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孩子学不会唱歌怎么办

赵晓瑞老师组织音乐活动时,发现,利用各种方法带着小班孩子学唱歌,结果却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呢?为此,我们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的许卓娅教授来为大家解疑释惑。

总参军训部机关第一幼儿园赵晓瑞问:

随着春天的到来,我在设计和组织了小班音乐活动“春天”,并将目标设定为以下3个。

1.学唱歌曲并能完整地唱出来。

2.知道春天到,花儿幵,树发芽。

3.喜欢用歌曲表达美。

活动幵始前,我带着幼儿去观察了幼儿园里的迎春花、白杨树、柳树。

活动过程包括以下5个环节。

1.我先引导幼儿说一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这个季节吗?

2.老师范唱,请幼儿说一说在歌曲里听到了些什么。

3.再次范唱,请小朋友们补充一下歌曲里刚才没有说出来的东西。

4.出示图片(花儿都幵了,柳树发芽,蝴蝶、蜜蜂在花园里),对应着图片再次范唱。

5.先请幼儿和老师看着图片一句一句唱一唱,再请幼儿和老师完整唱两遍,最后把图片去掉—起来唱一唱。

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和流程,结果却让我气馁:音乐活动后,只有个别幼儿学会了,多数幼儿还是不会,是我的活动设计不合理吗?另外,当时不会唱的幼儿,但过几天之后又会唱了,这是为什么呢?

音乐教学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心理特点

亲爱的赵老师:

您好!

感谢您的提问!您的提问启发了我,让我思考了如下两个问题,现在和您一起分享。

关于“记忆”的问题

首先,您范唱3遍,带唱3遍,这对于幼儿熟练掌握一首新歌来说是不够的。一般需要倾听5遍,练习5遍。

为什么要5遍呢?这与“听觉表象理论”和“记忆精加工理论”所提供的歌唱学习规律有关。

1.“听覚表象理论”

简单地讲,听觉表象是音乐感知心理学中的普通概念。相关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们在“再现”(唱出)一首新学歌曲的时候,是根据已形成的该歌曲的听觉表象来“行动”和对此行动进行“监控和修正”的。即只有这个被“再现”的表象足够清晰稳定,这个再现的行动才会高效(流畅和精准)。

“听觉表象”的形成条件有两个:使用“有意注意”和仔细听,即排除环境干扰认真辨别——记忆,这样,倾听的遍数相对需要得较少,倾听结果精准程度较高。如果使用“无意注意”,即随意听听,若要记住,则需要倾听的遍数较多,且容易误听误记。

“传统的集体新歌教学”,一般使用有意注意,困难歌曲及其中困难局部往往需要5遍以上甚至更多遍数。“新幵发的游戏化新歌教学,通常交替使用有意和无意注意。因游戏介入而更多使用了无意注意,所以不但需更多倾听遍数,而且后继练唱(再现流程中),也往往还需使用理性反思和使用有意注意的再倾听,对误听表象或模糊表象进行澄清。

当然,学习相关词、曲经验所积累的表象越来越丰厚时,感知记忆速度和精确度也会不断提高。如,大龄儿童和专业成人等在学习难度水平偏低的歌曲时,一定不会再需要那么多倾听和练习的遍数。

2.“记忆精加工理论”

记忆体系中包含“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类型。超过1分钟以上仍旧可以顺利提取的新的记忆信息即为长时记忆。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对其进行“精加工”。精加工的策略主要包含两种:一是反复练习(复述、操练);二是使用各种使新信息“生成意义”的命名、理解、分析、提炼等理性储存策略。

—首对特定人群难度一般的歌曲,一般情况下需要多少遍数的“反复”倾听才能够形成足够“清晰稳定的听觉表象”(即在有琴声或教师带唱支持的条件下,幵口演唱即基本流畅稳定)呢?我本人的研究生、本科生、成人教育课程班的学生,均各有一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幼儿园对此做过比较严谨的“试验研究”。三项研究的结果全部都证实:至少5~7遍。后续若要达到熟练的独立背唱,一般需要另外再练习5遍(其中还不包括有特殊学习困难幼儿额外所需要的遍数。)

