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056.html张爱玲说:“平生三大恨:一恨海堂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梦未完。”《红楼梦》后面稿子的遗失,是喜爱它的人最大的遗憾。然而,也正因为它的遗失,让多少人几百年来探究猜测不已,这其中却也多少乐趣!后四十回的文本,大多数人认为是高鹗所续,虽然不以为然,但是诸多质疑多少是有一些道理的。先不说语言风格的区别,对一些人物的性格、结局也有很多让人想不通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有一些人性中天然的东西,也没有顺应着人性本然而发展。曹雪芹是一个对生命充满了悲悯和关爱的人,尤其是在体会和展现人性本然的东西时,是极其准确和拿捏非常到位的,然而后四十回中,却有一些情节让人不忍接受。比如对赵姨娘这个人物的展现。赵姨娘这个人物,恐怕很多读者都不喜欢。她是精明能干的三姑娘贾探春的亲生母亲,是贾政的小妾,虽然地位不高,但怎么说也算是半个主子。而且除了探春,还给贾政生了个儿子贾环。从小说中也看到,贾政是常常歇息在她的屋子里的,可见还是挺讨这个政老爹喜欢的。按理说,她从一个丫鬟一路爬上来成为姨娘,这也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人生逆袭了。可她偏偏“不自重”,常常跟小丫鬟们“赌气生事”,时不时的找探春“聒噪一回”,还跟大观园那些唱戏的小孩子打架。探春面对着这样一个亲娘,也是无奈之极,“但凡是个男人,早离了这里。”庶出的身份和赵姨娘成了三姑娘心中永远的痛。不过,曹雪芹写《红楼梦》并不是要歌颂谁,更不是要批判谁,而是用一种慈悲细腻的心,去关怀世间所有的生命。他从来不刻意贬损谁,也从来不刻意抬高谁,只是客观的书写,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并且很多时候是带有理解性的心理去描写每一个人物,无论好坏,只是带着读者细细体会人性本然,这也正是《红楼梦》之所以好看的原因。所以,曹雪芹不会一味的抒发赵姨娘的厌恶之处,更没有理由不去体会赵姨娘这个人物的生命。她的无奈,她的艰难,她性格缺陷和心理的扭曲等等。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她的人性,她生命深处最原始最本真的东西。读《红楼梦》有一个特点,你会发现,无论多坏多狠毒多决绝的人物,大多都是让人恨不起来的,比如王熙凤,这就是曹雪芹对人性的体会和关怀。他让人相信,每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是有其原因的。我想,曹雪芹应该是儒家思想中“人性本善”的坚决拥护者吧。所以,在后四十回中,探春远嫁时,对赵姨娘的态度和做法的描写,总让人觉得别扭,觉得失去了人性中最本真的东西。在第一百回中,贾政作主,将三姑娘探春远嫁给粤海将军家,贾母听说后,也会流泪叹息“道儿太远”,宝玉更是“啊呀的一声,哭倒在炕上”。就连平时冷心冷面的王夫人,也是“不觉流下泪来”。而作为探春的亲生母亲,赵姨娘是怎么做的呢?原文:却说赵姨娘听见探春这事,反欢喜起来,心里说道:“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他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看看这一段心理描写,真是不敢相信,这是一个亲生的娘。前面说赵姨娘处处找探春生事,从文本猜测无非两点原因,一是嫌探春只认王夫人这个嫡母,而是嫌探春不提携帮助自己。这里也能看出她对探春应该是出于对亲生女儿不帮自己的嫌隙心理,愚以为并不能上升到恨的层面。而这段心理描写,却俨然是仇人一样的恨之入骨嘛。都知道迎春在“中山狼”孙绍祖家里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可赵姨娘却“愿他像迎丫头似的”,这股子恨意,真真让人脊背发凉。这还不够,之后还跑到探春面前,一顿冷嘲热讽。原文:一面想着,一面跑到探春那边与他道喜说:“姑娘,你是要高飞的人了,到了姑爷那边自然比家里还好。想来你也是愿意的。便是养了你一场,并没有借你的光儿。就是我有七分不好,也有三分的好,总不要一去了把我搁在脑杓子后头。”探春听着毫无道理,只低头作活,一句也不言语。赵姨娘见他不理,气忿忿的自己去了。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不能相信,这是探春的亲娘做出的事情。也许是我太过执拗,但我总觉得曹公应该不会这样写。相比之下,我更愿意相信87版电视剧对这一段的处理。电视剧中,探春远嫁这一段,赵姨娘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只有一个动作,就是哭。探春一身嫁衣,出了大门,赵姨娘和贾环站在门口。母女两人四目相对,赵姨娘满眼是泪。没有一句话,相视片刻,探春一声“娘”,两人都忍不住大哭拥抱。我想,这才应该是人性最本真的东西,是人的母女天性、骨肉亲情,无需语言,也没有理由。对于赵姨娘来说,虽然平日对探春诸多抱怨,但毕竟是自己十月怀胎;虽然平时相处并不愉快,但远远的送走这样一个能干又讨全家喜欢的女儿,对自己在贾府接下来的命运,又有何益呢?很多人分析过赵姨娘这时的哭,我想除了红学家们所认为的“为自己哭,贾环哭”之外,还应该有很多成分是为探春哭才对。因为,我总不相信,一个母亲面对自己的女儿,会恨到何等入骨的地步。也许,我也是个“人性本善”的追随者。但无论如何,我都认为,电视剧在这一段,对原著的“篡改”是非常成功的。至少,它展现了人性中最天然的东西;至少,它让人对世间的薄凉冷漠没那么绝望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