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

沈阳市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断片了。”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一个工业流水线中,每一个人只负责其中的一个工序,永远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人被死死地捆绑在机器的一个局部上。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实际上是很不文明的,因为在这里,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现代人本性的内在纽带断裂了。人们的知、情、意被活活地割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带来了“一代感觉迟钝的人”。卡尔·马克思也认为“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而在人性的功能方面,他也感觉不到自己和动物方面有任何差别。动物性的东西变成了人性的东西,人性的东西变成了动物性的东西”。

有人可能会提出,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了呢?情况并非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

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他认定,从感觉的受动性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过渡,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断片的人被束缚在单一的感觉上,其他一切肉体的、精神的能力都成了牺牲品。他们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就像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茫然无所依归。他们的感觉钝化,已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那种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他们的情感已经麻木,不能体会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种无尽的愁思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那种温馨的田家乐,更不会有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他们的想象力已经萎缩,他们无法相信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他们的理解力也已下降,难以体味王维的“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诗句中的深刻哲理。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使人具有感性的青年性和理性的成年性,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创造条件。

在审美体验的瞬间,各种心理器官完全畅通,达到了自由和谐境界。因此,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在文学艺术的审美体验的瞬间,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现实中一切不可能,在审美的瞬间变成一切都可能。而文艺则赋予人一种审美语言,使人能与他人对话,又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

总之,审美给予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使人性的残缺变成人性的完整,断片的人通过审美的中介走向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的审美对人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而是人所需要的一种生存形式。

(摘编自童庆炳《谈审美与人的全面发展》)

材料二:

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之于读者,是精神得以寄托与憩息的殿堂,读者与文学,应该是走进这殿堂寻找自我的一个过程。

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

在文学经典那里找到的可能是自己的形骸,也可能是一束思想、一点灵光、一把可以拾起的记忆……莱昂内尔·特里林说:“文学是教会我们人类多样性的范围与这种多样性之价值的唯一武器。”我们倡扬人文教育,其目的不在于熟识作品名称、文人姓氏,而在于引导学生迈进价值观念、学术思想的角斗场,竞才智之技,将学生引领到广袤的时空之中,感受博大、丰富、深邃。惟其如此,人文精神方有望养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摘编自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定意义上割裂了人本性的内在纽带,使人性异化,这不会因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B.断片化的人会丧失感受生活中的美的能力,他们的心理器官受到限制,无法超脱于现实,拥有自由的精神家园。

C.文学具有特殊意义,可以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因而能够象征性地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进而守护人类灵魂。

D.人文教育不同于常识教育,知道、了解和记忆不是目的,理解、思辨和体验才是意图,这是人文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尔库塞认为人对人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

B.文学艺术审美体验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可见现代人心理疾病多发和这些人缺少文艺素养有直接关联。

C.从阅读层面看,文学不应沦为宣传的工具,应让其独立存在,所以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未必正确。

D.文学阅读是寻找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这极好地阐释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的观点。

3.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郊行聊着眼,兴到漫成诗。”(杨万里《春晚往永和》)

B.“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C.“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

D.“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文赋》)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自年以来,某著名理工科大学校长都会给大一新生寄赠一本书,所赠书籍有《平凡的世界》《瓦尔登湖》和《老人与海》等文学作品。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乡愁的味道

王霞

母亲故去,不管我有多么不舍,终还是在第四个年头,把母亲送回河北,同父亲合葬。三十五年前,母亲把故去的父亲安葬在他日思夜想的故土上了。

那是清明前,晴冷的一天。我在殡仪馆的骨灰堂里,爬上高高的梯子,把母亲抱了下来。

一路无语,只看高速两旁的景色变幻:由如烟的垂柳转至延绵的山岭,再呈现笔直的白杨……这,提示着我:出江苏,过母亲的故乡——山东,进入父亲的祖籍——河北境内。路边是辽阔的冀中平原,裸露的黄沙土地,嵌着一块块返青的冬麦。这是我的故乡,是父亲曾魂牵梦绕的地方。父亲在这里,静静沉睡,等待了三十余年。

父亲少时北上学艺,离家千里,落脚在煤都——辽宁省抚顺市。这一去就是一辈子。

孤身在东北打拼的父亲,年过三十才娶了母亲。在能干母亲的操持下,家里渐渐有了积蓄。日子好过了,父亲开始谋划回乡。他变卖了家当,买了台照相机,准备一路上帮人拍照挣钱,再加上积蓄,足够回乡买块地,从此就可以在故土过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稳日子了。

