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里,压岁钱都经历了什么

对中国人来说,压岁钱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文化习俗。

由网络数据组成的全国压岁钱地图显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基本都在-元左右,往南走,沿海城市的压岁钱水涨船高,普遍在元以上,东部福建莆田更是以的高价压岁钱,领跑全国压岁钱大赛。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靠过年收压岁钱致富,也有人因为要发压岁钱借钱过年。

《维度》栏目组联合腾讯理财对春节消费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仅有2.18%的人表示春节回家无法压岁钱的支出,近半数受访对象表示发压岁钱的金额将超元。还有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过年主要靠借钱,真是“过年一时爽,还钱火葬场”。

那这让人欢喜让人愁的压岁钱,究竟是什么来源呢?

压岁钱怎么来的?

传说在古代,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怪,人们叫他“祟”,这个妖怪喜欢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趁着孩子们睡着后摸额头,凡是被他摸过的孩子,都会发烧变傻。所以人们通夜不睡,保护孩子而“守祟”,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守岁”。

但有一次,一个姓管的人家,在年三十的晚上,给孩子的枕头边上放了几个铜钱,等妖怪“祟”来袭的时候,铜钱发出一道金光,“祟”恐慌而逃。这件事情在民间街坊被口口相传,大家纷纷在夜里给孩子放一些钱,“祟”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另有一种说法是压岁钱是用于“压惊”,传说远古时期,大人们用燃烧炮竹的方式驱赶“年”这种怪兽,用食物去安慰受了惊的孩子,后来食物逐渐被货币代替,到了宋代演变成“压惊钱”,后来又称为“压岁钱”。

传说虽各有说法,真实性也不可考,但压岁钱,的确是被人们用来辟邪消灾的。

在民间,压岁钱又被称为“厌胜”钱。“厌胜”在古代是一种特殊的巫术形式,《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而钱呢,在民间,又一直代表着某种不可描述的神秘力量,所以就出现了“厌胜”钱。

压岁钱的那些往事

与当今人们发压岁钱直接给人民币不同,古代的“厌胜”钱是不能流通的,钱币上会有一些吉祥文字或者龙、龟、蛇等吉祥图案,一般都用于在家里放着观赏,或者用于礼俗场合。

压岁钱真正变成能够流通的钱来使用的,最早是在宋代。宋代的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白银开采量逐渐增加,银币也就被国家定位法定货币。宋代开创了银币的先河,一直保持到了金、元两朝,但银币终究还是礼仪味道更浓厚些。直到明代,银币已经逐渐成长为流通货币中的中流砥柱,也就形成了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制度。明代后期压岁钱,基本就跟我们现在一样,随时拿便可随时花了。

古代人们都是怎么发压岁钱

每年收压岁钱的环节,基本上都是考验演技的环节,面对着扑面而来的红包,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

那古代人都是怎么发压岁钱的呢?大约分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用彩绳穿线,编织成龙型,放在孩子的床脚,《燕京岁时记》中记载道“用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呢,就是等孩子睡熟后,悄悄放在枕头下,等孩子们醒来就会发现惊喜红包,有点像古代版的“圣诞老人”。最后一种,就是跟我们如今一样,直接见面塞红包了。

总之,从古至今,无论压岁钱如何变化,它背后所蕴含的亲情意义却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元代诗人吴当在《除夕有感》中描写道,“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穉争分压岁钱”。

漫漫历史长河,压岁钱,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年味渐浓下,亲朋间的热闹熙攘,亲情传递。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59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