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白癜风诊治 http://m.39.net/pf/a_5941764.html
贾敬,中国古典小说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的人物,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贾珍之父。是乙卯科进士,却一味好道,在都外玄真观修炼,烧丹炼汞,别的事一概不管,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死后追赐为五品之职。
第十三回说贾敬是“乙卯科进士”,第六十三回只说贾敬“系进士出身”。查阅清朝历代进士科表得知,从顺治年到宣统朝,只有公元年乾隆六十年开考进士是乙卯科,其余年代都不是,这显然与贾敬是“乙卯科进士”不对榫,贾敬不可能是年乾隆六十年中的进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古版《脂砚斋全评石头记》中是这样写的:“……祖,乙卯科进士贾敬”。后来,公元年(甲辰年),梦觉主人写有序言的甲辰本《红楼梦》时,把“乙卯科”改为了“丙辰科”,程伟元高鹗补齐的百二十回《红楼梦》采用了甲辰本的提法。梦觉主人为什么要这样改呢?上面说了,因为贾敬不可能是年乾隆六十年中的进士。但是,“丙辰科进士”就对榫了。清史上年康熙十五年开考进士是丙辰科,年乾隆元年开考进士也是丙辰科,依据《红楼梦》的背景,贾敬应是年康熙十五年“丙辰科进士”。
不管怎么说,贾敬“系进士出身”无疑,决非如有的论者所主张的贾敬乙卯年或丙辰“进入仕途(进仕)”。
贾敬应当是先中进士,后袭乃父贾代化爵位,贾代化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敬袭父爵为三品威烈将军。贾敬能中进士,充分说明其人中青年时代是很有进取精神的。
第六十三回礼部代奏云贾敬“系进士出身,祖职已荫其子贾珍。贾敬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今因疾殁于寺中……”这代奏前两句是事实,后面的就都是假话了。第二回冷子兴说过:“当日宁国公与荣国公是一母同胞弟兄两个。宁公居长,生了四个儿子。宁公死后,贾代化袭了官,也养了两个儿子。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位珍爷倒生了一个儿子,今年才十六岁,名叫贾蓉。如今敬老爹一概不管。这珍爷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也没有人敢来管他。”贾敬“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绝对不是“因年迈多疾,常养静于都城之外玄真观”;贾敬根本就不是“今因疾殁于寺中”,而是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死时腹中坚硬如铁,面皮嘴唇烧得紫绛皱裂。
说贾敬“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这都是“果”,而不是“因”。一个有进取精神的人,又袭父爵为三品威烈将军,怎会“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呢?必是另有隐情即重要原因。根据小说中的怪现象,这隐情应当是贾敬本人造成的致命的家庭矛盾。贾敬的夫人死了,儿子贾珍的夫人也死了,而今孙子贾蓉的妻子秦氏又死了。惜春是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按理她应该住在宁国府内,生活起居乃至读书识字、学习女红等事该由她的嫂子尤氏来照管,就像李纨负责教管荣国府的迎春、探春那样。但事实却是惜春与荣国府的迎探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如果说这是贾母的决定,让众姊妹在一起便于互相照应、教育,也算一个正当的理由,但还是有许多现象不可解释。
作为宁国府惟一的玉字辈小姐,虽然暂住荣国府,但平日里总应该抽空回去住住、看看,或与嫂子尤氏聊聊家事,或与侄媳秦氏叙叙衷肠,或与哥哥贾珍说几句“体己”话……然而《红楼梦》中不着一字,他们之间形同陌路人,没有一丝一毫让人感觉到一家人的“亲情”——父女之情、手足之情、姑嫂之情。尤氏作为宁府的女管家,多次到荣府这边来,但是奇怪尤氏没有一次“专程”到惜春的住处探望一下她的亲小姑子,似与常理不合。
第十三回秦可卿之死讯传出“全家不无纳罕”,接着是举丧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大出殡。作为贾蓉的姑姑,亲侄媳死了,既没有回宁府对兄嫂、侄儿表示哀悼、慰问,更没有去帮助“病”嫂去料理任何家事。尽管惜春年幼不可能担当任何丧事的主理,但作为“礼仪”也当有所表示。为什么在整个丧礼期间这位宁府千金一直隐而不露一面呢?难道作者完全忘却这种大家族内的伦常道理?还是这其中另有隐衷?
更有甚者,第六十三回写贾敬“宾天”消息传来,既没有人专门通知惜春,也未见惜春闻父亲突然死去如何悲痛之状。至于尤氏“独艳理亲丧”的全过程中置惜春为事外之人,反倒把宁府托给了尤家人。细察整个的丧事中,惜春既没有见老父一面,也没有为父送终尽孝的任何文字描写。古人云“死者为大”,秦可卿之丧是侄媳妇不露面已属有违常情,那么亲父之死不着一字就是没有人伦了!作者何以能够忽略到如此不尽人情的程度?
