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令雨连绵,游子客乡忆祖先。望断长空南去雁,缠绵思绪透心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清明祭祖雨绵绵,爆竹声声唤祖先;供品一盘飘雾气,清香三柱起云烟。”
又是一年清明节,又到了大家祭祀祖先的时候。
清明节祭祀祖先,“上祖坟”、“添新土”、“焚香烛”、“放鞭炮”、“烧纸钱”、“拜祖先”这些活动,已经成为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并且这些习俗早已传承了上千年。
然而,就是这些传承了上千年的习俗,在最近几年里,却因“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而引起争议!
从开始有人提议禁止放鞭炮,到今年月有位全国人大代表,提议禁止清明节烧纸钱,对于清明节祭祀活动的争议就一直不断。
清明节祭祀引起的争议
在这些争议中,有些人认为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的祭祀方式,是一种应该被禁止的陋习。
首先:在清明节的祭祖中,焚香烛、烧纸钱的意思,是给过世的人“送钱”,而这种所谓“送钱”之说,是一种迷信说法。现在人们的思想在进步,这种迷信说法也应该被禁止了。
其次:清明祭祖的地方,一般在山林或其他野外,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都会产生明火,而这些明火容易引发火灾。特别是清明左右风大且天气干燥,更容易因祭祀引起火灾。
另外:在祭祀中放鞭炮、烧纸钱时,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和浓烟,会对空气及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综合上面三点,有些人认为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的祭祀方式,是一种帶有迷信色彩,存在火灾隐患,并且污染环境的陋习,应该被禁止。
不过,也有很多人感觉,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是传统清明祭祖中的一个环节,是一种传承下来的习俗。
首先:在以前人们思想落后的时候,焚香烛、烧纸钱的确存在给逝者“送钱”的意思,人们感觉只有给祖先烧够纸钱,他们在阴间才能有钱花。
不过现在这些方式,只是一种传承的祭祀方式,虽然也还有“送钱”之意,但是怀念祭奠之意早已取代迷信之说。
其次:放鞭炮、焚香烛、烧纸钱的祭祀方式,的确容易引起火灾,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过现在大家的防范意识越来越高,都会选择安全且被允许的祭祀点,并且会在完全燃烧完后再离开。
另外:至于污染空气及环境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这些祭祀方式,已经流传了多年,在以前它们对空气及环境的影响不大,现在应该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何况这些祭祀方式,每年中也就那么几天。
综合上面三个原因,很多人感觉这些祭祀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火灾隐患,但是它们并不是迷信说法,对空气及环境也没有多少污染,它们是传承已久的民俗文化,是怀念逝者的一种习俗,不应该被禁止。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说到清明节的习俗,虽然祭祀是最主要的,但是却不是唯一的。除了祭祀怀念,清明节还有很多好玩的民间习俗。
①:踏青
踏青在古代也叫探春、寻春,也就是清明时节到城外郊游,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习俗,来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
现在,大家在清明节踏青郊游时,除了可以有计划地踏青游玩,还可以在出门祭祀完后,领略一下大自然的春意。
②:放风筝
风筝又名纸鸢,除了现代人喜欢放风筝,在古代人们也喜欢在清明时节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在白天放风筝,在夜晚也有人放带有彩色小灯笼的风筝,并且会在风筝飞上天后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向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③: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清明节的一个习俗,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曾记载当时荡秋千的情景。
“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
宋代文彦博诗云——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荡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锻炼人的勇敢精神,所以从古至今,它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特别是儿童更是喜欢荡秋千。
④:蹴鞠
蹴鞠我们应该都知道,也就是古代足球,传说它是黄帝发明的。古代的清明时节,在北方蹴鞠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游戏。
年5月20日,蹴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⑤:拔河
拔河起源于春秋后期,始称“牵钩”“钩强”,唐朝改称为“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拔河成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⑥: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唐玄宗最喜欢斗鸡。
⑦:插柳
清明节插柳的习俗,流行于大部分地区,湿地插柳枝;门檐插柳条;头上戴柳环,都是插柳的一种表现方式。
关于清明节插柳习俗的说法,民间一般分三种。
一是为了纪念农事祖师神农氏,二是为了“驱鬼辟邪”,三是为了纪念明志守节的介子推。
⑧:植树
清明节前后,艳阳高照,气温回升迅速,并且春雨也多了起来,经过冬天的严寒后,植物们开始抽芽添枝,这时种植树苗的成活率很高,并且树苗的生长速度较快。
因此,在清明节前后,就有了植树的习俗,古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清明节外被慢慢淡出的习俗
看完清明节流传的这些习俗,大家是不是感觉有一些习俗,是我们没听说过也没做过的呢?
其实,不只是清明节的这些传统习俗,还有很多清明节外的传统习俗,正被沦为“陋习”,从而慢慢地淡出我们的生活。
比如,对我们比较重要的“时年八节”!
所谓“时年八节”,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的总称,也是一年之中,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重要的八个节日。
然而,就在这八个比较重要的节日中,传承下来的一些习俗,也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
比如:春节的鞭炮烟花;元宵节的灯会、灯谜;中秋节的拜月;冬至的饺子、汤圆;除夕夜的守岁等等。
这些流传已久的习俗,虽然在一些地方还在传承,但是大环境下,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生活。
传统习俗还要不要保留
为什么一些传承已久的习俗,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生活?这主要就和传统习俗与现在思想的矛盾有关了。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改变,原来的一些传统习俗,已经跟在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两者中间已经出现了矛盾。
比如:原来春节、元宵节或结婚,用于喜庆而燃放的烟花爆竹,现在被认为成噪音、空气污染。
比如:原来清明节、中元节、冬至,用于祭祀所用的香烛纸钱,现在被认为成迷信用品,燃烧香烛纸钱有安全隐患,并且造成空气、环境的污染。
比如:原来除夕年夜饭后的守岁,本来寓意年轻人帮父母延寿,希望父母身体健康,现在被认为是让孩子熬夜,不利于孩子们的身体健康。
不只是上面这些,很多的传统习俗,都已经和现代人的思想有了矛盾冲突,也正是这些矛盾,让它们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既然如此,那么这些传承已久的传统习俗,还要不要保留呢?
个人认为,一些好的,传承已久的习俗还是需要保留的。
毕竟,传统习俗不同于迷信活动,更谈不上有什么大的危害!
首先:传统习俗属群众集体活动,并且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它是民族或地区之间共有的意识和行为,有一定的固定时间,有共同的目的,形式上也大体差不多。
至于迷信则活动不一样,像算命、看相、巫术等迷信活动,是个别人的行为。他们不但反对科学,而且还让别人也去相信迷信,打着避祸、招福、招财的旗号,用巧合现象去欺骗他人,最终达到自己敛财的目的。
其次:传统习俗多以团圆、交往、祭祀、文化等活动为主,中心思想也主要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为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反观迷信活动,它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更不用说忠孝仁义了,它只会对文明进步和社会风气产生破坏作用!
就如上面说到的烧纸祭祀、熬夜守岁,最多算带有一定的迷信成分,或者对环境、身体有一点影响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虽然没有多大的积极意义,但是也谈不上对社会有什么破坏。
另外,很多传统习俗,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甚至是几千年,已经刻到了我们的骨子里,想要一下子抛开或改变这些习俗,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对于传统习俗的去与留,我们还需要深思熟虑。
毕竟,它属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很多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