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为《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鲜活而又深入入心,令人印象深刻。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对黛玉的性格塑造实现了重大突破,他打破传统人物描写单一而刻板的“好”“坏”界定方法,通过处处埋伏笔、层层推进的方式,从而塑造了一个真实而美丽、性格复杂的黛玉形象,并带领读者领略了黛玉的性格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林黛玉
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先生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刻画出了林黛玉鲜明的且丰满的形象:遗传的性格、家庭的熏陶、强大的封建社会环境的压迫,使得林黛玉使她形成了既孤标傲世又谦和乐群、尖酸刻薄又宽厚豁达、笃实迟钝又睿智机敏、自卑自贱又自尊自爱、脆弱怯懦又执拗果敢等等。正是这种矛盾的性格决定她的悲剧命运。
林黛玉的性格及成因
人的性格对生活起着主导作用,决定其行为和活动方向。性格的形成受到个人的生理基础、心路历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生经历、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个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活的,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个体需要实现社会化。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可以逐步增强对外部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变得积极乐观、友善谦逊,更利于个人未来的成长生活。而林黛玉她那独特,且充满矛盾性格的形成主要和这些方面有关。
林黛玉
首先,与她受教育水平的高低有关。林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如海,既是探花,又是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所以说待遇出身既是世禄之家,又是书香之族。由于林家支庶不盛,父母对黛玉爱如珍宝,“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第二回)但是请的老师却是一个贪酷徇私、不拘礼法的人。可以说黛玉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什么真正的封建礼教教育,因此对封建士大夫顶礼膜拜的礼教没有丝毫的敬畏。黛玉喜欢博览群书,又喜欢音乐,日渐陶冶和净化了黛玉的心灵和灵魂。由此形成了她那独特的清高而又率真的性格。这种率真的性格,使得黛玉能平易近人,宽厚豁达,不存心机,笃实迟钝,不会像出生在商人之家的宝钗那样富有心机,冷情冷性,处事圆滑。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率真的性格却很容易得罪人而不自觉。这种说话毫不顾忌,想说就说的性格,使周围的人不免觉得她尖酸刻薄。
比如第七回中,薛姨妈托周瑞家的把宫花分给几位住在园中的姑娘。本来周瑞家的依远近顺路而送,最后才送到她,黛玉却偏偏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送给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如果是迎春或惜春等,就不会注意这些小事。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孩子像薛宝钗那样安分守拙,黛玉这种率真的性格和行为与这要求形成巨大的差距。
林黛玉
可是,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黛玉的文学才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她的敏感和智慧,主要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更多的来感受周围环境的污浊和时代的阴暗。她在诗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表达了她对所生活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其次,与她人生经历有关。黛玉五岁时母亲逝世,在“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情境之下,外祖母贾母便将女儿留下的孩子黛玉接到了贾府,黛玉进京都依傍外祖母,本身聪慧又经离乱,出生于书香之族,形成了她的早熟,有着良好的贵族修养。
是在贾府生活一段时间后,年岁逐增,黛玉得到了更加宽松自由的生长环境,在外祖母的宠溺之下任情任性发展,但不符合当时社会关于女子的价值观念,于是黛玉的性格悲剧逐渐形成。一方面,由于黛玉逝去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母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这一份悲痛转化为对外孙女的宠溺。黛玉初到贾府时,贾母曾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又由于黛玉气质出众,加深了贾母对她的喜爱,加之自身疾病缠身,身体孱弱,因此贾母给予更多的宽容和照顾,使之本来天然任情的性格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任情骄纵、敏感孤傲、言语犀利,言行无所顾忌,随心而发的特质,即“凡事极易以自我为中心”。
林黛玉
再次,还与她所处的环境有关。在封建社会里,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是建立在金钱、地位之上的,在贾府有过之而无不及,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眼睛”。贾府经常发生的互相倾轧都是为了钱和权。凤姐常常拿自己和王夫人的陪嫁多来抬高自己、欺压丈夫:探春也不承认赵姨娘是自己的母亲,而要朝王夫人的高枝上飞。人们之间关系也很紧张,王熙凤曾说:"咱们家的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地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放火’、"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就连小丫头佳惠也说:“这地方本也难站!”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一无钱、二无权、三不是正经主子的黛玉,如何能处之泰然呢?