贾敬本是贾府的领头人物,一家子的领袖,怎么又说“箕裘颓堕皆从敬”呢?皇帝额外恩旨曰:“贾敬虽白衣无功于国,念彼祖父之功,追赐五品之职。”“无功于国”是事实,“有罪于家”恐怕也是事实。贾敬在宁国府呆不下去了,来一个鸵鸟主义,一走了之,以“年迈多疾”,“养静”为借口,跑到“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松樵以为,对“出身进士”之贾敬的描写,可以作为窥探贾府衰败的一个视窗。
贾敬是个多棱镜,到底影射何人,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松樵倾向于大明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帝。有一个观点说,贾敬之“宾天”或隐写雍正的暴亡。松樵认为,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因为贾敬之死与雍正之死的十五点相似之处:
1、宁国府实隐清皇宫。中国自古有“君门九重”之说,而宁国府除夕祭宗嗣时,正是九道大门洞开。雍正是住在北京清皇宫内的第三代皇上,为了利用贾敬隐写这一史实,作者特意写出贾敬是宁国府的第三代承业继宗人。
2、雍正于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宾天,于“是岁丁未,恭上尊谥回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庙号世宗。”(清史稿卷九页)贾敬之“敬”实为雍正那个“敬天昌运建中……”谥号之缩写。
3、雍正不是康熙的皇长子却袭继了帝位。一为了通过贾敬体现这种继承关系,作者特令贾敬不是乃父的长子却袭了官。此乃以家喻国之法。
4、雍正好道,素喜烧丹炼汞。圆明园内多年蓄养着道士,并经常服食“既济丹”。为了将雍正的好道、取丹隐写在贾敬身上,作者在书中写出,贾敬一向与道上相为亲厚,且酷爱烧丹炼汞。
5、雍正一年之内,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住在圆明园上暴亡于圆明园内。作者将此通过贾敬进行隐写,他笔下的贾敬,便宾天于都中城外。
6、雍正之死实属暴亡。作者将此隐写在贾敬身上便是——贾敬本无病,一夜便死了,实属暴亡。
7、雍正崩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实为八月二十二日夜间。作者为了将这一史实通过贾敬之死记入书中,特写出贾敬夜间守庚申时,服下丹砂便升他去了。
8、雍正死前,曾经御医诊视。将此史实移植到贾敬身上,便是尤氏为贾敬请来御医诊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曾诊脉来”。
9、雍正死后、他蓄养在宫中的道士,由其子弘历(即乾隆帝)驱逐出宫。这一史实通过贾敬记入书中便是:与贾敬相为亲厚的道土,被尤氏关押后,由其子贾珍予以发放。
10、雍正死后,其黄舆应该由西直门进城。据民俗专家严宽先生讲当时出西直门、经北下关、过高梁桥、大柳树、保福寺、黄庄……直到圆明园,有一条全长二十余华里的御用大道。御道由一顺的红色花岗岩铺成,御道边上的沿子,雕有图纹。整个御道平坦、庄重、华贵。御道两旁绿柳成荫,庙宇彼邻,每隔三华里设一个“堆子”。所谓”堆子”,就是当时警卫的值班所,由八旗兵看守。曾有见过这条御道的外国人说过,这条御道,是当时世界上修筑的最好的路。解放后修建天安门广场时,将御道拆除,用铺御道的花岗岩石块,作了修建天安门广场的基石。雍正死后,其黄舆进城时所走的路,正应该是这条由圆明园直通西直门的御道。这一史实被作者通过贾敬之死记入书中时,便是贾敬宾天后,其灵枢由“北下之门”进城。“北下之门”是曹公对西直门的隐称。如今,西直门外还有“北下关”这个地名。北下关所对应的城门,自然是“北下之门”。这种隐写,读者是可以理解的。
11、雍正宾天后,祭祀所用银两,自然是由光禄寺支领。作者将这一史实隐写在贾敬身上便是:贾敬逝后,“着光禄寺按上例赐祭”。
12、雍正宾天后,除了他的子孙之外,朝内王公以下文武百官,都要进行祭吊。作者为了向读者披露隐写在贾敬身上的皇上身份,竟公然在书中写道:“朝中自王公以下,准其祭吊”。试想,贾敬何许人物?死时只不过是个无官无职的“白衣”(即百姓)。这样的人死后,怎么朝中自王公以下均准其祭吊?更何况贾敬死时,正处在国丧之际,难道朝中那些自王公以下的文武百官,可以丢开老太妃的丧事不顾,纷纷回来为贾敬这个“白衣”奔丧祭吊不成?