母亲回忆说,谁想到那一路上风险迭出,历尽风险,一贫如洗地回到了老家。然而,母亲在城市长大,干起农活笨手笨脚,父亲也不擅长务农,苦争苦熬仍无法维持生计,只得又一次背井离乡,返回东北。

这样的回乡有过两三次,直到我上小学。母亲坚决要让我在城里读书,父亲自此不再提归乡。

年秋,父亲中风。缠绵病榻的他神志常处于混沌状态,可却常趁人不备爬起来,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目光专注地凝视着远方。你问他,口齿不清的简短话语中,只听得清两个字:回家。

父亲去世后,母亲满足了他的心愿,把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父亲的一缕思乡魂魄终于借着肃杀的秋风回到了那个名叫北高蓬的小村庄,那是父亲归乡梦的栖息地……

母亲的葬礼简单而隆重。乡亲们淳朴热情,高声大嗓的乡音是那么亲切。家家邀饭,天天变着花样招待我们远方的游子。我想起母亲常常念叨父亲最爱吃家乡的荞面饸饹,忍不住在堂妹的耳边嘀咕了一句。堂妹拉着我就出去了。

我们穿过村庄,到了集市。饭摊上,妹妹给我要了一碗。我坐在锅灶前,那口大锅上有个手压井一样的架子,摊主把一块揉好的面团放进那个“井筒”里。随着电机响,“井筒”下一条条面条均匀下落,漏进热腾腾的开水锅里。

摊主把一碗调好的饸饹放在我面前,淡褐色的圆面条卧在碗中,衬着青绿的葱叶。我挑起一根送进口中,有些硬、滑……口感略粗糙,但是,慢慢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清甜在口腔中回旋。计算起父亲最后一次回老家,已不知时日。我想,在父亲心中,这碗饸饹的味道,也许就是浓浓的乡情,不尽的乡愁了。

我的记忆中,没听过母亲念叨家乡的种种,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种食物——鲅鱼馅儿饺子。

父亲最爱吃饺子,母亲也最擅长包饺子。那时候生活条件差,肉、蛋、油都很稀缺。可无论什么杂菜,经母亲的调制,都很美味。看着我们吃得香,母亲就会说:“鲅鱼馅儿的饺子才叫好吃呢。”我们闹着要吃,母亲遗憾地说:“哪有新鲜鲅鱼呢!”

母亲喜欢吃海鲜。家里人口多,条件拮据,父亲便常常买那种极便宜的海杂鱼。母亲一边收拾,一边告诉我:这叫乌贼;这样的是墨鱼,它有一块梭形的骨头,轻轻的,叫海螵蛸,能止血、治胃病;这个呢,是红娘子,有毒,要把它的血和内脏全部清理干净才可以吃……

说着说着,母亲都会停下手,向往地说:“要是有新鲜的大鲅鱼,就可以包一顿鲅鱼馅儿饺子,鲜死人不偿命的哟……”我注意到,她的神情有些惆怅。我就想,等我长大了,一定买一条最新鲜的鲅鱼给母亲包饺子!

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完成让母亲吃一顿鲅鱼馅儿饺子的心愿。

后来,我结婚生子,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条件好了,物资流通快了,我常会买来母亲喜食的各种海鲜。

我最爱陪母亲吃蟹。

在母亲身体硬朗时,我都把四只蟹子和姜醋端到母亲面前,把一只最大的母蟹递给她。母亲是海边人,吃螃蟹很有讲究。她是严格按顺序进行:先吃八足,接着两螯,然后揭盖吃盖里的黄,最后才是蟹身。而我,就只把八足两螯掰掉,直接揭盖,把盖子给母亲,她最爱吃这个。我会接着剔除大螯和大腿里的嫩肉,滴上姜醋,送到儿子的嘴边。我和家人也就只吃蟹身。只要母亲有时间,每餐吃完后,还把我们掰下来的蟹足,慢慢吃掉,就像吃零食一样。

