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这是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的节日。元宵节是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名元宵节。无论古时还是当今,元宵都是重要的节日,如果说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那么元宵节就是一个出门欢游的节日。《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百戏竞陈的现象,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和铁剑,李外宁药发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大特落灰药榾儿杂剧,温大头,小曹嵇琴,党千箫管,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邹遇、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刘百禽虫蚁,杨文秀笛,更有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万端,日新耳目元宵节的热闹可见一斑。在人们赏彩灯,猜灯谜,乐元宵之际,一大批文人墨客也在佳节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诗中的元宵佳节初唐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述了元宵节燃彩灯的盛况,人们在这一天的夜晚观灯赏月,歌舞游戏,好不快活。更妙的是,青年男女借此来表达朦胧爱意,火树银花下,美人秀色迷人眼。唐代文学家苏味道的名作《正月十五夜》里有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其中花树银花尤其出彩,表现出灯火灿烂的盛景。宋词中的元宵佳节宋词中也有很多描写元宵的篇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古名篇,从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活动写起,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淡泊孤高的女子,寄寓着作者的失意,构思精且妙,且语言含蓄委婉,令人回味,与朱自清先生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颇有相似。另一篇更具小儿女情态的是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此词以元宵佳节为线,去年今岁两相对比,更添怅惘之感,语短而情长,可谓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典小说中的元宵佳节《红楼梦》中更侧重元宵猜谜的描写,暗示了元迎探惜四春的命运。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众人元宵猜灯谜一节,暗藏深机,宫里的元妃以爆竹为答案做灯谜一首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而爆竹乃一响而散之物暗示元春繁华将散的结局,迎春的的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谜底为算盘,更是符合她理事管家好手的特征,而迎春的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风筝),则对应她如风筝般无依的命运,至于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佛前海灯)更是与她日后遁入空门暗合。《水浒传》中也有元宵节,更侧重于描绘热闹的街市人群、花灯社火,四次元宵节的笔墨侧重也暗示了梁山事业的盛衰。古典文学中关于元宵节的的篇章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或直接展示或侧面描写,或寄寓情感或抒发感慨,无一不给元宵佳节增添了迷人的光彩,使得后人得以窥见古时元宵的风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8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