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失业,想回农村创业,结果呢变化超出预

老家盛开的油菜花,远山名嵯峨

年春节前,发生在西安的疫情爆发让我再次遭遇失业,城市封控刚刚解除,我就收到了公司关闭的通知,“感谢您对公司的无私奉献......作为会展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业务是公司的第一生命线......现公司已无以为继......”

鉴于疫情频发,创业赚钱比较艰难,年近50的我又一次开始了求职应聘的生存模式,求职应聘从二月中旬开始一直到清明前,期间投递简历近百份,争取到面试机会的有3次,无语的是,3家面试公司不约而同都是从事所谓大健康产业的企业,面对的客户都是老年人,其中一家干脆直接给我介绍了他们独特的直销模式。说白了,还不是类似张庭夫妇的“TST庭秘密”?还不是模式基本固定在“线上推广+会议营销”上,最后再来个“以老带新”?还不是把产品吹嘘的玄之又玄的那一套?

我拒绝得很干脆,不是因为自己矫情,而是因为在这样的企业工作良心受不了。之所以受不了,不是因为“大健康产业”有问题,而是因为其营销模式和其毫无创新的概念型产品。

将近两个月的求职无门,应聘无果,让我再一次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心。之所以想回乡创业,除了政策面向好以外,还因为一年多前回老家时父亲的一段话。

老家路边田野

上次回农村老家已经是一年多前的事情了。

家里能干活的劳力都在城市打工,所以很早就将家里耕地转包了出去,记得十年前年转包费是每亩元,至今也没变过。

那次,陪着年事已高的父亲闲聊时,父亲告诉我,“耕地转包钱已经有三四年没拿到了,村里青壮劳力都出去打工了,人越来越少,没人种的地就多了。所以,很多人家,只要有人帮着种地,免费也愿意,最少还能拿到点粮食补贴。地荒了,镇上就要收回,别说粮补了,啥也得不到......承包咱家地的那货(那人)也是亲戚,咱也没有再要。”

是的,父亲的话给予我的主要商机在于“地没人种”,也就是网络所说的“撂荒地”。如果低价转包过来,干一干“有机农业”或者是“自然农业”也是有的赚的。

且不说“有机种植”或者是“自然种植”所带来的附加值,即使按照普通粮食生产也是有些希望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全球粮食危机,是因为俄乌冲突所带来的粮食涨价。“守住粮袋子”已经成了关乎民生的核心话题。这不,《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奖励扶持办法》不是已经出台了么,再不济,“奖励扶持办法”也会为自己兜点底。

除此之外,之所以回乡创业,更因为父亲已经到了78岁高龄,需要人照顾。

老家后院

说干就干。清明前,我就带着老婆,趁着跨区交通解封早早回老家了。

彼岸残枝披彩妆,曳迎春风哺新芽。

久违的清新空气,跌宕起伏的群峦远山,宽阔厚重的农家院落,以及唯有农村的夜晚才能遥望得到的星空,一切都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都让人感到心胸开阔,压抑不在。

想法是美好的,可现实是残酷的。

回老家的第一件事就约了我们村的村长一起喝酒。村长是和我一起长大的发小,酒桌上,村长听了我的想法后,毫不客气一顿批。

“书生就是书生,信息还是不够灵光。那都老黄历了,去年因为疫情,咱们村回来了好多人,既有咱们村的,也有沾亲带故的。想法都跟你差不多,下手早的有块一亩租的,现在要租最少得一亩,不信你去打听打听,不是有个啥土流网站么?那上面挂出的租赁费最低也得了......”

内心拔凉拔凉的我耐不住问道,“那人工费也涨了吧?”

“过去是50,最多80一天,现在是15--20一个小时。我成立了一家合作社,承包了亩地,算比较早的,每亩的年租,也种粮食,本钱控制得好一亩一年也得元左右,按两季种植计算,一亩也就赚个左右,控制不好还会亏钱。所以,单算粮食种植,租金到了以上只能走高效农业或者有机农业的路子......”

话都撂出去了,哪能那么容易死心?“那就没有机会了?说下看看。”

“机会咋能没有呢?很多的。地好租,咱们村没有,别的村也有啊,水地没有,有旱地。看种啥,怎么种。北塬(地名)有个合作社,承包了50亩旱地,才50元/亩,啥都不种,就种传统老红薯,你知道的,小时候常吃,嗯,现在叫板栗红薯,蒸烤出来干、香、糯,不同于新品种水分特大,软不拉几。第一季就卖出了比苹果还高的价格。这个尽管在旱地种植,产量可大,就是挖红薯人工费高。”

“大棚农业、现代农业投资特别大,估计你也投资不起。高家(地名)有个承包户只种青饲料,冬季麦、春季麦和夏季玉米,不等成熟就全部收割了直供大型奶牛场,嫩玉米棒子还能批发给菜商。另外,种药材、种核桃、种葡萄、开园林景观树苗培育基地的啥都有,有亏的也有赚的,关键在于对市场的了解上,就像养猪,价格好的时候能赚翻,价格低落的时候,赔得连裤子都没得穿。”

“苹果不是咱们这里的主导产业吗?你咋不说说苹果呢?”跟村长碰了一杯酒后,我好奇问道。

“别提了,原先苹果就是好,味道好,嘎嘣脆,也甜,色泽也好,市场更好。这几年呢?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原因吧,咱们这里种植的苹果味道变了,色泽也差了,不信你看看,十里方圆,能看到果园的基本没有了,都挖掉了。”

长时间的沉默中,沉默的不是村长,而是我自己,貌似村长也在等待我的决定。

“喝酒,喝酒!天不绝人,懒绝人!既然不打工了就回来,最起码你家里还有5亩地呢,先干起来,搞得好也能干出一番成就。”

这是我近一年来,听到的最暖心的一句话......

刚出苗的棉花

几天后,我拿回了家里租出去的5亩地。此后,动员亲戚朋友帮忙,全部种上了棉花。曾经,这里是棉花种植基地。希望我的决定是对的。

“人生路上的山重水复,我与我之外互为风景。”

结束语:

这是一篇真实记事。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写自家事感触颇深。

的确,疫情催生了一部分人远离城市的动念,也催生了一部分对于美好田园的渴望。但不管怎样,两年多的疫情和“乡村振兴”的鼓励,让很多人回归了田园,让很多在城市难以生存的人找到了新的希望。

商机稍纵即逝。

想干事,干成事就得沉入其中。

肤浅的认知可能会带来口舌上的成就,但永远无法支撑事业走向成功。

#疫情期间回故乡的人有多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