冰箱里的那些,就会隔三岔五的,被我,或者母亲自己拿出一只,热了,母亲独享。

后来,母亲的身体渐渐虚弱,我就先给母亲剥蟹。先把蟹壳里的沙包清除,然后把剔出的蟹黄、膏,还有白嫩的蟹肉,黄黄白白地堆满,递给母亲。之后,才轮到儿子。

只是,我一直没有机会给母亲做一顿鲅鱼馅儿饺子。

前年五一,我专程去了龙口,寻访母亲幼年时的痕迹。在沿海诸多的饭店中挑选了一家,所要的全都是海味:皮皮虾、扇贝、海蜇头……名字都是母亲生前常常念叨的。当然,我点了鲅鱼馅儿饺子,怕家人吃不惯鱼肉馅儿,特意给他们点了虾仁馅儿的。

饺子在期盼中送了上来。我郑重地搛起一个,有鲜甜的气息,但口感较面,还有些发涩,味道很是一般。再吃一个,依旧如是。这就是母亲想念的鲅鱼馅儿饺子吗?我又搛起家人面前的饺子,一个饱满的大虾仁,鲜美,既嫩又可口。两者相较,后者明显更胜一筹。

我很不甘心,使得这顿饭五味杂陈。耿耿于怀中反复揣度:或许,是岁月美化了母亲的记忆;又或许,是时光消蚀了我的味觉;也可能是这家店的制作粗糙……但是,母亲童年的鲅鱼馅儿饺子,一定是专属于母亲故乡的味道,是蕴藏心底而不能形于言表的厚重的乡愁。

在我的心中,乡愁,是像父母亲这样背井离乡、随命运飘摇甚至埋骨他乡的游子们思念家乡一草一木的忧愁心情。这种情怀经由时间的发酵,浓厚得如同纯度最高的老酒,让他们在异地他乡的岁月中,反复沉醉成不愿醒来的归乡梦。

故乡是什么?是老去的亲人,是童年的记忆,更是出自那土灶里的一餐一饭。在远离故土的人们心中,故乡的食物已演化为一种寄托、一种回味,那是乡愁的味道。

(有删改)

文本二: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讲述将去世四年的母亲送回河北与父亲合葬,平淡叙述中难掩心情沉重,为后文对父母乡愁的叙写张本。

B.归途中高速两旁变幻的景色暗示路途的遥远,紧扣中心;“返青的冬麦”则暗示了故乡的生机和人情的美好。

C.我觉得母亲亲手调制的杂菜都十分美味,既表现了当时物资匮乏的艰难现实,也塑造了母亲聪慧能干的形象。

D.席慕蓉以“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这一不合常理的表述,凸显乡愁永不停止、不断滋长、亘古存在的特质。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对比我吃饴恪和鲅鱼馅儿饺子的感觉,突出了母亲的乡愁更浓厚模糊。

B.文章巧妙融合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的事件感动读者,以议论、抒情画龙点睛。

C.文章在叙述父母的乡愁时引入地方民风的介绍,既具地域特色,又丰富了内容。

D.文章的末尾将父母的乡愁扩展到所有游子的乡愁,使小说的主题具有了普遍性。

8.文本一划线句中“五味杂陈”具体有哪些内涵,请简要分析。(6分)

9.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文本二中“模糊的怅望”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起居舍人徽言之子也。徽言卒时,季宣始六岁,伯父敷文阁待制弼收鞠之。从弼宦游,及见渡江诸老,闻中兴经理大略。获事袁溉。溉尝从程颐学,既得溉学,于古井田、司马法之制,靡不研究讲画,皆可行于时。时江、淮仕者闻金兵且至,皆预遣其奴而系马于庭以待。季宣独留家,与民期曰:“吾家即汝家,即有急,吾与汝偕死。”民亦自奋。县多盗,季宣患之,会有伍民之令,乃行保伍法。官、士、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输财供总之小用。诸总必有圃以习射,而许以武事角胜负,而赏其尤者;不幸死者予棺,复其家三年。守计定,讫兵退,人心不摇。王炎荐于朝,召为大理寺主簿。季宣进言曰:“日城淮郡,以臣所见,合肥板干方立,中使督视,卒卒成之。臣行过郡,一夕风雨,堕楼五堵。历阳南壁阙,而居巢庳陋如故,乃闻有靡钱钜万而成城四十余丈者。然外事无足道,咎根未除,臣所深忧。左右近侍阴挤正士而阳称道之。”又言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帝称善,恨得季宣晚,除大理正。自是,凡奏请论荐皆报可。出知湖州,会户部以历付场务,锱铢皆分隶经、总制,诸郡束手无策,季宣言于朝曰:“自经总制立额,州县凿空以取赢,虽有奉法吏思宽弛而不得骋。若复额外征其强半,郡调度顾安所出?殆复巧取之民,民何以胜!”户部谯责愈急,季宣争之愈强,台谏交疏助之,乃收前令。改知常州,未上,卒,年四十。季宣于《诗》《书》《大学》《中庸》《论语》皆有训义,藏于家。

