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膏有哪几种 http://m.39.net/pf/a_4639937.html
校园黄花分外香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高中学习生活记忆
作者:景兴录
岁月无情,弹指一挥间,转眼间我们高中毕业已四十三年整。昔日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如今已两鬓染霜。四十三年前,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人生最纯洁、最天真的美好时光。教室里、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历历在目。
人越老越怀旧,越想念重逢,毕业几十年,早已各奔东西,如果再能和昔日同学坐在一起喝杯酒,叙叙旧,心中的同学情必定油然而生。人到中年常听到旁边的同龄人自嘲:老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则是: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了”。的确如此,上高中时有多少难忘的情景犹如在耳,这一幕幕栩栩如生,挥之不去,因为这是深深烙印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难忘记忆!
图为年12月牛杜中学高中第九班毕业留念
图为年1月高中毕业证照
年元月,经贫下中农推荐,文化课考试,我有幸被牛杜中学录取,是文化大革命恢复高中的第四届高中生,父母非常兴奋。父亲专门到大队加工厂给我做了一个小木箱,母亲步行到牛杜供销社给我扯了一身衣料,让大姐给我做了新衣服。报到的前一晚上,母亲用白面给我烙了馍。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带上木箱、铺盖到学校报到。
牛杜中学位于原牛杜公社正南方,当到达学校门口映入眼帘是学校古朴典雅、庄重美观的高大门楼、朱红色大门、美仑美奂。左边悬挂白底红字的“牛杜中学”校牌。走进校门,是条青砖铺设的宽敞道路。两边是一棵棵杨树整齐的排列在一起,好像一个个威武的士兵一样。大树中间一片片黄灿灿的迎春花,密密麻麻,那小黄花是一串串,开在枝头上,散发淡淡的清香。
沿着道路往前走到校园中央,有一个圆形砖包水池,旁边有一棵十几米高的大柳树,柳树垂下那柔软如丝的柳条,在春风中轻轻地摇动,好像在向新生们招手致意。此情此景,不禁想起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柳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图为年1月毕业证
再往北是一排带走廊的平房,是学校教导处。前面有一个椭圆形花坛,花坛上有两棵槐树。此时槐树的叶子还未长出,各种花还未开放。不像夏天那么郁郁葱葱,但颜色依然那么碧绿,它像两个坚定挺拔的巨人,更像两把绿色的巨伞。当然这是我第一次进校园的印象,春夏秋冬的校园更美丽。有红艳艳的月季花、有金黄的菊花,百花齐放,这些花点缀了校园,让人心旷神怡。
图为年1月牛中五至十班同学聚会合影
图为年夏牛中九班同学聚会合影
然而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原牛杜会馆的大殿,现在是学校的大礼堂,它的建筑金碧辉煌,雕刻精巧,做工精细,是山西省一级保护文物。牛杜是座历史古镇,清时,街面店铺林立,商贸繁荣。为了招商延客,诸字号捐款兴建会馆。年(清道光元年)奠基,10年高竣。整个建筑中轴对称,由正门、戏台、卷棚、献殿、正殿、东西厢房、左右侧院组成。年鸦片战争后,国运衰败,殃及牛杜,会馆日渐萧条冷落。
图为原牛杜会馆正殿后成为学校大礼堂
年创建于后土庙的高等小学偕两所初中移址于会馆。至此,会馆由商而文,产生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年文革开始,年初中停办,古建筑除大殿之外损毁殆尽。年改办高中。纵观牛杜中学的历史沿革,真可谓:会馆由商贸而文教与国运相衰兴,学府向小学至高中同时代共繁荣。
报到后,我被分到第九班,宿舍在操场北边的平房,宿舍里面有一排土炕,我们十三个人在一个宿舍,通过计算每人十二块竖砖,也就是一尺多点,这就是我们休息生活的港湾。每当下晚自习,夜幕降临后,同学们到锅炉打开水,吃各自带来的干粮,有时也交换吃。晚上睡觉起来小便,便没有睡的地方,要对两边同学挤挤才能睡进去,那时的条件是很艰苦的。
图为原牛杜中学学生宿舍
学校的教室在西北角,有两排教室,一排共四个教室,当时,学校没有一座楼房。跨入宽敞而明亮的教室,里面摆放着整整齐齐的桌椅。讲台上方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像,两边分别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教室南北墙写了四段毛主席语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语、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教室的政治氛围特别浓,用毛泽东思想占领教育领地。
图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学生在教室
学校操场在东南角土崖上,占地大约二十亩。年改办高中后,原牛杜公社革命委员会向学校划拨了土地建操场。据上几届同学说:“操场的围墙是他们义务劳动垒的,地也是他们平整的。”师哥辛苦劳动,师弟们享受。我们入学时操场已初具规模。南面墙上有一米高的白底红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宽阔平坦的操场有两个篮球场,两个羽毛球场,体育器具有:单杠、双杠、木马、爬竿等。同学们可以练臂力、练技巧,尽情的锻炼身体。每到活动时间,操场顿时沸腾了,跳高、跳远、跑步、打篮球、羽毛球,龙腾虎跃,热闹非凡,一片欢声笑语。
