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社会制度下,古人一直奉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本准则,以门当户对作为配对的重要条件,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对于《红楼梦》80回后内容,大多数读者都认为宝玉也逃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逃脱不了封建世俗礼教的约束,但是作者开篇就说要为闺阁立传,痛批那些千部共出一套的佳人才子小说,想必另有一番新意想问世传奇,所以笔者想分析下《红楼梦》前80回的宝黛婚姻局势。
1、前世宿命
宝玉前世来自西方灵河(西天灵山)的神瑛侍者,因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遂投胎转世成贾宝玉到人间历练一翻,其命运未记录在太虚幻境中;黛玉前世是西方灵河岸边绛珠草受天地精华、复得神瑛侍者的雨露滋养修炼成的绛珠仙子,因饮了灌愁海水,才有一半命运被太虚幻境捕捉到并记录在案,另一半则是她自由奋斗的变数。书中未交代宝钗前世,她和黛玉共用一首判词且并列第一,说明她的另一半命运是受了黛玉的影响。笔者在怎么理解《红楼梦》的宏观大框架?终极内涵是什么?一文中指出,太虚幻境象征的是封建主义制度下的世俗规矩,被记录在案的女子多为封建世俗礼教的牺牲品,而主角的命运变数如此之大,自由度如此之高,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Ps:在古代,神仙象征那些具有真善美的超级英雄,相信他们下凡会给人世间带来美好的东西,笔者认为这就是婚姻自由主义思想。2、宝黛婚姻的爱情基础—青梅竹马,两情两悦
黛玉六岁时母亲去世,随后不久就被贾母接入到贾府中收养,黛玉见到宝玉那一刻,“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见到黛玉那一刻也是如此,“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恰是宝黛的前世宿命发挥作用了,宝玉也将效仿神瑛侍者,会无微不至地照顾黛玉呵护黛玉,而黛玉却为了爱情流尽眼泪,恩消情断而终。
在贾府中,黛玉受到贾母的热情款待,饮食起居,跟宝玉一样,比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都要好。因此宝玉和黛玉的两人感情日渐升温,白天同吃同行,一起学习,晚上同息同止,一起休息。宝玉曾说“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宝钗)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黛玉每当看到宝玉和宝钗在一起时,就算在人前也会吃起醋来,真是让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这些都说明宝黛两人属于是青梅竹马,日久生情,两情两悦,在贾府中是公开的秘密。
3、宝黛婚姻的反对者—王夫人
贾政为人中规中矩,每日只看书著棋,同一众清客闲聊,是名副其实的甩手掌柜,所以在宝玉婚姻大事上绝不敢擅自作主,听从贾母安排为主,若贾母仙逝,则听从王夫人意见为主。
王夫人为人宽仁慈厚,不喜矫揉造作之人,有大局观意识,但能力中庸,容易听信旁言,是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中的母亲形象,在宝黛婚姻问题上,必然深谋远虑以大局观为重。我们对比下黛玉和宝钗,一个小家碧玉,一个大家闺秀;一个自幼便吃药,一身的病恐怕一辈子也治不好,一个先天壮,身体好;一个是一无所有的孤女,寄人篱下,一个是家道中落的豪门千金,但根基尚在。再者王夫人又是宝钗的姨妈,在关系上自然比黛玉更加亲近一些,所以王夫人选择宝钗是板上钉钉的事,是宝黛婚姻中坚决的反对者。
4、宝黛婚姻最高话语权者—贾母
贾母是开国元勋荣国公之子贾代善的正妻,是贾府中辈分最高、资历最老的长者,她也是贾赦、贾政和贾敏的母亲,贾宝玉的祖母,林黛玉的外祖母,儿孙满堂,福寿双全。贾母见多识广,德高望重,为人宽厚仁慈,有着洞穿世事的卓越能力,知天命,亦促天命,是贾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贾府上下尊称她为“老太太”、“老祖宗”。Ps:慈禧太后常自比贾母,引得一众儒士也以书中人物自比。
贾母对小女儿贾敏很是宠爱,在其死后都加在了黛玉身上,饮食起居跟宝玉一样,比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都要好。在经济上担心黛玉贾府月例不够花,时常送些钱来打赏下人;在生活上看到黛玉窗户纸不翠了不好看了,就让凤姐拿来“软烟罗”给换上,这“软烟罗”比宫庭内造的还好,连薛姨妈、凤姐都羡慕不已;在穿着上给过黛玉一套时装,“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5、宝黛婚姻的墙头草—凤姐
王熙凤,人称凤姐,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精于算计,做事杀伐果断,不留情面,治理宁国府和打理荣国府上下事务时也可见她具有惊人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治家手段,同时她也是一位八面玲珑、见风使舵的墙头草。
在老太太在时,凤姐明显是支持宝黛婚姻的。有一次黛玉在怡红院中吃了一口茶,凤姐就打趣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旧时男女婚姻之事有些地方讲究“三茶六礼”:订亲称“下茶”,成亲时称“定茶”,同房时称“合茶”,所以“吃了我们家的茶”暗含订亲的意思,凤姐若没有洞察贾母的意思,断不会拿这种事开玩笑。
又有一次在和贾母、薛姨妈、邢王二夫人等人一起聚会时,黛玉给宝玉喂酒,黛玉是性情中人,并不把封建世俗礼教放在心中,做事率性而为,但凤姐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深知这些规矩的意义和可怕,凤姐非但没有责备黛玉,还打趣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言外之意很明显,婚还结,交杯酒倒先喝起来了,难不成晚上还要洞房?明儿还起得来不?