(节选自《宋史·薛季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言/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

B.又言/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

C.又言/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

D.又言/近或以好名弃士大夫/夫好特为臣子学问之累/人主为社稷计/唯恐士不好名诚/人人好名畏义/何乡不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渡江,意思是渡过长江,文中指北宋灭亡后宋高宗在南方建立南宋王朝的历史事件。

B.井田,相传为周代土地制度。以方九百亩为一里,划为九区,以形如“井”字得名。

C.大理寺,古代的官署名称,掌管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后来各朝重要司法机构之一。

D.《中庸》,儒家经典,本为《周易》中的一篇文章,后单独抽出成为“四书”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季宣鼓励民众,武备保卫地方。官员们听说金人将至而准备逃跑,季宣招来百姓,约定同生共死;他施行保伍法,保护乡里不受劫掠,稳定了人心。

B.薛季宣尽忠进谏,深得皇帝赏识。他向皇帝上奏,反对各地修筑城墙,更指出皇帝受到了身边人的蒙蔽;皇帝赞成他的说法,提拔了他,并言听计从。

C.薛季宣据理力争,反对户部苛政。他指出由经制总制二司管理财权的弊端在于严苛;他顶着户部的压力持续抗议,最终在言官帮助下让朝廷收回成命。

D.薛季宣幼年丧父,学问颇有所成。他六岁时父亲过世,由伯父抚养长大,师从袁溉学习了一套有用的学问;他对多种儒家经书理解深刻,并予以训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官、士、富族皆附保,蠲其身,俾输财供总之小用。

(2)郡调度顾安所出?殆复巧取之民,民何以胜!

14.为什么要施行保伍法?施行保伍法期间薛季宣是如何鼓励、安抚武装力量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9分)

听话丛台①

李远

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云遮襄国②天边去,树绕漳河地里来。

弦管变成山鸟哢,绮罗留作野花开。

金舆玉辇无行迹,风雨惟知长绿苔。

[注]①丛台:在今河北邯郸市内。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为阅兵和歌舞而筑,赵武灵王常携宠爱的惠妃登台玩乐。②襄国:古县名,位于河北邢台西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借朋友游台之事,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写朋友刚从赵地回来,向我介绍说他曾登上古代的丛台,交待了作诗的缘由。

B.作者站在丛台上,看到白云缭绕的襄国远在天边、绿树夹岸的漳河蜿蜒地上,既写出赵地的恢弘气象,也衬托了丛台的高峻。

C.尾联将往日赵武灵王时的豪侈、繁华与当下丛台上长满绿苔任凭风吹雨打的荒芜景象作对比,极言繁华不再的落寞凄凉之感。

D.诗中用白云、树木、绿苔、山鸟、野花等意象,巧妙地与丛台昔日的人、事、物相关联,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16.清人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中评论此诗说“‘变成’‘留作’四字,有稚气,有俗韵”,对诗中的稚俗气韵多有褒扬之意。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可渡江河的例子,引出“,

”的观点。

(2)鲁迅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指出:“中国人是健忘的。”在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最能体现上述国民劣根性的句子是“,。”

(3)“铁衣”是用铁片制成的战衣,也借指战士。在古诗词中,透过“铁衣”,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边塞将士不畏严寒、刻苦练兵、英勇杀敌的身影,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那个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对美的追求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美的历程》,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读物,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年青人。该书自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之美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结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漫长而的的“美的历程”。冯友兰曾盛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同时也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这使他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为了研究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18.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靡一时动人心魄高屋建瓴独树一帜

B.脱颖而出动人心魄微言大义匠心独运

C.风靡一时沁人心脾微言大义匠心独运

D.脱颖而出沁人心脾高屋建瓴独树一帜

19.下列填入上文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B.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表现