食堂在学校的西南方向,食堂前面有一片空地,同学们吃饭都蹲在地上吃饭。吃毕饭,地上有一大海锅水,都在里面洗碗。虽然食堂外有水龙头,但不允许放水洗碗,一旦发现后除批评外,还得在水龙头处站一会。每逢下雨礼堂后门开启,学生们将饭端到礼堂吃。每月的伙食费是六块八毛钱,有的同学从家里拿不出,常常借同学饭票,待家里凑够伙食费,在买饭票还给同学。
那时实行两顿饭,9点半早饭,13点半是午饭。每到上最后一节课,同学们便饥饿难忍,下课铃声响后,男同学拿上碗筷像野马脱缰似的奔向食堂排队领饭,一是饿的不行,二是早早领饭,能领上菜里的一点明油。每顿饭是四两馍,一两汤,半碗菜。馍是小麦面酵子高粱面,汤是玉米面,吃的菜总是煮南瓜、茄子、冬瓜、白菜、白萝卜、胡萝卜,因为这些菜,是学校试验田我们栽种出来的,不用买。当时,同学们还编了一个顺口溜:“H2O(水)煮南瓜,再加一把氯化钠(盐)”,领饭的大师傅对我们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于是又给几位大师傅编了几句,“王筛筛,李半勺,子安给人发小馍”,现在回想起,仍觉可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育战线遵循毛主席教导:“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那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教科书也非常薄,我们上高中开设了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后改为物理、化学)、农业基础知识、政治、地理、历史七门功课,高一第二学期开放了英语课。英语老师叫陈俊燕,戴副眼镜,文质彬彬,像个大学教授。学会了二十六个字母,学单词。最让我念念不忘是说的两句“毛主席万岁”,英语叫“朗里入吐产迈毛”;“毛主席万万岁”英语叫“郎朗拉F吐产迈毛”。一次在路查路检执勤中,遇到中国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一名同学,当问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英语怎么说,他竟不会,当时很是自豪的。
刚入学正赶上“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学习三大反潮流英雄人物,北大教授杨荣国、白卷先生张铁生,头上长脚身上长刺敢于顶撞老师的小学生黄师。批判孔孟之道,批判儒家思想的“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批判反动谚语“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批判邓小平的“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言论和白专道路。学生人人写批判文章和心得,学校举行了几次批判大会,我班孙春爱、张建峰等同学代表我班发言。
我们在高中文化课学习,不像现在这样,但老师们却讲的很认真,大部分同学还是努力学的。考试全部采用开卷考试,考题总是在三天前就出了,做好答卷后,学习委员统一收取交给代课老师。答卷不是采用百分制,而是“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高中毕业各课考试,也是采取这四种评卷方式。不管怎样说,与现在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的学生相比,我们那时的精神状态应该是轻松的,从不因为考试不好,受教师、家长的批评,甚至打骂。但事有利弊,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则是欠缺和不足。
每逢重大节日,诸如“五一”、“七一”、“十一”等,学校经常举办文体活动,班里爱好体育的同学和有文艺细胞的同学,给班级争得了许多荣誉。一次全校举办拔河比赛,我们得了第一名。我班张建峰、景忠强等同学演的蒲剧移植短剧《审椅子》,代表全校参加临猗县教育系统汇演,获“优秀奖”。文体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更显校园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说:“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遵照毛主席教导,我们学校也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学工、学农、学军活动。
高中第一年新学期,“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告一段落后,五月上旬,学校聘请了小杨部队官兵,分配到每个班级一名教官,进行军事训练。学军中,解放军战士给我们讲军事知识,讲战斗故事,提高了学生的军事素养。军训中练站军姿、齐步、正步走等,烈日炎炎,同学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再苦也觉得是苦中作乐。“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有次凌晨三、四点钟,我们在被窝里睡得正香,紧急集合哨声响起,同学们全部被惊醒,班主任老师和军人说是有敌情,然后立马出宿舍列队集合出发,就好像是要奔向战场那样。全身热血沸腾,喊着口号:“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在夜空响彻云霄,同学们奔跑着,没有一个人掉队。近一个月军训活动,增强了纪律感,锻炼了坚强的意志。
