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迎春,一种古老的民俗,据史书记载,从周代开始,官府就把立春作为重要节日庆祝,每年立春之日,正是劝农耕作之时,“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立春日,上至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汉代迎春已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礼仪制度,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千百年来,迎春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方式,世代相传,直至清朝末年,随着清代灭亡,迎春活动也消失了。
关于古代迎春的相关记载,虽有文字,但迎春的盛况究竟怎样,人们只能想象。直到九十年代初在四川绵竹发现了一幅《迎春图》年画手稿,人们才有所了解。图画描绘了清光绪年间,四川绵竹立春日举行的盛大迎春活动,在画中,我们看到迎春于东郊的经过,春场的陈设,春牛盲审的形象,以及官民同乐劝农耕作的主题。《迎春图》为四幅长卷,第一幅为绵竹县正堂到东郊春场去的途中;第二幅为到达春场举行的迎春仪式,打春牛活动;第三、第四幅为民间举行的娱乐活动。下面简单说一下这四幅画中的内容。
迎春一般在立春前一天进行。第一幅画中是浩浩荡荡的迎春队伍,正行进在大街上。队伍前方有衙役开道,分列两排,举着肃静、回避执事牌,后面有两名扮作春官的人骑在牛背上,手执春幡,背后是一面彩幛,中间还有乐器演奏,又有扮成魁星点斗的,走在最前面,他手中拿着一支笔,另一只手抱着一个大斗,绵竹县令身着官服,端坐在大轿上,高高在上。还有扮成渔、樵、读、耕的四人随行。
在县大老爷身后,是万民伞和巨大的一个“春”字,紧跟着的是骑马的官员,还有一些人拿着祭品。街道两旁挤满了百姓,男女老少,神态各异。有的站在门旁,有的挤在窗户往外看,多数都站在大街上,翘首张望,指指点点,从穿衣打扮可以看出各自的身份,有的提篮有的打伞,有的静静的观看,有的在交谈。人们都停止了各自的活计,观看迎春队伍,画面欢乐祥和。
第二幅画是一幅画中间由一棵树分开,右边表现的是到达东郊春场即将举行迎春仪式的画面;左边是迎春仪式结束,返回县衙的场面。郊外春场,已搭好彩棚,句芒神、春牛也也各就各位,春牛早已安置在春山宝座上(一张方桌),两位春官站在宝座两旁,一个举着“春”字,一个举着“吉”字,衙役执事站在祭坛外围。
县令下了大轿,地由方父老乡绅陪同,来到祭坛前,鼓乐声不断,一名背插春旗的执事单腿跪地,手举“喜报阳春”的红帖,向赞礼官,迎春祭礼开始。由赞礼官朗诵祝文,向神祷告“神灵有知,吉兆丰年,乞求保佑”。众官员向向句芒神行礼、献酒,宝座后面设置公堂摆设,给县令发布命令时使用的。祭祀后,由县令发布命令,县内生员抬起春牛芒神返回县衙。
众人簇拥着由春牛芒神,绕城一周,沿途彩棚披红挂绿,店铺门前挂着喜字灯笼,人们阖家出动,沿途观看,队伍最后返回县衙,停放在公堂阶前,将春牛芒神安置在彩棚里,供上香火,待明日举行“打春”仪式。
第二天立春日,所有官员穿朝服,集于署前,单等执事呈报立春时刻,正堂听过报春,便吩咐衙役到时“打春”。这时将春牛从彩棚中抬出,众官和百姓手执绿鞭,将春牛团团围住,这时鼓乐齐鸣,曲调欢快,鞭打春牛。春牛的肚子里事先填入五谷和纸扎的小牛,鞭打春牛,牛肚破时,五谷和小牛纷纷坠落,大家齐呼今年五谷丰登,吉年有兆,庆祝当年丰收在望。站在旁边的春官举起小牛犊,向正堂庆贺人畜两旺,人们互赠象征吉祥如意的春幡雪柳,表示祝贺,迎春活动达到高潮,这也是打春的由来。
第三、四幅画是民间组织的娱乐活动。引人注目的是彩龙,这是四川流行的七节断尾龙,另有舞狮在表演,旱八仙游行队伍中,缓慢而悠然,后面是骑马的官员和乡绅,与民同乐,共庆丰年。队伍中众多的艺人表演着自己的拿手好戏如《船舟借箭》、《闯宫》、《西游记》等,都是四川常见的折子戏,家喻户晓,角色都由真人扮演,采用“高桩平台”的表演方式,下图中一人站在平台上,用手托着上面的演员。其实上下是有铁棍支撑的,下面的演员举起的手是假的,上面的演员基本是小孩扮演,在上面不动,下面的演员表演自如。下图表演的是“秋江”和“游湖借伞”。
平台由四人抬着,十分吃力。街道两旁张灯结彩,大街小巷挤满了人,有头顶掌盘和提篮叫卖着,有担担的沿街售卖的,都活灵活现,《迎春图》人物众多,士农工商,各色人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物刻画生动活泼。画面呈现的民间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游艺活动,同时也提供了清末四川县城的街道建筑,店铺陈设等,展现了清代末年绵竹地方商业活动。
《迎春图》展现的是一幅民间风俗画卷,迎春活动本就是中国古老的民俗之一。早在先秦史籍中就有立春迎节气之礼的记载。“汉罢三时,独迎春,尊岁首也”。到了汉代罢黜了秋夏冬三礼,独留下迎春之礼。自汉代形成定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