C.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他那里被开拓性地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D.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

20.上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B.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C.为了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D.为了探讨美对于人类、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必然关联,而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四、名著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21.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有一场行酒令的活动,其中人物在藕香榭中的座次如下图所示。其中位于①位置的是________,她之所以坐在主位,是因为________;位于②位置的是________,她坐在这里的原因是她是________;而位于③位置的是________,她在行酒令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花儿落了结了个________”,引得全场哄堂大笑。(6分)

22.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以这样一句话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特点:“以‘己’为中心向外推伸,范围可伸可缩。”试结合上图贾府的座位安排解释费孝通先生的这句话。(5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从二十四节气开启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幻化成破冰五环,从运动员走过的冰雪雕刻的“中国门”和“中国窗”,到焰火打造出的“空中迎客松”……中国的文化元素贯穿于整个开幕式的始终,向全世界展现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无数赞许。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文创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了当代生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

某报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字;不得抄袭、套作。

沈阳市名校-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文科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而……”错误。材料一信息是“在文艺作品中,文学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情感、思想和幻想是文学不能写的。文学能够深刻地表现其他艺术无法表现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把文学称为艺术之母”,材料二信息是“文学是虚构的艺术,是想象的殿堂。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可见“文学具有特殊意义,能够涉及的领域无比宽广”与“能够象征性地解答人类所面临的很多问题”不构成因果关系,是两个材料中的信息,选项强加逻辑关系。

2.D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这说明生产力发展并不能让人感受到物质和精神的自由”错误。由原文“人(劳动者)除掉吃、喝、生殖乃至住和穿之类动物性功能之外,感觉不到自己自由活动”可知,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给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自由的,马尔库塞的观点更多指向人类的精神困境。

B.“现代人心理疾病多发和这些人缺少文艺素养有直接关联”错误。由原文“心理功能的严重障碍已成为断片的人的基本特征。而审美体验恰好就是清除心理障碍的适当途径,它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各种心理功能,使人的心灵进入一个无障碍的、自由和谐的境界”可知,“无直接关联”于文无据,其次,“文学艺术审美体验”并不等同于“文艺素养”。

C.“文学不应沦为宣传的工具,应让其独立存在,所以古人‘文以载道’的创作观念未必正确”错误。由原文“然而,我们有一种很令人沮丧的阅读习惯:人们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文学作品富有更多的社会意义,或者哲学意义,或者其他什么意义。这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习惯由来已久,文学的艺术价值丧失了其独立存在的意义,文学沦落为宣传的工具。这种比较浅薄和恶劣的阅读习惯,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成为枯燥乏味的、模式化的流程”,可见,选项强加逻辑关系,于文无据,“应让其独立存在”表述也曲解文意。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指的是“人的感知、回忆、联想、想象、情感、理智等一切功能都处于最自由的状态,人的整个心灵暂时告别现实而进入自由的境界”。B.意思是“感伤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无穷无尽”,显然此时的“客”并没有从现实中超脱出来,进入自由和谐的境界,故不能支持“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观点。

4.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从产生的缘由、问题的发展、解决的路径三个层面,纵向展开,并结合席勒及作者个人的理解,重点分析论证了文学艺术审美对克服人性断片化的重要作用,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述。(4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德国思想家席勒指出“人把自己变成了片段”,提出了“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然后又指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得人不再是人,原本是完整的人变成了机器的附属品,变成了一个个断片,也就是指出了产生“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的缘由。

第二段是说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机器可以自动运转,劳动者的生活也改善了,人的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了,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类仍然没有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阐述了人性断片化问题的发展。

第三段指出为了克服人性的断片化,席勒提出了美学史上的著名论断,即“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说的“游戏”,是指基于审美需要的审美活动,其中又以对文学艺术美的创造和鉴赏为主要内容。第四段指出审美体现对于克服人性断片化的重要意义。第五段仍然在说审美的重要意义。所以三、四、五三段是就解决的路径来展开的。

可见材料一围绕席勒提出的“人性的断片化”这一问题,从产生的缘由、问题的发展、解决的路径三个层面,纵向展开,并结合席勒及作者个人的理解,重点分析论证了文学艺术审美对克服人性断片化的重要作用,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述。

