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之间,又至新年,又迎来了自己人生第五十三个春节。经历了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后,再去回味每年的年味,总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分!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味不同!
遥想童年和少年时期,那过年的滋味总是让人回味无穷,香甜中充满着喜悦、仪式中充满着意义、热闹中迸发着激情!
记得小时候,过年是一年中最向往、最期盼、最高兴、最幸福的时刻。随着学校的放假和春节的临近,对过年的期盼和兴奋愈加强烈,常常数着天数,盘算着能穿上什么新衣服,能挣多少压岁钱,激动的念在嘴上,乐在心里。进入年二十六,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开始筹备年货。那些年,逢年过节父母常常请人来家里帮忙把自己喂养多月的猪杀了零卖,一来可以卖个好价钱贴补家庭开支,二来可以留点肉和猪头下水用于过年待亲和改善伙食。生活虽然艰难,但父母的自力更生和精打细算,节日过得还算有滋有味。
过年炉馍、蒸馍、煮油食,是待客串亲必备的食品和礼品,也是农家过年的“三项重要工程”,更是家庭主妇在邻里亲戚面前展示自己才艺的时候。因为,完成这些“工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其做工和造型极为考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食文化和艺术内涵,食品的“形、色、香、味”无不体现着精湛的技艺和功底。比如炉馍的大小有长幼辈分之分,要大小适中,厚薄均匀,外圆内阔,端庄大方。炉馍周边用切刀割出的立体花型如同镶嵌的花环,连绵不断,颇具艺术美感。再如蒸馍和油食,待客用的要色香味俱佳,供奉神灵用的年糕和油食,形状可花鸟、可动物、可龙凤,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花样随心赋形,寓意深远,象征着对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每当炉馍、蒸馍和煮油食的时候,是家里最热闹、最和谐、最幸福的时刻。妈妈是总指挥,统一安排,分类指导,主要负责司碱、割馍花、造型等技术性强的工作;姐姐们负责和面、揉馍胎和技术性辅助工作;父亲负责烧火、看炉等后期工作;我负责传递、点馍花等机动性后勤工作,一家人全部上阵,各负其责,紧张有序,协调一致,配合默契。尤其是揭馍的时候,像迎接婴儿诞生一样,都怀着揣摩不定的心情。在担心和期盼的目光中,随着一锅锅有形有色的炉馍、油食新鲜出炉,一阵阵欢声笑语伴随着腾腾热气和浓浓香味在屋内院外荡漾!我则上跑下跳,窜梭其间,乐此不疲,也帮大人学炉馍,还可享受到专门为我特制的又香又甜的“娃娃馍”。——这场景看在眼里,捧在手里,乐在心里,满满的成就感!满满的幸福感!
大年三十和初一,是春节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时刻。年三十一大早,妈妈们便早早起来开始剁饺子馅,准备包饺子。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过后,盆子里五颜六色的饺子馅像一座椭圆形的小山堆了起来。经过妈妈一番精心而熟练的制作后,几张圆圆的高粱杆篦子上放满了饺子,纵成行、横成列,整整齐齐的排列着。一个个出叶饺子像元宝、也像耳朵,灵动秀气,一模一样,如同精美的艺术品,颇具艺术美感。
过年时,我的主要任务是写神位、写春联、贴春联、放鞭炮。我把家里的对联写好后,也常常帮助邻居们写春联。遣词造句,吟联品字,挥毫泼墨,一副副对联笔下诞生。看着地上红汪汪的春联,心中荡漾出一丝丝小小的成就感。写神位、安神位、敬祖宗、摆供品、上香柱、磕头等是最讲究、最重要和最有意义的供奉活动。我在父亲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牌位内容的格式、次序的安排、位置的高低,香柱、贡品和磕头数量的多少,都有特定的要求,充满了严肃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使我从中感受到中国神文化和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意义。
除夕的夜幕尚未完全降临,迎春的大幕已在此伏彼起的鞭炮声中隆重开启。家家户户,屋内窗明几净,院外整洁有序,处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个个门庭上红彤彤的春联格外醒目,红对联、绿门方,交相辉映,把山村院舍农家小院烘托的异常热烈和喜庆,装点出一派红红火火的喜庆氛围!热腾腾的饺子吃起来香喷喷的,倘若幸运的咬到饺子里暗藏的一块硬币,寓意来年财运好,更是喜出望外,心里美滋滋的。
央视春晚的开播更为人们增添了一道欢乐的精神大餐。当时家里没有电视,我们的村子里仅有一户人家有一台十四英寸的彩色电视。为看上春晚,吃完饺子便争先恐后的跑去人家看春晚。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把人家屋内挤得满当当的,主人的热情,春晚的精彩,弥补了心中缺憾。一家子情融融,一屋人喜洋洋,红红火火亲亲切切感动了春天!