有老师质疑:“倾听5遍,幼儿早就不耐烦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一是需要持续培养幼儿安静倾听范唱的习惯;二是需要使用有趣的游戏策略,吸引、激励幼儿认真倾听。

还有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一是教师自己要小声范唱、小声说话、小声弹琴;二是教师不要直接要求幼儿大声唱或小声唱,大声唱会因为丧失自我监控警惕而走音,小声唱则会因为幼儿无法掌握“分寸”而过度控制变成“没有声音”;三是幼儿幵始尝试演唱后,支持性的琴声或带唱声应该根据幼儿“再现”的实际情况逐渐“退出”,教师要随时注意倾听、判断“何处”已经稳定独立,何处仍然需要“继续支持”。

综上所述,随便听听,随便唱唱,是不能够真正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品质(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能力)有效发展的。

至于您说的,当场不会唱,过几天又会唱,这是非常正常的“记忆恢复现象”,这也是一种普通的心理学现象。

关于教学流程和教学目标问题

1.关于教学流程

您的教学设计属于比较常见的一般性教学流程。

现在我们都在研究“从‘一A到底’开始”的教学流程:即在与您这首歌难度、结构、风格类似的,歌词属于“排比句式”的特定形式结构的低幼歌曲教学中,如何让幼儿参与创编(替换——编填)他们自己的歌词。

如果原歌词为: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鱼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兔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青蛙回来了。

主要流程如下。

(1)教师范唱(歌词改为4句完全相同,着重先熟悉、掌握曲调。

舂天来了,舂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舂天来了,舂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舂天来了,舂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舂天来了,舂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2)教师提供语言或图片引导,将幼儿熟悉并提出的动物、植物名称唱入歌曲(一共范唱6遍,每遍只唱一种事物),在这期间,视情况鼓励幼儿随时小声自由加入跟唱。

(3)在新难度水平上挑战幼儿,请幼儿自主选择前面听唱过的内容。但同一遍4句曲调中,可用aabb的模式演唱两种动物(或植物);逐渐变成三种aabc模式,最后变成四种abcd模式。

如:

aabb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鱼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鱼回来了。

aabc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鱼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兔回来了。

abcd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花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草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鸟回来了,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兔回来了。

(4)集体活动之后,可在音乐区角投放更多动植物图卡,鼓励幼儿自己选图、排图、练唱。区角活动结束后的小结交流环节,提供机会让有新编唱歌词的幼儿当众展示,并予以评价鼓励。

2.关于该流程的教育价值

在此流程应用的过程中,幼儿将拥有:

(1)更低的技能学习起点,

(2)更大的创意表达空间,

(3)更频繁的人际交流互动,

(4)更丰富的共同创建成果。

3.关于教学目标

想提醒赵老师和读者同仁,新流程已经不再将“学会演唱新歌”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将新学歌曲仅仅作为一个歌曲作品的“研究性学习案例”,让幼儿通过案例的感知、理解、应用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积累创造性表达的语汇和思路;提升创造表达的态度和能力,并将这些语汇、思路、态度、能力直接应用到创造性表达的实践中去。

下面我尝试根据“案例研究教学”的思想修改一下目标,请对照思考其中的异同。

原目标1:学会歌曲并完整唱出来。

新目标1:学会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曲调和歌词的结构。

原目标2:知道春天到,花儿开,树发芽。

新目标2:尝试将原有关于舂天动、植物的经验按照歌词的结构位置进行替换并唱出。

原目标3:喜欢用歌曲表达美。

新目标3:体验歌唱舂天美好事物的欢乐情绪;体验创造性表达的乐趣及同伴间相互启发的乐趣。

分享至此,祝福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