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贾府四位千金中的大姐大,早年以贤孝进宫的她,后被晋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给贾府带来了新的荣耀。而贾府为迎接元春省亲,也付出了大量的钱财,历时近一年的时间,修建了省亲别院。
对于逐渐衰败的贾府而言,贾元春的晋封,无疑成了贾府最大的靠山。只是,这样的靠山,最终却倒下了。
元春之死,是贾府彻底衰败的标致,是树倒猢狲散的预示,只是,有关元春之死,却有着三种不同的解读。而究竟,哪一种更符合原著呢?
1、死于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在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对元春的死做出了详细的描写。原文特意用了十六个字进行了描述:圣眷隆重,身体发福,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贾元春因为晋封凤藻宫,加封贤德妃,随着年龄的增加,在锦衣玉食的生活中得了疾病。元春犯病的时候,贾母、王夫人等人还前往宫中同她见面了,只是此时的她,除了两眼泪汪汪之外,已经说不出话了。
不久后,元春去世的消息终于传到了贾府。
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春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从这段原文中,其实存在一个很明显的错误,那就是有关元春年龄的问题。按高鹗续写的情节来看,她去世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了。
但显然,这从时间上来看,是不符合原文的。
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生下的第二个女子。在她之上,有哥哥贾珠;在她之下,有弟弟贾宝玉。所以她的年龄,必定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我们按贾珠的年龄来说。他去世的时候,儿子贾兰已经出生了,因此,就按贾兰一岁的年纪。可是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兰也才十五岁左右,因此,这个时候的贾珠,如果活着,也仅仅在三十五岁左右。
元春比哥哥小,自然不会高于这个年龄,而从前八十回的情节发展来看,元春的死应该是不久之后便会发生的。因此。从年龄上来看,这种解读是不符合原著的。
只是,高鹗在续写的时候,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这一切,或许是源于《红楼梦》第五回元春的判词,其中有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
而这个二十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算得呢?对高鹗这种解读,最合理的,当属从她晋封贤德妃开始,因为从原文来看,元春晋封时的年龄,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说得通的,只是她晋封后的时间,显然不会有这么长。
2、秋闱染病而亡的元春。
在八七版《红楼梦》中,贾府众人对元春去世的消息其实并不清楚。而是由贾琏多方打听,才得知一个大概。
元春跟随皇帝秋闱,染病身亡。只是奇怪又另贾府众人气愤的是,在她死后,并没有得到嗣号。也就是说,对于远元春之死,皇帝都没有给她办丧事。
只是这种解读,符合原著的意思吗?
只能说有一部分符合,但整体来说存在矛盾。
其中哪些细节符合原著呢?那就是对于元春的死。贾府众人并没有得到准确的消息。而这一点,在前八十回是否存在依据呢?
我们来看看她的判曲或许就能明白。
望家乡路远山遥,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这句判词来看,似乎元春并非死在京城,因为贾府就在京城。若她死在京城之中,好像并不符合“路远山遥”;同时,若贾府众人能够得知她去世的确切消息,也不至于在她的判词之中,在她临终之时,只能依托梦里寻高父母了。
当然,除了这一点外,元春去世后,皇帝没有给她一个嗣号,似乎也值得推敲。
试想,若她真得属于正常死亡。又怎么可能在她死后,连一场像样的葬礼都没有呢?因此,从这一种解读来看,我们还能体会出,元春的死是非正常的,是存在预谋的。而这一点,其实是符合原著的。
最直接的一点,是元春省亲的时候,她所点的一出戏:《牡丹亭》,伏元春之死。这是脂砚斋的原话,而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元春之死,如同杨贵妃一般,
天宝十四载(公元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兵锋直指长安。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跟杨贵妃,随即哗变,乱刀杀死了杨国忠。
唐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杨贵妃与李隆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古。而她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已。她是因为族兄杨国忠引起的政治矛盾。最终,唐玄宗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以赐她白绫而死。
从这一点来看,杨贵妃确实并非死于都城长安,她的死,也并非正常性死亡。只是,从她的死,我们却能看出,即便在最后一刻,她也是受宠的。
但由此,便存在矛盾了。而这种矛盾,便体现在两个细节之中。
比如《红楼梦》第七十二回,通过贾琏的抱怨,我们可以得知,宫中的太监已经经常性的来贾府打秋风了。
一语未了,人回:“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家来说话。”贾琏听了,忙皱眉道:“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凤姐道:“你藏起来,等我见他,若是小事罢了,若是大事,我自有话回他。”
这里贾琏出来笑道:“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凤姐笑道:“刚说着,就来了一股子。”贾琏道:“昨儿周太监来,张口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
若此时的元春真的得宠,这些势利眼的公公,怎么敢如此光明正大的来贾府打秋风呢?
