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荣国府的人情世故》专栏,私信领取旅顺博物馆藏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超高清本电子本。
红楼“送宫花事件”,历来解读者甚众,或有责黛玉太过恃宠而骄,或有诟骂周瑞家太过势利,不过择其一方站队,贬低另一方而已,不明底里者着实不少,此篇文章颇有“老生常谈”之嫌,笔者对其细节处悉数列出,以供诸君赏玩,或有新解之效,亦未可知也。
其故事发生在第七回,彼时周瑞家的处理完刘姥姥“打秋风”的前事,便前来向王夫人汇报工作进度,不料王夫人正在梨香院中和薛姨妈谈些家务,周瑞家至此处,薛姨妈便将送宫花的任务交给她。
薛母在贾家的身份十分特殊,她既是王夫人的妹妹,也是金陵四大家族薛家目前的“掌权人”,一家暂住荣国府,只因薛父去世,薛蟠无能,大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之意。
薛姨妈当年初住贾府,就定下了规矩:一应日费供给一概免却,方是处常之法。
故而薛家虽住贾家,不过依附其房舍而已,日用花费仍是薛家自掏腰包。由于这种特殊的暂住方式,薛家、贾家之间难免有人情物事上的交际,今日你送我绸缎,明日我还你绫罗,今宵你开宴会,明早我必还席。
薛姨妈令周瑞家的送宫花,也是这种“交际”的产物。由于客居的身份,送宫花的顺序也要考虑在内,薛姨妈的亲口叮嘱是这样的: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第七回
薛姨妈是客居,既送礼,必以主家小姐为先,所以迎、探、惜三人排在首位,次之则是林黛玉,纵然颦儿是客居,亦是小姐辈分,理应排在阿凤之前。在荣国府的礼数规矩中,小姐地位高于媳妇,故而贾母处每每摆饭,桌上之人只是贾母和众小姐,李纨、熙凤只能在旁端菜布桌。
薛母终究是出身大户人家,送礼的规矩很是通透,可这个规矩在实际送宫花的过程中,被周瑞家的篡改了。
按照《红楼梦》原著的记录,周瑞家的送宫花时,采取的顺序是先给迎、探、惜三人,次给王熙凤,最后才给林黛玉送花儿。
周瑞家的为什么要篡改顺序?目前有一种说法:周瑞家的是为了贪图省力,所以按照远近顺序来送宫花!
这个说法被很多读者采纳,时有刘黎琼、黄云皓所编纂的《移步红楼》一书,书中对荣国府内部的建筑位置进行过详细罗列,我们单从肉眼就可以看出:周瑞家的从梨香院出发,穿夹道至王夫人住处,迎、探、惜三人就住在王夫人房后三间小抱厦内,然后向西行,路过凤姐院落,最后再去到贾母的住处,去给林黛玉送宫花!
从大方向来看,周瑞家的送宫花的顺序是从东向西,一路行来,貌似的确可以起到省脚力的作用。
对此观点,我个人不敢苟同。
读者观书,很容易出现“想当然”的情况,认为周瑞家的顺路走来,将宫花一一送到,岂不省了大力气?如果先给林黛玉送宫花,还得返回来再给王熙凤送一次,这不成了舍近求远吗?但读者却都忽视了两个问题!
其一,周瑞家的送的物件不是沉货,而是轻飘飘的宫花,宫花又放置在锦匣之内,唯一影响力气的因素是匣子,与宫花无关,而匣子在送完宫花后,必定还在周瑞家手中,起不到所谓的省力作用;
其二,荣国府是豪门贵族,下人办事是有流程规矩的。周瑞家的送完宫花,事儿却并没有完,她还得赶到梨香院去给王夫人、薛姨妈回禀送礼情况,即《红楼梦》中经常提到的给主子“回话”。
尤其周瑞家的在送完宫花后,还得将锦匣还给薛姨妈,所以不管怎么看,她都得原路返回,重新回到梨香院。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周瑞家的如果做事严谨妥当,她完全可以先给林黛玉送宫花,等到返回的时候,照例要路过凤姐的院落,再将剩下的四枝宫花送出,最后回到梨香院回话。
分明有流程,可周瑞家的偏偏没有遵循,盖为拍凤姐马屁之故,这是读者需要知晓的。
另外,关于林黛玉的“激烈”反应,我们也不得不拣出来单独分析。当收到周瑞家送来的最后两枝宫花时,黛玉的反应是这样的:
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第七回
从人情世故的角度看,林黛玉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加上前文又有“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的说道,读者自然容易将其理解成黛玉恃宠而骄,不愿落在三春之下。
实事求是地评价,前期的黛玉确实可能有这样的心态,这也是黛玉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之一,读者无须非替黛玉开脱不可。
但黛玉见到宫花时说的那句“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似乎又引出无限前文,貌似之前曾有过类似的送礼经历,故而周瑞家的进行回答时,直言“各位都有了”。
“各位”二字几乎石锤了必有送礼前事,这个约定俗成的“各位”,自然也包含了王熙凤。
论身份,薛姨妈乃是凤姐的姑妈,礼既从薛姨妈处来,如何会没有凤姐的份儿?眼下礼物送至黛玉处,仅剩一份,足见周瑞家的跳过黛玉,先给了凤姐,颦儿焉得不怒?
或有读者直言:不就是送宫花顺序有变嘛,林黛玉也不至于这样较真!
既出此言,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寻常贫寒之家,自然无甚讲究,而在荣国府这样的公侯府邸,规矩甚严,底下下人们也都是“一个富贵心,两只体面眼”的势利小人,他们会一步一步试探主子的底线,遇到脾气好的,难免就被他们拿捏在手心里。
譬如迎春典型的好性儿,遇事总秉承“罢了,何必又多事”的原则,以至于房中丫鬟司棋,与表弟潘又安私通,其奶母更是干脆偷盗首饰累金凤卖钱赌博,皆因拿住了迎春的脾气儿,即便被发现了也无碍。
再如探春,纵然才自精明志自高,可第五十五回初次接过管理大观园的权力时,底下人个个暗中刁难:彼时来回话者不少,都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若办得妥当,大家则安个畏惧之心;若少有嫌隙,不当之处,不但不畏伏,出二门还要编出许多笑话来取笑。(第55回)
但凡探春在管家过程中出现了任何纰漏,以后就别想树立权威了,这些刁奴会一步一步蚕食她的底线,直到彻底拿捏她,就像迎春那般。
贾家自家小姐,尚且被这般试探,林黛玉作为寄居贾府的客人,安能逃过?可以想象,如果林黛玉对周瑞家的“失职”,没有给出明确的态度,那下次还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只要主子不计较,底下人的“侵略”是没有尽头的。
黛玉是否主观上有“敲打”周瑞家的意思,我们不得而知,但她的话的确对奴才起到了震慑作用,若是下次再送别的东西,有了前番的教训,周瑞家的断然不敢把黛玉放在最后了。
若黛玉那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是故意说给周瑞家听的,那当真是颦儿管家之才的一处有效佐证。
本文系“红楼不红”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