伴随着春晚新年的钟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渐次响起。黎明时分的鞭炮声更是密集,村里村外,远村近邻,此伏彼起,不绝于耳。鞭炮声声唤醒了孩提时甜蜜的梦想,赶忙起床穿上妈妈准备好了的新衣新鞋,喝完饺子,带上妈妈备好的礼品,兴高采烈的加入到了走亲戚的队伍中。带着行李步行虽然累点,但丝毫不减兴致,更多的是欢欣和乐趣,视乎是去完成一项光荣的使命和梦想。眺望远山近岭、村里村外的大道小路上,随处可见穿红的、披绿的、担担的、提篮的、步行的、骑车的,老的少的,人来人往,谈笑风生,兴致勃勃,交织出一副美丽的、流动的立体画卷!若赶上天降瑞雪,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
步入青年和中年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角色的转变,对过年的期盼和兴致在逐年减退,没有了以往的激情和欢乐,少有了以往的甜蜜和幸福,那滋味更多的是辛、酸、苦、辣!
远赴市区参加工作以后,每到过年放假的时候,心中总是五味杂陈,既高兴又心酸。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历程,盘点一年来的努力和收获,总是那么不尽人意,小有的上进和收入,总是难以匹配心中的梦想和现实的需求,一阵心酸涌上心头!于是乎,夜深人静的时候,常常陷入了苦苦的沉思和探索。有反思后的沮丧、有思考后的无奈、有探索后的迷茫!
每到年终,尽管思绪万千前途渺茫,但回家过年的决心始终如一,行程的计划清晰明确。记得有一年春节单位放假时,恰逢天降大雪,通往家乡王屋山区的公路已封道不准车辆通行,客货车辆全部停运。中午我和两个同乡只好坐城市公交到山前下车,背起行囊信心满怀的踏上了回家的路,开始用脚步丈量距家乡四十余公里的盘山公路。
漫天遍野白雪茫茫,脚下回乡的路已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与山坡峡谷浑然一体,空中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飘飘洒洒,随风飞舞。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的向前跋涉。跌倒了再爬起来,饥了啃几口馒头,渴了吃几把白雪。头发上、眉毛上和裤腿上结满了冰凌。走到夜半的时候已疲惫不堪,只要一跌倒雪地上就起不来了,真想坐下来歇一会,但我们始终没有停下蹒跚的脚步。皑皑白雪阻挡不了回乡的脚步,凛冽寒风冷却不了归心似火,想着快要到家了,将要与家人团聚了,拍拍身上的积雪,继续坚持着,累并快乐着!
结婚成家后,随着自我角色的转变,过年的滋味和心态开始有了截然不同的转变。
管子曰“事者生于虑,成于务。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每逢岁末年初,当新年的钟声再次响起,身为一家之主,是该对去年和来年有一个清醒的盘点和谋划了。思来想去,最羞愧的是盘算这一年挣了多少钱,还了多少债,何时能还清,怎个愁字了得?最揪心的是年增一岁,愁添一层,完成了大儿子结婚成家的心愿,又担心起小儿子的学业,总是有完不成的任务操不完的心!最无奈的是,每到年关,家庭的大事小情、年礼的筹备和档次、过年的待亲和串亲等等都集中体现出来,交织在一起,都需要用钱解决。最关键是要在有限的资金内和有限的时间内去完成,既要与时俱进,又要量力而行;既想圆满,还想体面,鱼和熊掌如何兼得?精打细算之后,省吃俭用的一点结余,几天时间荡然无存,多少事急用钱,只争朝夕。
过年最辛苦的是串亲,结婚后我和妻子双方的亲戚有三十余家,短短的几天假期内每天至少要走五六家亲戚,且早年没有交通工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足以让你疲惫不堪,心力交瘁!基于此,八年前我们对传统的拜年方式进行了改革,由串亲改为聚会,既节省了时间,又有意义,串亲的压力也减轻了。随着两个孩子的长大,买房、结婚、上学等大额开支接踵而来,外债有增无减,经济上的压力更大了。年复一年,经济上的困惑如影随形,依然挥之不去。上班一年,不过是碎银几两,可这碎银几两,难解这万种惆怅!