还有一次凤姐病倒,探春接管了贾府事务,凤姐躺在床上跟平儿合计着贾府的未来曾说:“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由此可见在凤姐眼中,宝玉和林妹妹早已经是一对了,若两人结婚还可以省下不少嫁妆费用,凤姐的态度也传达了贾母的意思。若贾母仙逝,凤姐倒向王夫人,支持表妹宝钗也未可知。
6、宝黛婚姻的吃瓜观众们—贾妃等人
在贾妃省亲中,黛玉把小家碧玉形象暴露无遗,宝钗举止娴雅,尽显大家闺秀形象。在题诗环节上,其她姐妹都作完了诗,唯独宝玉尚未完成。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然后出主意,体现了宝钗的修养,尊重宝玉,只为其出谋划策,但不逾规矩。而黛玉是“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律应景罢了。““未得展其抱负,自是不快。因见宝玉独作四律,大费神思,何不代他作两首,也省他些精神不到之处……便写在纸条上,搓成个团子,掷在他跟前。”笔者认为“大展奇才“侧面反应了黛玉专注诗词,有争强好胜心理;“抱负“两字体现出黛玉心智不成熟,格局小。黛玉明目张胆地替宝玉作诗明显违反了封建世俗礼教,有牝鸡司晨、喧宾夺主之嫌。在与贾政同场时,黛玉等人“缄口禁言”,唯“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脂批:瞧他写宝钗(连脂批似乎都吃醋了),真是又曾经严父慈母之明训,又是世府千金,自己又天性从礼合节,前三人(宝黛和湘云)之长并归一身。前三人向有捏作之态,故唯宝钗一人作坦然自若,亦不见逾规越矩也。
上述两件事中,宝钗明显比黛玉有教养,更懂规矩。宫里最注重规矩,贾妃自然也注重宝玉未来媳妇的教养问题,在省亲后的端午节上,贾妃给宝黛钗都送了一件礼物,宝玉和宝钗是一样的,暗示了贾妃不支持宝黛婚姻。此后贾妃就极少出场,说明她并不会强加干涉宝黛婚姻,仅代表了世人观念,正如判曲所言“都道是金玉良姻”。
7、为啥宝玉和黛玉都不向长辈提亲?
《红楼梦》成书于封建社会清朝,按《大清会典事例》规定“婚假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无者,从余亲主婚。其夫亡携女适人者,其女从母主婚“。儿女婚姻大事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名门望族的他们更要以身作则遵守制度。宝玉本就不该过问自己的婚姻之事,若执意要向黛玉提亲呢,贾政不管事等于白问,王夫人必选门当户对、金玉良姻的宝钗无疑,不到万不得已,宝玉也不会去央求老太太作主。
黛玉无父无母无兄弟又寄人篱下,自己断然不会主动提亲,所以她经常去薛姨妈那玩,希望认薛姨妈做娘,经薛姨妈之口提亲就名正言顺了,可惜这一计划被宝钗破坏了,宝钗说“认不得的,我且问你,我哥哥还没定亲事,为什么反将邢妹妹先说与我兄弟了,是什么道理?“此时哥哥薛蟠尚未成亲,但已有意中人,未具体说是谁,根据语境分析大概率是黛玉,兼书中也埋过伏笔,薛蟠“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可信度很高,若真认了薛姨妈做娘,薛蟠还怎么向贾府提亲?
所以宝黛婚姻只能处于被动方,或等到心想事成或等到薛姨妈向王夫人提亲(二宝婚姻)的那一刻,矛盾才会爆发出来。
8、宝玉能同时娶宝钗和黛玉吗?