13、最奇的是,宁国府中之人,竟将贾敬之死,说成是“老爷宾天了”。
宾天,古时专称帝王之死。文秉《先拔志始》卷上:“李可灼敢以无方无治之药,驾言金丹,夕进御而朝宾天。”--作者在书中将贾敬之死,令人称之为“宾天”,恰是借用此意。书中不仅明白告诉读者,贾敬之暴亡,是由于夜间服下了“秘法新制的丹砂”,才致使其升仙的,更重要的是,作者借“宾天”一词,披露了雍正暴亡之隐秘。——“夕服丹(八月二十二日夕)而朝宾天(八月二十三日子时)”之史实。此丹,自然不是雍正经常服食的既济丹,而是“秘法新制的丹砂”。
14、雍正暴亡后,其黄舆自圆明园启程入都的时间以及到达大内的时间,作者竟利用贾敬之死,一丝不苟、准确无误地记入书中。据《起居注·实录》载:
二十三日晨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当日申刻(下午三时至五时)大殓。
我们不妨对照一下,作者是如何利用贾敬之宾天,将这一史实载入《红楼梦》中的:
择于初四日卯时请灵柩进城,一面使人知会诸位亲友。是日,丧仪焜耀,宾客如云,自铁槛寺至宁府,夹路看的何止数万。内中有嗟叹的,也有羡慕的。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说是“丧仪与其奢易,莫若俭戚”的,一路纷纷议论不一。至未申时才到,将灵柜停放在正堂之内。(第六十四回)
试想,贾敬的灵枢只不过是进城,并不是出殡,“夹路看的何止数万人”——不止数万,可能就是十数万,或者是数十万。这哪里是平民百姓灵枢路过的情景?倒很像是黄舆进城,惊动了如此之多的百姓夹路观看。更何况贾敬灵枢出发和到达的时间,竟与雍正黄舆自圆明园启程与到达大内的时间全然不差分毫!
雍正驾崩于八月二十三日子时,二十三日晨便“奉大行皇帝黄舆返大内”了。将这一史实通过贾敬之死记入书中,自然应该写成:贾敬宾天于五月四日子时,五月四日晨其灵枢便进城返家了。为了与清实录有所区别,作者便将“晨”改写成了“卯时”记入书中。卯时是早晨五点至七点,这正是对“晨”的一种变写。
雍正黄舆回到大内后,于“当日申刻大殓”,将这一史实通过贾敬之死记入书中时,就变成了“至未申时方到”。所谓“未申时”,是指下午三点钟。未时是下午一点至三点。申时是下午三点至五点。我们可以想象得到,雍正黄舆于二十三日下午三时回到大内,稍息片刻,马上入殓。这一史实记入《清实录》中,自然要写成“申刻大殓”。
15、雍正的灵枢停放在乾清宫内。将这一史实借贾敬之死记入《红楼梦》中时,便是贾敬的灵枢停放在宁国府的“正堂之内”。书中宁国府的“正堂”所隐写的,便是清皇宫中之乾清宫。
作者利用贾敬之死十分准确地记载了与雍正暴亡有关的下述史实:清朝入京后的第三代皇帝,谥号中带“敬”字者(即雍正帝)与道士颇为亲厚,素喜烧丹炼汞、服食丹砂。他由于服食了“秘法新制的丹砂”而丧了命。死后曾经御医诊视。他住在圆明园内,晚上服下丹药,夜间(子时)便宾天了。夜间殡天,清晨黄舆返大内。由圆明园至清皇宫,所经之处夹路观看者,“何止数万人”。黄奥经由西直门(北下之门)进城,下午三点钟(未申时)到达大内,申刻大殓。他的灵柩停放在乾清宫内。他(雍正)宾天后,朝中王公以下(含王公)均行祭吊之礼,祭银由光禄寺支领,且按最高规格。他(雍正)宾天后,与其相为亲厚,为其烧丹炼录的道士一度被关押,后由其子(乾隆)发放逐出。
上述与雍正暴亡相关的这段历史,作者借助于小说人物贾敬之死,记载得何其准确!何其完整!何其详细!了解了上述情况之后,谁还会怀疑《红楼梦》中贾敬的宾天,确实是隐写了雍正的暴亡呢?
《红楼梦》中有许多难解之谜,通常的解释是这部小说增删五次,到头来仍然是“未定”稿,故有许多“不接隼”之处。这样解释并不能解决读者所有的疑惑,我总以为这中间还当另有原因——或许是作者故意留下的一个“谜”!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