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这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的第三首判词。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在“薄命司”所见,尽管有警幻仙姑导引,知道觑览的是自己家乡“紧要”女子的“过去未来”之机密,非“庸常之辈”的命运,但并未解机关。从读者的角度来讲,如何断定曹雪芹是在用这首判词来写贾府千金探春呢?
01清明涕泪江边望
首先,比较“金陵十二钗正册”前两首判词,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的芳名,以谐音的方式隐在字里行间或画面上,相对明显:
玉带林中挂——林黛玉
金簪雪里埋——薛宝钗
弓上挂着一个香橼——元妃(“弓”谐皇“宫”。“橼yuán”,谐“元”;香橼,寓意宠妃。“挂”,意为“悬”,也是“元”的谐音。)
后九首判词,谐音人物的有:
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逝”谐“史”)
子系中山狼——迎春(“子系”合而为繁体字“孫”,是迎春所嫁孙绍祖的姓)
桃李春风结子完——李纨
其他金钗的名字,在判词里或不明显,或根本没有,必须另辟蹊径去发现。倘若能准确理解第三首判词中“清明”的意象,就会发现,探春的芳名其实比任何金钗之名都更加直白地呈现其中,原句可以直接用“探春”代换为:
探春涕泪江边望
就因为,“探春”是清明节的别称!
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来看,每到清明,“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汉司马迁《历书》),正是踏青的美好时节,所以,古人把清明踏青又称为“探春”,也用“探春”直接代指清明节。关于清明节的这个小常识,文学大家曹雪芹一定是get到了。
关于贾府的“四春”元、迎、探、惜的芳名,因元春生于元月元日,即大年初一,遂得此名,后来的三姐妹迎、探、惜皆随元春,祧名“春”字,且各对应一个节日(乾隆娣在立春▏迎春,元春,除夕开宗祠祭祖,曹雪芹写的是大清文化习俗吗一文中已经阐释,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链接直接跳转阅读)。(贾)探春,探春(清明节)也!清明,自古就是祭祖思亲的节日;远嫁海疆,“清明涕泪江边望”也就成了探春的标签,也是探春的悲剧!
02风筝与探春的关联
画着两个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探春的判词上“画着两个人放风筝”,既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也关联第二十二回探春所作的“风筝”灯谜: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打一物
当贾政罢朝后来贾母处承欢,贾母命他猜灯谜,在连续猜过元、迎、探、惜所制灯谜后,曹雪芹用别具深情的笔墨,书写贾政的内心世界:
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此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
待到看过宝钗所作灯谜,贾政“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以至于回到房中“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何以如此?原来,这一回的回目是“制灯谜贾政悲谶语”,曹雪芹用灯谜做谶语,来隐谶制谜者的命运结局,同宝玉梦幻中“薄命司”里的金钗判词相呼应。这些灯谜,让心思敏感的贾政如何不生悲!风筝的“游丝一断浑无力”,正谶掌上明珠探春终将远嫁,“飘飘浮荡”离他而去,渐行渐远,音讯断绝,真是: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红楼梦》第五回,警幻仙姑新填《红楼梦》十二支曲
综上所述,清明节是探春芳名的来源,也是探春远嫁、骨肉分离的隐喻;风筝意象,则是曹雪芹给探春命运结局的谶语。
关于探春判词里“才自清明志自高”一句的“清明”,并非指清明节,另有其意,乾隆娣将另行为文,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儿分享,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