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丽华心语如何认识、评价林黛玉与薛宝钗,也就是所谓林薛优劣辨。自从《红楼梦》诞生以来就没停止过。清末,邹弢在《三借庐笔谈》中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许伯谦茂才绍源论《红楼梦》,尊薛而抑林,谓黛玉尖酸,宝钗端重,直被作者瞒过。……己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记得大作家林语堂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你要想了解中国人的脾性吗?很简单,你喜欢林黛玉还是喜欢薛宝钗?这个话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说明《红楼梦》把人写到极致,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写到极致,成为我们认识人、认识社会的一个标本。那么,贾宝玉在黛钗之中为何深敬黛玉?我没有用爱这个字,而是用了深敬两个字,除了两情相悦,说明这里面包含一个很最重要的问题。一、从黛玉与宝钗行事社会关系上看人格真性美从红楼梦第五回的一段文字看,这是薛宝钗刚刚来到贾府寄居之时的描写: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间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从这一大段林薛比较中,薛宝钗一开始就是带着迷人的举止风范入府,字面上全是薛优于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黛玉不及看似已作定评,但其实不尽然。人多谓,作者在这里说的是众人的看法。薛宝钗确有她的一些特点,像容貌丰美、品德端方等,这是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但还有一眼是较为隐蔽的,读者会有感觉,这就是薛宝钗会赢得一般舆论的好评。我国古代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历来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个性与欲望,使行为合乎礼法的要求,也就是遵从社会通行的规则。这是孔子提出的,但是孔子又强调,这一倾向走向极端就是乡愿,乡愿,德之贼也: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论语.子路》(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孟子对此有更为激烈的论述,说明不讲原则赢得舆论好评对于社会道德的危害: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当然,不能说作者这里就是把薛宝钗判定为乡愿了,毕竟此时的薛宝钗还只是个少女。但文本的叙事口吻却略有把读者的感受朝这个方向引导的嫌疑,如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得人心、人多谓,显然强调的是人缘。也就是说薛宝钗一来,就在会人缘上压倒了林黛玉。一般而言,在现实生活中对礼教反感的人、个性较强的人,都不会喜欢薛宝钗,根子就在这个地方种下。黛玉行事社会上,从不刻意奉承任何人,虽然嘴上不饶人,却从来不会在背后搬弄是非。所谓不自污,不污人,这是她人格的洁净之美。二、从黛玉与宝钗的双峰对峙中看人的天性美从整个文本来看,后文的笔墨中,写薛宝钗善于笼络人心还有几处,不过贬斥的意味并不显豁。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回书中,作者写黛玉、宝钗的重点更多放到了对学识与才情的加意渲染上。如宝玉悟禅机,让钗、黛一起来与贾宝玉斗机锋,二人的才学与悟性不相上下。还有一段是结诗社让钗、黛来显扬各自的诗才。结果咏海棠二人平分秋色,咏菊花黛玉夺魁,咏螃蟹宝钗称绝。从这些小地方看来,作者对黛玉及宝钗都极为欣赏,是把她二人当作旗鼓相当的形象来刻画的。使得双峰对峙的意味进一步得到增强。实际上,薛宝钗与林黛玉的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可以追溯到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审美传统。《世说新语贤媛》篇中有一段影响广远的故实: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与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谢道蕴——今按)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有人问两人水平高下,一位名士总结很精彩,他说,顾夫人乃闺房之秀,王夫人乃林下之风。都是美,但是美的韵味不同,宝钗身上具备对女性四德的完美要求;黛玉身上具有天性自然纯性美。那个时代,身为一女子闺房之秀是很普通的;而林下之风,却是名士之风,一般的女人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整个是一女神。三、宝玉看到黛玉与宝钗的最本质的区别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从第五回的这句判词看,作者曹雪芹把黛钗同时列位金钗榜首,不分伯仲。但是,还是从作者的笔墨中,通过某些外在特征深刻洞察了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体味到她们之间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那就是黛玉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