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04/4603724.html白癜风有治愈的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404/4603724.html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也是春季六个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排在正月(一月)。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节气七十二候中的立春三候,即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冻冰冻土开始解冻了,蛰伏的虫子动了,冰层裂开,冰水下鱼儿浮上来。春风吹拂、春潮涌动,人和自然界万物迎来春天。
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说:“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节气的第一日为立春节,为迎接春天、准备农耕、祈求丰收与福瑞之节日。古时要祭祀春神、贴春帖(书写吉利语之红纸字幅),至今民间还有说春送春(挨户送上歌唱、春帖)、劝农之俗,都已列为非遗。
立春,古代还有五辛盘作节日食物,赠送亲友,就是摆辛辣味的韭菜、萝卜等蔬菜的盘子。汉代《四民月令》就记载立春吃生菜(即莴苣),取迎新春、生气萌发、求吉福之意。
后五辛盘发展为春盘,把萝卜等加以雕刻、染色,与饼饵等簇于盘中,有制作很精致的,成为节日装饰。如宋代方岳《春盘》诗载莱菔(萝卜)、篓蒿、梅、柳、松、竹等共映。各地至今盛行在立春吃萝卜,说是吃了去春困。还要吃春饼、艾糍、萝卜丝饼等。
春盘内,除了各种花果,还插以梅花,代表春讯,南朝时庾肩吾,唐代沈佺期,宋代诗人李时的《十二月立春》诗,皆有咏。清代乾隆《同风图》,瓶插梅、竹、如意,旁有春盘放萝卜。
乾隆《同风图》又有打春(鞭春)之俗,以泥塑春牛(《事物记原》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以牛象征农耕),彩绘百花,象征花开结子;人们还用饰满花叶的春鞭来鞭打,用麦谷来抛打,以喻春耕开始,谷物丰收。或塑小春牛,装饰花朵、栏座与春幡、细柳,互相赠送,宋代《东京梦华录》有记载。至今民间还有贴春花(剪纸)、春牛舞、春牛图。也有的地方恢复了打春之俗。
人们喜欢在立春日以金银箔、青缯等裁剪春幡(小旗子),也是与春盘一样象征春福、安吉。南朝徐陵《杂曲》已有咏:“立春历日自当新,正月春幡底须故。”唐代温庭筠《咏春幡》诗有咏“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女郎、货郎等常戴春幡在发髻上。南宋李嵩《货郎图》头上戴的三角形小旗即是。
李嵩《货郎图》局部或在花树枝上挂春幡。南宋德安周氏墓织物上的纹样,有山茶、牡丹、梅花等共衬春光,花枝头挂着春幡、缀流苏结。明代《萝轩变古笺谱》有花枝挂春幡图,春幡是以方胜、蝶结、流苏彩结组成。乾隆绘《同风图》,瓶插竹枝上系一幅春幡胜,上有“新春大吉”四字。
明代《萝轩变古笺谱》花枝挂春幡图立春日,正是春来、花开时节,自是要赏花,以象逢芳辰、迎春瑞、春日生气盎然。首先,人们喜欢剪彩帛作花枝,女郎可以戴在头上;这与《荆楚岁时记》所载立春日剪彩为燕子戴之、帖宜春二字相通。南北朝时萧子云已有诗咏立春剪彩花:“假令春色度,经著手中开。”唐代上官婉儿、雍裕之等亦有诗。宋代有闹蛾,也称为闹嚷嚷,是以蝉蝶类缀于花枝上。
剪彩花也有平面的剪彩,类似今日剪纸。如唐代李远《剪彩》诗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写的是女郎剪彩花,为花钗上缀凤鸟衔绶带形,还有成对的渡桥人(取材七夕故事),赠给爱人,祝福郎君长寿、岁岁逢春。
各种园中花、盆栽花也可赏,人们还要簪花、插瓶。五代时花蕊夫人《宫词》有写:“立春日进内园花,红蕊轻轻嫩浅霞。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明代杨慎也有《立春咏瓶梅》诗。
浙江一带,立春又取冬青、松柏、竹等绿叶插于门楣,称为插春。四川、云南一带,栽青松,饰红花,以红纸书写吉语(称为春帖),叫摇钱树;湖北房县,人们装饰亭阁,游玩街市,用高杆挑起花幡让人争抢。都可作插花取意。
二十四番花信风中,立春三候: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董诰《二十四番花信风》迎春、樱桃花早春时迎春花开,六瓣小花朵朵嫩黄,如金瀑飞洒。人们常折取观赏。宋代刘琦中《东厅书迎春》诗赞道:“覆阑纤弱绿条长,带雪冲寒折嫩黄。迎得春来非自足,万华千卉共芬芳!”(一作韩琦诗)
迎春花也常与香探春(香荚蒾)、连翘等花共赏。
钱维城《寒山花卉册》之迎春、香探春樱桃结果红艳,在初春开淡红或白色花,也很美。唐代吴融有《买带花樱桃》诗道其粉红花与红色靓果相映:“粉红轻浅靓妆新,和露和烟别近邻。万一有情应有恨,一年荣落两家春。”
董诰《樱桃花图》望春即望春玉兰,早春时开花,洁白花瓣外层微微染紫色,也是春讯之花。
晚清画家居巢作《仿元人花卉小品图》,一只大青瓷花觚满插着春天的粉红牡丹、白玉兰、娇红海棠花等,便有金色迎春花相衬。
居巢《仿元人花卉小品图》原创:马大勇
编辑,设计:李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