5.①科技的发展难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著名理工科学府仅仅重视理工科的建设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②审美是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该大学校长赠送文学类书籍,目的之一应是希望学生获得文学艺术审美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③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也是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作品有助于大一新生寻找自我。(4分)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学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集中营、大屠杀、世界大战和原子弹这些东西恰恰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统治成就的自然结果。‘人对人最有效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类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的时刻。’这是马克思的弟子在20世纪向人类发出的新的警告”可知,科技的发展难以免除人性断片化的危险。若理工科学府仅重视理工科的建设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由原文“我们说审美是自由在瞬间的实现,审美是苦难人生的节日,是由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可知,审美是断片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中介,该大学校长赠送文学类书籍,目的之一应是希望学生获得文学艺术审美体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由原文“无论什么时代,文学都是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问题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为生活的教科书;文学还是人类灵魂的守护神”可知,文学是生活的教科书,也是灵魂的守护神,文学作品有助于大一新生寻找自我。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6.B(“返青的冬麦”暗示故乡的美好解读牵强,更没有暗示人情的美好。)

7.A(没有对比吃食物的感觉,父母乡愁浓淡也无从比较。)

8.①失落,母亲心心念念的鲅鱼饺子不过如此,童年的期待向往不过如此。②疑惑,为鲅鱼饺子没有想象中好吃而疑惑。③感伤,为才理解母亲的乡愁而自责感伤。

9.①乡愁蕴藏于心而不能形于言表。②背井离乡的游子一直都在期望回归故乡。③游子思乡而不得归只能将思念寄托于家乡的一餐一饭的惆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10.C(句意:又说:“现在有人因为士大夫喜好名声就摒弃他们。但喜好名声仅仅是臣子们学问的负累罢了。君主为了社稷考虑,唯恐读书人不好名声才对。假如人人都喜好名声,看中仁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皇帝说好。“人主为社稷计”为主谓短语,“人主”作“计”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诚”作副词,用在句子开头,前面要断开,排除D)

11.D(“本为《周易》中的一篇文章”错误,《中庸》选自《礼记》。故选D。)

12.B(“反对各地修筑城墙”错误,薛季宣不是反对到处各地修筑城楼,而是反对如合肥“卒卒成之”的仓促修筑和“靡钱钜万而成城四十余丈者”过分修筑等行为,而“历阳南壁阙,而居巢庳陋如故”,可见历阳、居巢等地的城墙是应该修补的。故选C。)

13.(1)官员、士族和有钱人家都依附于保伍,免除他们亲自服役,让他们交纳财物供各统领的小花费。(“附”“蠲”“俾”各1分,句意1分。)

(2)但是郡的调度费用从哪里出呢?大概又只能从百姓那里巧取,百姓怎么能承受呢!(“顾”“殆”“胜”各1分,句意1分。)

14.原因:防备盗贼。

措施:①薛季宣允许手下的武装组织较量比武,奖赏那些杰出的人;②对于那些战死的人,他给予棺木并免除了死者家中三年的赋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5.B“作者站在丛台上”理解错误。诗中所写景象,都是作者通过友人的描述(听话丛台),想象出来的景象,而不是“作者站在丛台上”所看到的景象。

16.①“变成”“留作”都是平常字眼,平实直白,②两个词语,运用联想/想象手法,把丛台由盛转衰缓慢的过程,形象地加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③使昔日的弦歌齐鸣、舞袖翩翩的繁华热闹场面与今日山鸟乱啼、野花丛开的荒芜败落的画面,对比更加鲜明,把丛台之荒凉,写得有声有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6分)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18.A第一组:“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脱颖而出”,锥子的整个尖部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结合语境,此处主语是作品,应选“风靡一时”。第二组:“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结合语境,此处形容“美的历程”带给人的感受,应选“动人心魄”。第三组:“高屋建瓴”,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不可阻挡的形势;“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结合语境,此处强调李泽厚基于全面透彻把握基础上的高度的总结概括性,应该选用“高屋建瓴”。第四组:“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匠心独运”,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结合语境,此处指观点独到,应选用“独树一帜”。

19.D分句陈述对象是李泽厚,根据主语一致性原则,应保持主语一致,排除BC;依据后文中揭示“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的结论,可以确定此处李泽厚要在历史背景中寻找风格与审美的成因,排除A。