再比如,孙绍祖迎娶贾迎春,新婚没有几天便冷落甚至羞辱她。仅仅因为五千两银子便不把她当侯门千金看待。这同样,也隐射了,此时的元春,在宫中早已失宠了。也是因此,作为她的妹妹,才会遭受这样的屈辱。
当然,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确实存在不少细节指明,元春是非正常死亡。比如王熙凤所做的特殊的梦。
凤姐道:"不是我说没了能奈的话,要像这样,我竟不能了。昨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又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哪一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
在凤姐的梦中,提到了另外一位娘娘,而她所要的,竟然是一百匹锦,并且是用抢的方式。“一百匹锦”,预示的是贾府富贵的百年。而出现的另外一位娘娘,则隐含了元春的失宠,是由宫斗引起的。
只是,即便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元春确实属于非正常死亡。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她死前,早已失宠了。而这,同贾琏的抱怨,同迎春遭受的屈辱,都是符合的。
因此,在八七版《红楼梦》中,对于元春的死,其解读的并不到位。一个是死因、一个是死前的地位。
3、元春在宫中被监禁,被弓绞杀而死。
对于元春的死,其实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留下了许多线索。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也提到了不少。只是,在通过分析和总结这样线索后,我们却能得出,元春去世的大致情形。
(1):元春去世前,她与贾府长久处于失联的状态。
对于这一点,我们从元春的判曲中,可以得到线索。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遥,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
儿命已入黄泉,
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从这首判词中,我们可以得出,元春的死是突然发生的。所以在她临死的时候,甚至来不及给亲人带去消息,留下遗言。
只是,这是否意味着,她并非死于京城呢?其实最关键的,在于“望家乡路远山遥”,若从字面上的意思来理解,是否它符合死于京城之外的设定,但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侯门深似海。
因此,通过这一点来看,作者在此,是有可能采用虚写的方式,对于刘姥姥而言,荣国府是“侯门深似海”;而对于荣国府的众人而言,后宫之中,又何尝不是“路远山遥”呢?
贾元春因为在宫中处于被监禁的状态,无法同贾府取得联系,才会由此生出了对家乡“路远山遥”的感触,也是因此,在她去死时候,无法同自己的亲人见面,自然,也无法给他们留下遗言。
(2)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在《红楼梦》的判曲中,特意用了“无常”二字,可见,她的死,是非常突然而没有预兆的。
而“眼睁睁”、“荡悠悠”这六个字,更显示出了,她死时的恐怖画面。
试想,若正常死亡,怎么会是如此场景?尤其是“荡悠悠”,其显示的是,她死的时候,身子是悬空的状态。
我们再联系她判词上的那幅画。
遂又往后看时,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掛一香橼。
弓,似乎已经点明了元春死亡的方式,是死于弓的绞杀之下。而它挂着的香橼二字,其中的“橼”,通“元”,正点出了元春的名字。
因此,联系元春的判词判曲,已经在前面我们分析了诸多线索。比如凤姐所做的特殊的梦,贾琏的抱怨;元春省亲死所点的《牡丹亭》,这些,都指明了,在她最后的余生,在宫中遭遇监禁的生活,并在毫无预兆之下,死于弓的绞杀。
而她的死因是什么?答案就在这句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虎”与“兕”代表的是两股势力,贾元春作为贵妃娘娘,她所遭遇,自然更可能是宫斗。
而宫斗的本质,最终还是同娘家的势力有关。因此,归根到底,还是选择荣国府所面对的敌对势力。
而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是否具有这样的隐射呢?其实是有的,比如贾宝玉引逗忠顺王宠爱的戏子琪官。
为了一个戏子,忠顺王竟然派了长史官前往贾府要人,而贾政面对宝玉做出这样不堪的行为,竟然用了“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由此可见,贾府与忠顺王之间,关系是十分紧张的。
但同时,贾府又同北静王交往密切。因此,从这个线索来看,元春的真正死因,还是由于政治斗争,正如在她的判曲所说的: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小结:
《红楼梦》未完,是众多红迷心中的遗憾。由此也涌现出了各种对元春之死的推测。只是,就目前而言,似乎无论哪一种推测都同原著存在驳斥的地方。或许,寻找这个答案,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只是无论从那一点出发,不能脱离前八十回的设定,这一点显然是最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