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八十回后文稿的丢失,令文中大多数人的结局成了谜。幸好前文作者写了大量的谶语,做了大量的伏笔,还有批书人脂砚斋作了大量的批语。他曾经看过全本的《红楼梦》原稿,因而脂批内容多有剧透。据此,我们对书中人物的结局可以推测一二。林黛玉最终会死去,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她是怎么死的呢?对此读者一直持不同看法,众说纷纭。其实第五回黛玉的判词已经明确告诉了我们黛玉是怎么死的。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在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其中正册首页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有四句言词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玉带林中挂”是对图画的描述,是林黛玉名字的谐音。“玉带林中挂”是对画面“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的描述。两木为林,“玉带”反过来念“带玉”,即“林带玉”,是黛玉名字的谐音。画面和词句的意思是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还暗含黛玉的死亡原因。诸钗的判词都是用图画意向来注明是何人,再写出她们的命运走向。比如史湘云的册页,上面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暗含她的名字。其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既点出“湘云”二字,又写出了她幼年父母双亡,出嫁后丈夫展眼而逝的命运。同理,作者不会仅仅用画面和词句的谐音来指代林黛玉这么简单,脂批写:寓意深远,皆非生其地之意。我认为还暗含林黛玉的死因,她应该是自缢而亡。画中的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即黛玉,不就是黛玉悬在木头上吗?悬在木头上就是自缢啊!木是枯木,已经没有生机。有观点说,自缢死后状态不美,不是超凡脱俗的世外仙株的死法。但古代女子最多见的自尽方法就是悬梁。从判词和“红楼梦曲”推测,另外三个女子也是自缢的。元春“红楼梦曲”:荡悠悠,把芳魂消耗。魂魄荡荡悠悠,不正是悬挂的状态吗?迎春判词“一载赴黄粱”,这个“梁”我认为应该是栋梁的“梁”,不应该是高粱的“粱”。“粱”有可能在抄本流传的过程中的笔误。“黄粱梦”在这里不通,而在梁木自缢却可以和她的曲词“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相呼应。而秦可卿的册页,画的就是一美人悬梁自缢。所以,林黛玉自缢而亡是完全可能的。关于黛玉死于水中的说法。文中还有一处伏笔,似乎黛玉的死和水有关。书中第四十三回,金钏的生日这天,宝玉偷偷出府祭奠她。因为金钏是投井而死,宝玉跑到水仙庵在井台祭奠了金钏。回到家,家里为凤姐庆贺生辰,正在唱戏,恰巧唱到《荆钗记》《男祭》这一出。黛玉评论戏文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黛玉并不知道宝玉到井台边祭奠金钏的事,此时却歪打正着,说中了宝玉的心事。《红楼梦》无闲笔,作者花了不少笔墨写黛玉评戏,绝对有其特别的用意。这里应该是黛玉之死的伏笔。黛玉的死应该和水有关。黛玉死后,宝玉舀了一碗看着哭。黛玉的话,预演了宝玉祭奠自己的场景。黛玉的死和水有关,但不一定是投水而死。投水后像贾环形容的金钏“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倒不如自缢之死更符合黛玉仙女般的气质。作者把金陵十二钗的结局都设置在了她们的判词中,判词中设定的结局是更符合作者原意。设想黛玉之死,她病入膏肓,沉疴难起,而且和宝玉的婚事遭遇变故,便寻了短见,在沁芳亭自缢而死。黛玉死于水边,给了宝玉舀碗水看着哭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