中国古代大多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春秋传》曰:“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即可以不用嫁娶礼仪。《礼记》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所以妾的身世一般是奴婢、丫鬟,妾的地位很低,妾生的子女叫庶出,地位也低,这就是封建世俗礼教。比如贾琏的妻子是凤姐,妾有尤二姐、丫鬟平儿、丫鬟秋桐,尤二姐后来被凤姐害死了。再比如薛蟠的妻子是户部世家夏金桂,妾有丫鬟香菱、丫鬟宝蟾、丫鬟小舍儿。宝钗和黛玉都是名门望族子弟,更要遵守世俗礼教制度,都是不可能做妾的,宝玉只能二者选其一。
9、贾母会为全力支持宝黛婚姻吗?
第七十九回,因未有室,贾赦见是世交之孙,且人品家当都相称合,遂青目择为东床娇婿。亦曾回明贾母。贾母心中却不十分称意,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何必出头多事,为此只说“知道了”三字,余不多及。贾政又深恶孙家,……因此倒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也只得罢了。
迎春出嫁贾母没多表态,表面上是因为“想来拦阻亦恐不听,儿女之事自有天意前因,况且他是亲父主张”,而实际上是因为:贾母是族长,首要考虑的是贾孙两家关系,维护家庭和睦,维护家族利益最大化。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世俗观念的影响下,即使迎春被家暴哭回娘家,贾母也不敢将迎春接回娘家住,否则既干涉孙家内政,又让贾赦面子无光,所以贾母必然不希望此事再发生在外孙女黛玉身上。对比迎春出嫁时贾母未出头的心理想法,贾政是孝子贾母拦阻必听,宝黛婚姻是有前世宿命也不算违天意,若有反对宝黛婚姻只会是王夫人而不是贾政,三者条件兼不满足,所以笔者认为贾母必然会全力支持宝黛婚姻,不希望宝黛任何一人受到伤害。
10、贾母为啥不为宝黛婚姻早做定夺?
贾母见多识广,德高望重,为人宽厚仁慈,有着洞穿世事的卓越能力,是贾府成千上百号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她深知宝玉、黛玉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也深知宝钗的优秀和王夫人的内心意见。若主动定下宝黛婚姻,岂不得罪了薛姨妈?也会让王夫人、贾妃和贾府上下有些人不满,对她而言,拖是上策。宝钗毕竟比黛玉大3岁,必然会比黛玉早出嫁,若宝钗嫁的不是宝玉,两家人相安无事,其乐融融;若薛姨妈向贾府提亲,那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站在贾母角度,她也曾多次维护过宝黛婚姻。薛蟠向贾府提亲黛玉可能是一次,另有一回张道士想给宝玉找对象,贾母当着薛姨妈的面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论根基富贵黛玉毫无胜算,黛玉是一无所有的孤女,一身的病恐怕一辈子也治不好,宝钗是稳重和平的大家闺秀,其家族是省内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论模样黛玉胜券在握,黛玉是作者钦定的“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美的路人皆知,宝钗在父亲在世时,原是仙姿,在父亲去世后,生意渐衰,家道中落,也疏于打扮了,美的鲜为人知,故在贾母眼中,黛玉比宝钗漂亮,见林黛玉和薛宝钗比,谁更漂亮?薛宝钗是绝色人物吗?金玉论起源于贾宝玉的宝玉和薛宝钗的金锁,这金锁又恰恰是和尚给的,说是“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贾母也借和尚之说,既将当时盛行的金玉论压了下来,又给了薛姨妈面子,不失体面。宝钗毕竟比黛玉大3岁,必然是要先嫁的,这样不会伤了贾薛两家和气,不会影响家族利益。此后也没了张道士下文,说明从外部物色人选的计划落空了11、书中暗示宝黛婚姻结局
五十七回,薛姨妈道:“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久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这是一段暗语,暗示了宝黛婚姻结局,笔者解读为,(婚姻)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不论父母之命),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也不论相处时间长短),以为是定了的亲事(也不论世俗规定),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关键要看男女双方的感情),再不能到一处(有情人终成眷属),暗示宝黛婚姻由宝黛本人的意志决定。
12、截止前80回,宝黛婚姻局势分析结果
笔者认为,支持宝黛婚的必然是少数,只因贾母是“老祖宗”,有最终权决定权,所以判宝黛婚姻的支持者胜。若贾母仙逝,王夫人不但是宝玉婚姻的第一责任人又具有最终权决定权,宝黛婚姻的反对者完胜。这时就要看宝玉是否具有充分的婚姻自由主义思想,是否能冲破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婚姻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世俗礼教的束缚,宝玉能成为警幻仙姑所说的“天下古今第一(某)人”吗?请参见解析贾宝玉的婚姻自由主义思想觉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