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真正要表达什么被万历十五年一语

读《红楼梦》,曹雪芹真的要表达什么,他急得冒汗,生怕读者痴,“白骨如山”都写了出来。结果被《万历十五年》一语道破。《红楼梦》书中的贾府是作者所处时代的整个社会的倒影,府中的人,就是这种社会中的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关系,他们的互动,他们之间产生的各种事务,就是这种社会的运行规律的浓缩。书中描述的世界,是一个高度扭曲,毫无创造,死气沉沉的世界,任何人的人生结局都是事与愿违。袭人最看不起的是戏子,最后却偏偏嫁了戏子;晴雯想当嫁前最清白的女儿,却偏偏被冠上已经失了身的狐狸精;宝钗想靠嫁得好,帮家人,未婚前就苦口婆心,但最后夫婿沦为乞丐弃她而去;王熙凤掌权捞钱,却明知道自己在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上狂奔;王夫人从当年的“爽利人”变成了一个吃斋念佛的愚妇;甚至连贾母都不幸福,她看似一辈子享福,却眼睁睁地看着家业衰退而无可奈何……在故事中后期,似乎所有人都隐隐约约预感到末世的到来,每个人都采取了自己的方式应对,黛玉、妙玉之超脱,宝钗之尽人事听天命,贾母之安享富贵,敬老之炼丹修道,赦老之讨小吃酒,政老之清谈弈棋,邢夫人之愚强克啬,王夫人之吃斋念佛,凤姐之大肆搂金,珍琏蓉蔷之酒色狂欢,探春之逆流改革,迎春之懦弱逐流,惜春之遁世切割……通通于事无救,指向的还是同一个大厦倾覆茫茫白地的结局。这个社会为什么会这样?《红楼梦》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彻底的剖析。结论只有一个,这个社会有问题,而且有大问题,即将要崩塌。可是究竟怎么解决,有什么出路,这是作者最苦恼的地方,因为他不知道,书中也有多处作者的一些尝试。比如秦可卿托梦那段说的耕读传家,尝试借古老的智慧解决现在的难题;还有贾宝玉他喜欢先秦诸子,有很多对话在谈类似哲学的东西,用佛教用道家等等的理论去探讨人生和命运甚至国家沉浮。可是东方的思辨已经是一个很陈旧的系统,他无法从中吸收到营养,所以他陷入了对孔孟老庄的纠结,找不到任何线索,任何对现实有作用的出路。曹雪芹退无可退,又无路向前,加上生活的没落,最终贾宝玉出家,自己也郁郁而终。这让我想起来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曹雪芹描述的世界,他的思考以及他的主人公在现实中出奇地吻合。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了这个社会,公元年一切还看似平静,但帝国运行的轨道已经僵化,各种弊端在不断扩大,社会即将走向崩塌。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这不是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结语道破:“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在黄仁宇描述的李贽篇中,曹雪芹和李贽有着类似的思想处境,李贽一方面拒绝传统,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决裂,他知道传统的孔孟之道有大问题,可是又提不出系统的新思想,前进不了,后退不能,找不到出路,最后选择在监狱里自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都说他们糊涂,可恰恰曹雪芹和李贽这些人才是最清醒的人。身处清朝的曹雪芹,或许无法提出符合更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改革制度和措施,但他们却实实在在比同时代浑浑噩噩的大众们更早看出了整个社会的沉疴难返,并且为此忧虑不已,百般寻找答案。虽然没有找到,但是这就是他思想的价值了——它可以传承下去,给更多,思想更先进的人进行启蒙,他的超前的思想在他死后,在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终于来到了那个它本应属于的时代,并且在那个时代开花结果,也帮助人们了解过去的错误,避免重蹈覆辙。《红楼梦》把一种先进哲学思想进行故事化阐述,为世人展现一份栩栩如生的腐朽僵化社会的观察报告,引起每个时代的人对此进行思考,也许这就是这部书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