如此这般,过年的兴致早已荡然无存,过新年成了过难关。说什么“勿感于时,勿伤于怀,勿耽于嬉,勿沉虚妄。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忧当下,不畏将来。如此,不宠无惊过一生,安好!”,分明是“站着说话不腰疼,饱汉不知饿汉饥!”,置身事外,谁都会高谈阔论,云淡风轻;倘若置身事内,火烧眉毛,又怎能无动于衷?如若泰山压顶,又怎能举重若轻?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过年,爱上过年!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从农村移居城市后,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过年筹备年货、准备食品等更加便利省气了,但经济成本也提高了;过年娱乐活动更丰富了,但能够参与的时间更少了;网络更先进电视更大了,春晚越看越没啥意思了;烟花爆竹声更精彩浓烈了,但过年的激情衰退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特别是除夕之夜,新旧交替、喜忧交织之时,四面八方传来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响彻云霄,此伏彼起,不绝于耳,声声催人烦,不由心烦意乱。烟花散尽,喧嚣褪去,整理疲惫的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迷茫……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欢喜有人忧,有人潇洒有人忙。“你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年少时所谓的过年真好,不过是父母为之辛勤付出。
父母在家就在。昔日,母亲在时,每逢过年的时候,无论山高水远,还是风霜雪雨,都阻挡不了回家的路。回家过年的念头,是那样的坚定和迫切,纵然囊中羞涩也激情满满。母亲离世后,父亲轮流着在我们九个姊妹家生活,家成了老家,依门人去三春寒,也就没再回老家过年了。父亲离世后,没有了大年初二雷打不动的相聚,却总觉得失落落的。看望年长的亲人,促膝谈心,人老后明显话语多了,牵念多了。深知他们更无奈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还有心灵上的苦痛,过年的欣喜难掩他们心中的伤感和孤寂。面对此情此景,心里久久难以释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今,过年再回老家,已物是人非,村里上一辈的老人们已寥寥无几。下一代的年轻人的孩子已值豆蔻年华,村里相遇,“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想我昔日如此这般孩童,“少年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如今已生华发,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成为爷字辈,叹人生如梦,日月如梭!村里村外人烟稀少,放眼望去寂寞冷清。院落里杂乱不堪,屋内尘灰满地,往年过年的热闹景象已不复存在,似乎又历历在目,心里不由一阵酸楚。禁放烟花爆竹后,过年的气氛一下子沉寂冷清下来,孙子和孩子们也体会不到燃放烟花爆竹的乐趣了。尤其是新冠病毒疫情的爆发和年关的不期而遇,胜过冷冬中的寒流,浇灭了过年的热闹和激情,也浇灭了人们心中的期盼和念想,已没有了过年的味道。
回味至此,已无法去准确界定这年味是酸是甜!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正所谓“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无论你如何的喜怒哀乐,历史的车轮仍旧一如既往的滚滚向前,春夏秋冬毅然周而复始的轮回。所以世间大多事情,不必过于执念。有所秉持,有所通融,尽力而为,顺其自然,生活才能幸福,过年定会有滋有味!
思绪未尽,假期已尽。新年的脚步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元已复始,万象又更新!送上古人的一幅对联以共勉:“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粟,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大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就是地上神仙。”企盼我们年年都能实现这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农历年正月初5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