薛家肯定不会答应。想想看:一共两个孩子,薛蟠已经“练废了”,唯一的指望在宝钗身上,无论从感情、从实际出发,薛家都不肯“降价贱卖”。
宝钗择婿,或者不如说是薛家为女儿择婿。因为薛姨妈虽然对宝钗言听计从,但婚姻大事毕竟不能由女孩子自己出面。而择婿不是通过男女相处、自由恋爱,而是家长的安排。整个《红楼梦》中,只有柳湘莲、尤三姐一对是自己做主,而贾琏向柳湘莲提亲时“只不说尤三姐自择之语”。甚至柳湘莲悔婚,也托词“家姑母于四月间订了弟妇,使弟无言可回”,姑姑订的婚事,比自己的选择更有效。这还是姑母,不是父母。
宝钗有母亲,有哥哥,她的婚事肯定要由母兄出面。就像柳湘莲最初答应尤三姐的婚事,不是对尤三姐本人满意。他们只见过一次,是在五年以前了,尤三姐对柳湘莲大约有惊艳之感,反过来柳湘莲对尤三姐,是不是有印象也很难说。答应婚事,仅仅是因为“既是贵昆仲高谊,顾不得许多了,任凭裁压,我无不从命。”是看在薛蟠和贾琏的面子上。
那么,想求娶宝钗的人,见不到本人,就要看薛蟠的面子了。一说到这里,恐怕读者跟我一样,都会撒手叹息,很替宝钗的婚姻担心了。因为冲着薛蟠这个哥哥,很难想象妹妹的出色。
不能靠哥哥,就得找别的途径。比如贾母庆寿,各位王公权贵的内眷到贾府祝寿,贾母命钗黛湘琴和探春出见,就有相亲的含义。否则邢夫人不必为这些应酬小事而“怨忿不乐”。如果有人看中了宝钗,男方又地位高尚的话,薛家当然喜不自胜。
第七十回宝钗填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年纪到了,婚姻是摆脱原生家庭、实现抱负的唯一途径,宝钗对自己的婚姻一定寄以厚望。南安太妃在贾母的寿宴上,先问宝玉,再问“众小姐们”,应该是问贾府的众小姐。探春之外,黛玉勉强可算贾家监护的亲属,湘云则与南安太妃“最熟”,熟悉到可以随便开玩笑的程度,当然应该出见。而宝钗,一个借住的亲戚,她的出见就有点勉强。
多半是薛家和贾母私下达成了协议,在找机会“推销”宝钗。宝琴已经订婚,她的出场完全是陪衬。黛玉没被看中,可能与她一见可知、过于孱弱的体质有关。而迎春在这段时间已经有官媒婆朱嫂子来替孙家说亲,并且这亲事还有不得不嫁的隐患,所以不必出见。至于惜春,年纪还小,性格有孤介,况且不是荣国府的人。
这次相亲,宝钗几乎成功了。南安太妃“因一手拉着探春,一手拉着宝钗,问几岁了,又连声夸赞”,对黛玉和宝琴可没有问年纪。可惜最终选中了探春,宝钗惨遭淘汰出局。究其原因,多半在于回头打听了家世背境,家道中落、父亲已死、哥哥是出了名的“呆霸王”……这些外部条件,的确对宝钗不利。
傅秋芳的高不成低不就,正是宝钗的真实写照,虽然还没到二十三岁的年纪。撇开个人好恶,平心而论,宝钗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不说感情的话,她嫁给谁,也会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一名能干的媳妇、一位慈爱的母亲。可惜受家庭的连累,她不能达成“送我上青云”的凌云之志,被迫和“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又心有所属的宝玉结为连理。这桩婚姻,是宝玉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宝钗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