学工劳动是在牛杜电机厂,是高二第一学期进行,也是一个月时间。有的同学分在机床车间,有的同学分在钳工车间,我和十几名同学则分在铸造车间,同工人师傅一起劳动,学技术。铸造车间黑粉将我们脸吹黑了,但我们的心更红了。晚上工人师傅抬铁水开炉铸造,我们帮着抬铁水,肩膀磨得见血不流,都咬牙挺着。“苦不苦,想一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一想革命老前辈”。
学农劳动是高一第二学期,也就是年八月中旬,地点在牛杜公社王宁大队第七生产队,同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实行“三同”。灶房扎在本队库房,专程将学校大师傅李子安大爷叫去,给同学们做饭。同学们分别到乡亲家居住,我们五个被分配到一姓高家,后来听说这家成份不好,是地主,几个同学自愿搬出居住条件好的,住到贫下中农条件差的家里。每天和广大群众平地、刮埂,给地里用平车送粪,大部分农活都干,也没有哪个同学娇气地叫苦叫累。下雨天听苦大仇深的老贫农忆苦思甜。虽然脸晒黑了,皮肤粗糙了,同学们无怨无悔,田间中喜笑颜开,充满了无尽的快乐。通过劳动形成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品质,形成了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当时我们的教育观念是:走出去,请进来,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同学们眼界。两年高中学习生活有无数次去本公社东荆阳大队,牛杜社办站参观、学习、劳动。最使我难以忘怀是三次参观学习。第一次是去县城广播局参观临猗县第一台电视,那时的电视机还是电子管,黑白12英寸,同学们排好一路队从东门进,西门出,当看到电视机不用放映员就能出现画面时,非常惊讶,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兴奋。
第二次是骑着自行车参观永济军用飞机场和农药厂,亲自爬上飞机舷梯,坐了一会飞机,觉得无比喜悦。到家后还给巷里的老乡贫了一通,“我坐过作战的飞机啦”。
第三次是参观临猗县上里大队平田整地工地,当我们步行到工地,只见工地上红旗招展,两边写着巨幅标语“农业学大案”,“天冷人出汗,北风当电扇”,格外醒目。工地上人山人海,人潮涌动,呈现出一片热气腾腾的劳动场景。参观毕听了工地总指挥给我们讲了贫下中农“早上五点半,田间两送饭”的战天斗地的动人故事。中午同学们在劳动工地吃饭,下午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天黑了才返回了学校。
现在我常想,当年我们学工、学农、学军,曾是教育的必修课,虽然提出这一措施有着“左”的背景,但让学生参加劳动,广泛接触社会,学习社会,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必要的。况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深受宠爱,活动的圈子狭小单一,对社会的认识,尤其对劳动的意义知之甚少,学校追求“升学率”,狠抓成绩,家长对孩子期望值更高。学生脱离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学数理化”。于是韭菜与小麦分不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象,已经不再鲜见。如果把他们放到工厂、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去短暂的体验一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劳作又是何等艰辛。让他们过一下军营里的集体生活,学会一些生活自理和融入社会的本领,吃一点苦,会大有益的。
我是大专学历,是函授的大学专科文凭,只有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承载了我不尽的追忆。美丽的牛中校园,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它是一个个音符,串联起我年少的梦想;他是一只有魔法的大雁,带我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它是我快乐的源泉,同样也使我步入社会放飞理想的地方。
翻动一张张灰色的上高中照片,泛起的不仅仅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更多是对同学情谊的怀恋。同学的情最真、同学的意最浓、同学的爱最无私。四十三年来我们虽然各奔东西,聚少离多,有的甚至很少联系,但是我们的同学情犹在,我们彼此的挂念和关心犹在。人生沉浮几十载,同窗之谊情最真!
现如今的母校——牛杜中学,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校园和教室里随处可见内涵丰富的标语,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标语和有关读书的语言、经典诗词等,充满着浓浓的书香味,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子。
图为现牛杜中学大门坐南朝北(原古色古香的大门坐东面西)
在牛杜中学这座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圣殿中,曾走出了多少仁人志士,社会贤达,立国栋梁。两世纪会馆,近百年学府源远流长,彪炳千秋。
最后深切怀念已故的原牛杜中学董天德校长、班主任赵明轩、师爱生老师!愿你们在天堂一切安好!
衷心地祝愿我们的同学情谊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