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12月18日讯(记者陈俊)鹤峰,中营,中国之中。这里位于武陵腹地,是土苗聚居区也是容美土司的发祥地,鲜为人知是,这里还有一个湖北省唯一的蒙古族村,中营镇三家台蒙古族村。
历经史料和实地考证,村里有个特罕见的姓:部氏,系成吉思汗铁木真的“黄金家族”后裔,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原始村落,近年来不为人知晓。户人家散居在18.8平方公里山腰、坡尖、坪坝,叱咤疆场的马背民族缘何到此,根在何处,路在何方。
北纬30度东经度,地理意义的中国之中,就在村里的山峰里。曾经这沟壑纵横,云雾缭绕,或峭壁压顶或万丈深渊,几乎与世隔绝。村民们过着原始的农耕生活,贫瘠、朴素、艰辛、勤劳,远离现代文明和烟火。近年来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路修好了,产业发展了,民族文化兴盛了,村民们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
大雪时节,高山的三家台村已如大漠边关寒风凛冽,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村里看变化访民情,感受草原部落在武陵大山的沧桑巨变。
屋前几座山房中挂着成吉思汗
翻过一道山,又过一条河,美得让人窒息。
巍峨山峦里的一条水泥路,弯弯曲曲指向那片蒙古人的村落。车在山中艰难地穿行,窗外沟壑纵横,云雾缭绕,或峭壁压顶或万丈深渊。思绪随着车轮的节奏乱飞,眼前浮现出蓝天白云、绿草茵茵的草场,还有那彪悍的蒙古族汉子驮着姑娘打马走过的场景。一栋木质结构房屋隐在路边的树林中,典型的土家族木屋结构,柱头、板壁用油漆刷的锃光发亮,随处可见蒙古族文化的元素——板壁画有祥云边框图案,中间画有成吉思汗画像,还有狼图腾和翱翔的雄鹰。
三家台,终于到了。
70岁的部先瑞老人个头不高,精神矍铄,黝黑的脸庞颧骨高眉毛浓,一看就是蒙古人的面相。他热情打着招呼,虽然已是一口浓重的鹤峰山里口音,但老人笑称蒙古语他还是会两句的,比如“你好”之类。最先聊起的是他的姓氏,“通俗点说,部就是部落的意思,代表我们没有忘记祖先是来自草原的蒙古族。”作为村里的长老,也是村委会前任书记,部先瑞对这里蒙古族的文化保护传承付出了一辈子心血。
他家的房子处处体现出蒙古族风格,东南向而设的三顶蒙古包,由圆隆型的顶部、射线状的上部等几何图形组成,或隆或直、或圆或弧,一股纯白清爽的印记扑面而来。墙壁粉白,木柱上镂刻蒙古花纹,成吉思汗画像立在神龛正中,周围再饰花草衬托,淡淡的檀香在室内飘荡,两边厢房挂满了族谱和家族迁徙的历史。部老如数家珍介绍《部氏族谱》:吾家,铁木真姓也,原籍蒙古,元太祖之后。据载,元代最后一位镇南王大圣奴,被陈友谅部击败身亡。大圣奴一小儿被义仆收留得以幸存,后改部姓。起初居湖北松滋,乾隆二十一年(年),部氏第十一世部迁湖北鹤峰,居三家台,繁衍生息至今。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考证部先瑞珍藏的《部氏族谱》后认为,流落在鹤峰的部氏家族,是多年前因战争进入中原后失散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其世系初步考证为:成吉思汗——拖雷——忽必烈——镇南王脱欢——脱不花——孛罗不花——大圣奴——部姓族人。
年,鹤峰县政府决定:以原三家台村为中心,将周边几个蒙古族聚居的村民小组合并成立三家台蒙古族村,我省第一个蒙古族村于当年12月24日正式挂牌。年10月,鹤峰县委托华中科技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制定了《三家台蒙古族村保护发展规划》,保护、传承一代帝王后裔的文化、习俗。
大漠去寻根草原汉子已融入土家
隐匿大山深处,寻根绝非易事。
部先瑞小心翼翼地捧出了被族人奉为至宝的家谱,泛黄的册页上字迹仍清晰可辨。记者看到,原文竖排,多为繁体字,没有标点,读起来颇为费神。这段文字清楚地说明,鹤峰三家台村部氏家族是元太祖的后代,在松滋一个叫苦竹寺的地方,葬有他们的祖先。清朝乾隆年间迁至鹤峰三家台,部先瑞认为也是乱世中避难之举,背后是族人的艰辛且顽强的生存。
