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用啥药 http://m.39.net/disease/a_5629059.html
饮茶是中国人从往以来的风俗,更是一种生活礼仪。
诗人大都爱酒,但同时爱酒爱茶,当属白居易。《唐才子传》言"茶铛酒杓不相离"。他把茶大量移入诗中,使茶酒在诗坛并驾齐驱的。
别茶人
白居易对自己的爱茶、烹茶技艺十分自信,自称”别茶人“。别,鉴别的意思。
每当友人送来新茶,白居易就欣喜不已,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写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饭可以吃的少,但茶不能少。
闲眠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午睡后醒来喝两碗茶。
食后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
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
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
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江州司马·种茶园
白居易因写讽谕作品而得罪当权者,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庐山香炉峰,即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地方,就在此山附近开辟一圃茶园。在《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也记载:“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
闲暇无事,悠游于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茶。
但白居易毕竟是个胸怀报国之心,关怀人民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并不过份感伤于个人得失,在困难时自磨自励。茶是清醒头脑,自我修养,茶是看世界的“清醒朋友”。
他在《何处堪避暑》中写道:“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虽被世间笑,终无身外忧”。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自拨之道。
杭州刺史·韬光禅师
长庆二年(公元年),朝廷再掀牛李党争,朝臣相互攻讦,白居易上疏论事,天子震怒,再贬杭州刺史。在杭州任期的几年,是白居易生活最闲适、惬意的时刻,由于公事不忙,遂能“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
一天,白居易请韬光禅师来城里,信上以诗作为内容,是这样写的: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
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
青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
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
白居易虽是地方长官,但要招待韬光这样的高僧,着实是废了一番苦心,名胜的场所显得喧嚣浮华;一般的酒肆又草率俗气;若将斋饭置于家中,恐交情不到,失于唐突;想来,“白屋”一语是煞费苦心了。再看准备的食物,有白葛粉,紫藤花,青芥红姜,真是色香味俱全。也许盛情似枷锁,刻意多枉然。佛家五味皆空,又怎会为一顿斋饭动心。
但韬光禅师看完之后,果然不肯前往,于是也以诗回应:
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
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
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飞锡去,恐妨莺啭翠楼前。
白居易看过信之后,韬光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首先强调了自己的本性好自然,乐山水,洒脱随意。然后用玉勒和金莲阐明自己无意富贵,惟解参禅的志向。白云尚可偶然飘过,但明月终不可能从天空来到人间。
后来,白居易便亲自前去拜访韬光,二人在灵隐寺的烹茗井旁,品起茶来。
这段佳话一直被后人广为流传,其二人对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香山居士·爱茶人
晚年更是告老辞官,隐居洛阳香山寺,每天与香山僧人往来,自号香山居士。居士是不出家的佛门信徒,白居易还曾受称为“关八斋”的戒律仪式。
茶在我国历史上,是沟通儒道佛各家的媒介。儒家以茶修德,道家以茶修心,佛家以茶修性,都是通过茶静化思想,纯洁心灵。
鼻香茶熟后,腰暖日阳中。
伴老琴长在,迎春酒不空。
一把老琴,一杯佳茗,弹琴饮茶,悠闲雅志。茶、酒、老琴,就是诗人长伴左右的莫逆知己,陪伴他度过晚年的最后时光。
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给所有的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