20.B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不合逻辑。“为了……,而……”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前后分句表达的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所以应改为“通过……,来……”。(2)搭配不当。介词“对于”使用错误,依据文意,该句表达的是“美”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并加以突出,所以应改为“与”。综合以上分析,只有B修改正确。

四、名著阅读(11分)

21.贾母,她在贾府中年龄最长/辈分最高/地位最尊;鸳鸯,行令官;刘姥姥,大倭瓜(第二空3个关键词答出其中一个即可得分;其余五空答案唯一,答其他任何内容都不得分)

22.①宴饮座次直接体现了以“贾府”为中心向外推伸的“差序格局”特质,人物关系因为与贾府血缘的亲疏不同、长幼不同、贵贱不同而有差别。(贾母是贾府的最高辈,故坐在面南背北的中心位置;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自然比刘姥姥尊贵,故她坐在贾母旁边次尊位;众姐妹中湘云、宝钗、黛玉属于外姓,外姓宾客坐在本家姑娘的上手位置;迎春、探春、惜春虽均为贾府小姐,但依长幼次序入座。)(3分)

②“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范围的大小依着中心势力厚薄而定,贾府鼎盛时可以包容得下林、薛、史很多异姓亲戚甚至刘姥姥,范围比较大;贾府落败时则树倒猢狲散,薛姨妈和宝钗搬出荣国府,刘姥姥也没再来聚过。(2分)

五、写作(60分)

23.略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他是起居舍人薛徽言的儿子。薛徽言死时,季宣才六岁,他的伯父敷文阁待制薛弼收养了他。季宣跟着薛弼在外做官,在见到渡江时期的诸位老人时,听到了中兴国家的治国大略。后来能够侍奉袁溉。溉曾经跟随程颐学习,季宣得到袁溉的学问后,对古代井田法、司马法的制度,没有不研究和讲论的,都可以在当时实施了。这时候江、淮间的官员们听说金兵要来了,都预先派遣家奴将马拴在庭院中等待。只有季宣留下家人,和百姓约定说:“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如果有紧急的情况,我和你们一起死。”百姓也都受到了鼓舞。县中有许多盗贼,季宣担心,恰逢有武装百姓的命令,于是季宣施行保伍法。官员、士族和有钱人家都依附于保甲,免除他们亲自服役,让他们交纳财物供各统领的小花费。各统领必须有园圃来练习射箭,而且允许他们用武力来决胜负,并赏赐那些杰出的人;不幸死亡的人,赐予棺材,免除他家中三年的赋税。守卫的计策确定,直到金兵退去,人心并不动摇。王炎在朝廷上推荐季宣,他被召为大理寺主簿。季宣向皇帝进言说:“现在每天都在修筑淮郡的城墙,以臣所见到的而言,合肥的筑板刚刚立起来,宫中的使者要去检查,便仓促修好了。臣经过那个郡的时候,一晚上刮风下雨就垮了五座城楼。历阳的南墙缺损了,而且居巢的城墙还像以前的一样低矮简陋,竟然听说有地方花费数万钱来修成四十多丈高的城墙。然而外面的事情或许不值得说,错误的根源没有消除,这才是臣所深深忧虑的。皇帝的左右侍奉之臣,暗中排挤士人而假装称道他们。”又说:“现在有人因为士大夫喜好名声就摒弃他们。但喜好名声仅仅是臣子们学问的负累罢了。君主为了社稷考虑,唯恐读书人不好名声才对。假如人人都喜好名声,看中仁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皇帝说好,对季宣相见恨晚,任命他为大理寺正卿。从此之后,只要是季宣的奏请论荐皇帝都予以应允。到地方担任湖州长官,恰逢户部把账簿交给场务,要求一丝一毫的财物都分属经制司和总制司,各个郡束手无策,季宣向朝廷进言说:“自从经总二司制定了数额,州县都挖空心思来收取利益,即使有守法的官吏想要有所宽限也不能如愿。如果又额外征收一大半税收,郡的调度费用又从哪里出呢?大概又只能从百姓那里巧取,百姓怎么能承受呢!”户部的责难越激烈,季宣的抗争就越强,言官们都交相上奏帮助他,于是朝廷收回了之前的命令。季宣改任常州的长官,还未赴任就去世了,卒年四十。季宣对《诗径》《尚书》《大学》《中庸》《论语》等有训诂解释,其书藏在家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9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