披荆斩棘,日夜操劳,终于在大山落家立业。从此,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扎根,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草原的汉子早已忘却马背驰骋的岁月,换来的是终年躬身劳作。“这里连战火都烧不到,可以想象是多么偏远,虽然有了容身之地,但生存也很艰苦。”部先瑞说,数百年前这里是土司管辖区域,土苗民族的文化与蒙古族多有不同,从生产生活到饮食语言,都需要一个全新的认识和接受过程。
再到意识到回归自己的蒙古族身份,已是数百年后。部氏族人却从没去过大漠,看过草原,寻根的愿望像秋日的蝉声一样,寂寥而悠远。“遗憾的是在当地生活日久,我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为恢复蒙古族村的民族特色,十几年前我们多次提出希望能够回到故土学习和考察。”部先瑞不无兴奋地说,在各级部门的重视下,年他终于有了第一次内蒙古之行。
寻根祭祖,考察了草原牧民及其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祭拜了成吉思汗陵。“那里的宗族朋友对我们非常热情。”部先瑞说着,思绪仿佛又回到辽阔的草原。在那里,他住蒙古包吃牛羊肉,观看蒙古小伙摔跤赛马,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草原牧民生活。最令人激动的就是寻根认祖得到承认那一刻,当部先瑞拿出家谱,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的同志特意邀请了国际蒙古学学会会员、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主编布林特吉斯教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学学院满昌教授前往考证。“难得,太难得了!”两位教授翻看族谱,声音越来越亢奋,很快肯定了他们是镇南王之后,是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大喜的日子,我们又找到了一支失落的成吉思汗家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根,并会为之魂牵梦萦。”年过七旬的老人部玉池向记者发出感慨。
“离开了草原,很幸运祖先把我们带到了现在生活的地方,我们一定会珍惜机会,把现在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部先瑞深有感触说,三家台村人口不多,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稻田很少旱地较多,村民多年来种植玉米、烟叶和茶叶为生。当地还有郭、覃等土家族姓氏,数百年来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不同的文化在岁月更迭中融合,土家族的服饰、饮食,蒙古族的豪迈、勇敢,都在这片大山里发光发彩,淳朴、善良、上进、诚信的品质早已蔚然成风。
大雪来杀猪支起铁架烤肉喝酒
这天是大雪节气,好在天空放晴万里无云。
现任村支书郭北洲的家,也是一栋土家族和蒙古族风格相结合的建筑。正值岁末,几个亲友来访,郭北洲兴冲冲杀了一头猪,族人围炉而坐支起铁架子,来了顿蒙古族土家族融合的烤肉宴。大块肉大碗酒,众人呼朋唤友好不乐哉,在群山之中荡起一股豪气。“现在的生活多好啊,村里几乎家家有小车,水泥路通到门口,想吃肉随时都可以。”酒过三巡,几个村里的蒙古汉子笑着说。
郭北洲没有多喝,他还要去几个村民家里看看,给村里的百岁老人、也是他的外婆部申姐送点肉过去看望老人。绿草环绕的院落里是部申姐的家,戴着头巾的部婆婆是目前村里最年长的老人,悠闲坐在庭前晒太阳,往事悠悠,老人说起依然记忆清晰,说的最清楚的竟然是村里的族人公规:笃恩谊、正伦理、睦宗族、恤孤寡、赈贫穷、修祠宇、置祭田、培坟墓、重宗祧、明家法、黜不肖、平争讼。“我们是蒙古人后裔,当年是逃难来此,与世隔绝几百年,现在不一样了,要和山外的世界多接触。”部申姐说,以前这里山高林密,没有出去的路,只能喝山泉的水。村里人散居在几座山头之中,肩挑背驮靠艰辛度日。现在日子都好了,她每天在院里种点小菜还能出去散步串门,身体还很硬朗。至于长寿秘诀,老人笑着说,无非是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与世无争,心情豁达吧。