实际上黛玉心无城府、想说就说又从不奉承、讨好谁,保持着纯洁灵魂的做法已招致了贾府人的非议,除口中贬低之外,行动上也愈加冷淡乃至污辱。贾母亲自出二十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这是很大的恩宠,明显就冷淡了黛玉。如二十七回,小红说"原叫红玉”时,王熙凤将眉头一皱说道:“讨人嫌得很,得了’玉’的便宜似的。”黛玉不是也在“得了便宜似的”范围吗?以“慈善家”面孔出现的王夫人,居然也在众人面前暴露了对黛玉的憎恶,对那“眉眼儿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晴雯施以毒手致其夭亡。从这些例子中可看出贾府中统治者对黛玉的冷淡和憎恶,贾府下人是看主子脸色的,他们对黛玉的态度也可想而知了。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黛玉,百受污辱的苦也只有化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诗,也只有化作潸潜的泪水。
林黛玉
最后,受生理基础也就是爱情的影响。在《红楼梦》中,最能感染读者的莫过于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了。而作为这场悲剧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很少留意封建道德对妇女要求的那一套所谓“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对宝玉的诸多叛逆行为,不仅不予以规劝,反而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身世的不幸,个性的压抑,使她内心蕴积着反抗世俗的情绪,在这种叛逆思想的基础上,她与宝玉这个封建社会的逆子结成了知己。但在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尚属严重的叛逆,更何况他们的爱情又是建立在共同的叛逆之上,因此,他们不可能不遭受封建势力更多的压迫和打击。
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追求的专一、执着的爱情,却有三个因素一直困扰着她:一是宝钗的插入和“金玉良缘”的传说,平添她许多疑虑和痛苦,而实际上宝钗也正是作为封建势力的化身,给黛玉的爱情带来了沉重的乐迫。二是由于环境和封建礼教的影响,她始终没有直接表露一点真情,甚至宝玉向她表示一点爱意的语言,也被她认为是欺负她,她还要生气,日复一日,郁结成无法医治的心病。宝玉并不相信“金玉良缘”并对她明确表示,证明宝玉是真正爱她的,也使她逐渐消除了猜疑,但她的心里却不能透出一丝真正的笑意,压在她心头的还有一个封建社会。三是父母不在,婚姻无主,而她自己又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整天以泪洗面,落花流水成为了她非苦命运的象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正是她对自己悲苦命运的哭诉。
悲剧的命运
黛玉的“小性儿”并非是其本性,而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一种反击和自我保护,是强烈的自尊心的体现。
黛玉的性格以情为主,她自然真诚、率直善良,但又敏感多心、自尊悲观,极具个性色彩。在内外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逐步形成了敏感多疑、任情自尊、多愁善感的主要性格,因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导致无法与现实抗衡,既不能违背内心来主动迎合社会伦理的规定要求,又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实现自我救赎,从而陷入更大的失意与痛苦之中,并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林黛玉
此外,由于母亲教育的缺失和幼时老师的影响,使得黛玉自幼就不知世间的礼法约束,任性洒脱的风格。但是当时是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社会上是尊崇礼法,人们的个性很难得到伸展。在当时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封建礼教的环境下,黛玉既不能“出世"更不能自由伸展自己的个性和才情,黛玉就显得反叛,比如黛玉在爱情上违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自由恋爱,就被当时社会视为为大逆不道。她“颂扬虞姬的守义自刎,指责皇帝造成了明妃的悲剧,她认为绿珠为石崇殉葬毫无价值,对红拂与李靖的私奔进行了热情的赞扬"。但在当时强大的封建宗法制度环境下,黛玉的反叛个性处处受到压抑。与宝玉结合的不可能成为毁灭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最后只能以性格软弱的黛玉为自己与宝玉的爱情耗尽满腔的心血和青春的生命,可惜可叹!
三顾历史——悟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生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的尊严,追求自由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难容。而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不守“妇道”,正是她对现实强加给她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她的性格中的种种所谓的缺陷,并非真正的缺陷,而是一种斗争表现,是她维护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充分体现。
在众多的古代女子艺术形象中,没有谁能像黛玉那样把妇女的地位看得高于一切,也没有谁能像她那样有如此强烈的自尊心,如此执着的维护作为女子的权利和尊严。黛玉的出现,使人的价值大大提高。但是,在那个时代,她那执着维护女子权利和尊严的独特性格,就注定了势必会给她带来悲剧。
话题:你们认为生不逢时的黛玉如果生在如今的社会,会成为一代才女吗?
喜欢的麻烦点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