从部婆婆家出来,来到村委会。依然是土家、蒙古两族结合的建造结构,靠山而建,坐落在一片较为平坦之处,大门有对联一副,上联为:“放马南坡进山公求田问舍”,下联是:“坐雕深处蒙古辈落地生根”。站在这里,蜿蜒碧绿的唐家河尽收眼底。不远处的三座蒙古包最为显眼,无时无刻不在告诉大家,这里住的是蒙古族部落。
成立蒙古村后,变化一天天出现。郭北洲说,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村共投入各项项目资金.4万元,用于水、电、路、通讯网络、村级办公场所、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通村通组公路率、安全饮水率、村民通电率以及广播电视综合入户率均达到了%,并实现了移动网络信号全覆盖。此外新建村卫生室、木林子保护区工作室、民族风情园的蒙古包、农家书屋和文化活动广场已投入使用。
古老的部落民风也淳朴厚重,勤劳朴实、开放包容。郭北洲说,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以蒙古族公规12条为核心框架,形成了三家台蒙古族村独有的村规民约,全村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最美评选”、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我脱贫我光荣”、“我致富我光荣”等活动。
几个博士后蒙古汉子勤奋好学
谁能想到,如此偏远的山里,走出了一批博士后。
说起村里的大学生和博士们,部先瑞和郭北洲满脸自豪。这个大山里的村落只有人,其中蒙古族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但淳朴、勤劳的民风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孩子们刻苦学习,涌现大量的优秀人才,“他们是草原的后代,也是大山的孩子,从小就有吃苦勤奋的精神。”郭北洲介绍,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就是部先永博士,本科在兰州大学化学专业就读后,部先永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完成博士后教育,年7月,部博士在澳大利亚创办了信实集团并担任总经理。目前,该公司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国上海、苏州,英国剑桥都有药物研发基地。
“他家里是当时村里最困难的,小时候部先永在村里小学读书,每天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吃的是馒头腌菜。”几位年长的村民曾是部先永的邻居,说起这个了不起的人,大家都竖起拇指,俨然已把他当成全村的骄傲。直到初中,部先永都不曾离开过这片大山,但面对逆境和困苦,他百折不挠,靠着蒙古汉子的坚毅和大山培养的包容,一步步达到今天的成就。
沿着山里的蜿蜒小路,郭北洲带着记者一路来到村里重点打造的神仙茶园,“茶叶是这片大山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次来不是看茶,而是来这见见村里才子的母亲。”郭北洲笑着说。
一座蒙古包,掩映在苍翠欲滴的茶树中,不远处就是部荆州的家。目前在清华大学政治研究所工作的部荆州,名字有些特别,母亲黄迎春说,这个名字也许是为了纪念部氏先祖从荆州松滋迁徙而来。黄迎春是个精干的女人,含笑的脸上也没有多少岁月的痕迹,说起话来十分爽快。讨论起她教育儿女成才之道,黄迎春说,蒙古族的娃娃们都爱读书,也吃得苦,只要认准了就有一股锲而不舍的劲头。
除了村里人都知道的部先永,黄迎春如数家珍说起其他几个村里的优秀子弟。7组走出来的覃章才,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到美国能源部工作,现回国任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是国际气候知名专家,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覃博士研究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还兼任国际著名编委,长期为学界以及政府提供科技咨询,并担任国际期刊审稿专家。郭北洲在一旁笑着补充,还有本科及其以上的大学生32人呢。
林木成荫,清泉流淌。既避世于此,何不皓首穷经。好学之风,也许是这片大山赋予避难于此的蒙古人最好的品质。
深山有民宿绿色产业备受青睐
从天津到鹤峰,张鑫放弃了世俗的成功,追逐内心的梦想。
这个在天津定居的河南小伙,从事城市规划工作13年,本是当地一家设计院的设计师。年来到鹤峰旅游,发现了这里超自然原生态美景,一颗做民宿的心便从此生根,不顾一切放弃天津的工作和事业钻进深山,把一栋破旧的吊脚楼打造成网红民宿。
14日这天,飘着细雨,张鑫来到三家台附近的两座山峰之间,走进中国之中。所谓的中国之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北纬30°与东经°交叉点,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良皋的观点,北纬30度纬线是区分南北中国的重要地理线,东经度经线是中国东西的分界线,最接近这两根线交叉点的地方就在鹤峰境内,具体点位就在中营镇的三家台、大路坪一带的山坳里。
年正式扎根鹤峰后,张鑫选择在中国之中附近开启自己的第一站。租用当地村民刘金阶的一栋土家吊脚楼20年,打造精品民宿。从建筑风格到民族服饰,从土家语言到风俗习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和实践,把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延续。记者看到,民宿主体框架保持土家吊脚楼风格,室内装修纯原木,用当地木材,不刷油漆,最大程度的保持生态无污染。5间房各有特色,但统一都保持了古朴和原生态的格调,步入其中仿佛能放下所有纷扰和压力,融入到窗外无尽的绿意中。
用了近2年时间打造自己心中的民宿,他起名叫幽兰伴山。空谷幽兰,依山而建,伴山而居,是这座吊脚楼建成的历史时刻。“目前每个月收益6万元左右,主要是口碑营销,也在各大平台推广,每个来住过的客人都说好。”张鑫非常自信地说。
在郭北洲心中,在下一盘更大的棋。他要把大山的发挥山水优势和民族特色尽情挥洒,让蒙古“黄金家族”闪耀中国之中。根据规划,将连片打造大路坪——三家台土家族蒙古族特色风情园,推动蒙古族大院建设,关门山徒步观光旅游体验带、天然氧吧养生休闲带以及中国之中观光区等。
民族文化为背景,青山绿水为依托,神仙茶园为品牌,藏在深闺的三家台如今备受青睐。
楚天都市报记者踏访之时,正遇到慕名来此走访慰问的恩施州公安局和恩施州农商行一行近10人。“早就听说这里有个湖北唯一的蒙古族村,现在脱贫致富发展得很好,我们要来向他们学习。”恩施州公安局负责人说,这次来特意带来一块有数百年历史的石碑赠与该村,希望有着悠久历史的三家台保持民族传统,焕发时代精彩。而恩施州农商行行长彭辉则当场拿出更实在的大礼包:“这里资源丰富,全村脱贫摘帽之后的乡村振兴之路前景广阔,农商行可以进行整村授信,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村民都能获得金融支持。”一番话说得郭北洲乐不可支。
说得简单点,整村授信就是银行根据全村产业的特点制定金融产品,主动入村入户为老百姓办理贷款,为需要资金创业的村民提供服务。一次授信、循环使用、随用随还,手机实现提款还款操作。郭北洲说,目前全村已形成了以茶叶、中药材以及箬叶为核心的产业,其中高效生态茶园亩,木本中药材0余亩,名贵草本中药材余亩,箬叶0余亩。还注册成立鄂蒙野生神仙茶发展有限公司,进行茶叶深加工,现厂房已经完工。这些产业如果能顺利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那么村民们发展起来就更有底气了。
山中归去来,方知人间值得。林里烟波绿,更晓民情悠扬。
临别之际,郭北洲意气风发。数百年沧桑巨变,三家台蒙古族的幸福安康之路,肯定会像呼伦贝尔草原一样宽广,像斡难河一样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