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后最痛的领悟早在幼儿园就该把这事

上周末我找朋友帮我试下产品,到了周日下午她和我联系说还没试,被儿子的作文气到躺床上起不来,真是扎心了。

我赶紧打了个电话去问候她两句,她顺便就和我吐槽了一番。

她儿子(目前三年级)这周末要模仿书本上的文章写一篇描写大自然神奇景象的习作。周六晚上书桌前坐了1个半小时只写了开头的两行字,说自己怎么想都想不出来要写啥。于是周日早上她花了1个小时给儿子做辅导,先是把参照文整个分析了一遍做了解析,然后让儿子照着拆解过的结构列出自己要写内容的提纲,捋完后儿子大舒一口气开心地笑了,说会写了。

于是她一身轻松地离开儿子房间,关上房门让儿子安静地写,结果过了1个多小时儿子还没出来,进去一看,儿子又在痛苦焦灼地转着笔头,稿纸上只多了3行半字。

她整个人火气就上来了,她问儿子觉得哪里困难,儿子也说不上具体的点,只一个劲地抱怨好难写啊、不要写作文就好了......其实她儿子在三年级上学期之前作文一直还不错的,曾经好几次在班里被张贴出来,儿子也兴趣满满。所以她实在想不通怎么到了三年级下,突然就变得啥也写不出了。

我和朋友一起分析了下原因,最后我们发现主要的原因在于三年级时作文题材开始发生了变化。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作文题材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微观”变成了更加“宏观”。

一年级段的作文主要以看图说话、写流水账为主,到了二年级段的作文,虽然有一定的难度提升,但大多写的还是基于某一个场景的记事。

比如朋友儿子之前比较擅长写的就是记事类的作文,碰到一件什么事、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这类文体有具体的人、物、事,只要自己做过、有过一些想法,比较具体地写出自己的内心活动,整篇作文就能挺生动。朋友儿子之前写过一篇《玫瑰树与啄木鸟》,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因为有具体的小动物和对话,写起来就生动又有趣。

但是从三年级下开始的作文的题材,没有了具体的人、物、事做支撑,就像朋友儿子要写的这个《大自然的奇迹》,它一方面需要孩子组织归纳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素材积累。

朋友说虽然给儿子列出了提纲,列完以后孩子自己也以为很容易就能写出来,但实际到写的时候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他极度缺乏在这个点上的素材。

比如写太阳升起来时的景象,孩子除了写“太阳从山坡后爬上来”,就不知道还有哪些描述性的词汇语句。孩子也知道光这么写肯定不行,于是就开始搜肠刮肚地想,但无奈平时实在也没去注意过太阳升起有什么景象,只能生生地卡壳在原地。所以,孩子这样写作文时一定是痛苦的,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掏空身体却一筹莫展,也是一次次的自信被打击。也难怪朋友儿子这学期开始对作文的态度会有度的转变。

那么,难道是说,咱们就得成天带孩子到处去玩,才能积累大量素材?孩子的经历可能真的是很有限,那就只能素材枯竭吗?

并不是!孩子长到这个年龄,要说有多么缺玩、缺生活体验那都不至于的,缺乏素材,只是因为他们不会提炼素材。一次次的玩乐,最终都只是成为了当下的五感刺激,并没有被转换成素材留下记忆和痕迹。

不具备提炼素材的能力,即便天天感受丰富的生活,也仍然是提笔一片枯竭。

当然,孩子的素材提炼能力也需要我们爸妈去帮助孩子练习,因为孩子学习如何提炼素材的最好时机是在一次体验之后,我们和他点对点的交流。

比如有一个周末,我和OK说:今天早上你和爸爸出去跑步了,中午我们还带你出去吃饭了,都可以记录下来的,你挑一件你觉得最开心的事来写吧?

OK想了想说:我觉得和爸爸跑步最开心。

于是我找来一张白纸,告诉他我们来玩一个甜甜圈的游戏。

我先画了一个小圆圈,在里面写上今天周记的主题——晨跑,然后,在小圆圈外围画一个大圆圈,小圆和大圆之间,我让OK把晨跑路上所有遇到的元素(看到的风景,遇到的人,发生的事情,内心的感受等等),都填进去。

“就像给甜甜圈撒糖霜,撒得越多就越美味。”

OK一边口述,我一边帮他记录。回忆完他惊讶的发现,原来短短30分钟的晨跑,就有挖不完的元素。

我接着对OK说:“这么多东西,你全部都写的话,作文就会像一篇长到没边的流水账,你想一想哪些元素印象是最深刻的,用彩笔圈出来,3-4个就可以了哦。”

经过这个“甜甜圈”游戏的梳理,OK完成的周记虽然还说不上多好,但比起轻飘飘的一句“我好开心”已经翔实,具体许多。

就是用这样的方式(形式也可以不一样,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我们慢慢地带孩子学会在一次体验后怎样提炼出素材。

事实上,提炼素材的练习从幼儿园就可以开始了。

越早开始,孩子的思维习惯越早形成,素材的积累也越大,在入学后的写作上就越轻松。

这项练习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只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做。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咱们更多的可以用“聊天”和“画画”的方式来让孩子练习提炼。

我经常会在OK吃东西的时候,做一个喋喋不休的提问机。

我:“呀,你在吃桃子啊?好吃吗?你和妈妈介绍一下它的味道吧?”OK:“好吃呀,甜甜的,酸酸的。”我:“又酸又甜,那橘子也是一样的啊?”OK:“不一样,橘子吃起来软软的,这个硬硬的,但是咬下去脆脆的。”我:“那和苹果也差不多嘛?”OK:“长得不一样啊,你看桃子一头是尖的,一头像屁股。”

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会让OK去回想自己五种器官的感觉(其实也就是写作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五感法”),同时也会尽量让他能说出水果A和水果B的不同,越细微越好,这种时候越多,素材的积累量就越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小朋友嘴巴里总会时不时的蹦出天马行空又创造力爆棚的词汇和句子。

积累到一段时间我们就能感受到孩子陈述能力上明显丰富很多。有一次OK吃一个香蕉片,拿起来就说:“黄黄的薄薄的,味道淡淡的,就像在吃天上的月亮;过生日的时候,给到他一大块奶油蛋糕,他抱怨吃不完,就说你们一口就吃光了,我还有一座大雪山,愁人……”

其实孩子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就把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都在日常表述中充分用上。

这样以后延伸到作文当中,一定不会干巴巴,苍白无力的。很多作家“文采”好的秘密,都藏在细致入微的和五官相关的描述和表达上。

这里再延伸一下五感法的示例:比如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红色的桃花、黄色的迎春花、白色的杏花、粉色的樱花……还能感觉到:太阳晒在脖子上暖暖的,风吹到脸上柔柔的,河水摸一摸还是凉的。还能闻到:花、青草和泥土带着芬芳。春天的味道也是可以尝的,去菜市场就可以看到鲜淋淋的荠菜,马兰头,香椿,芹菜,春笋……每一种菜都有与众不同的滋味。打开了感官的窗户,孩子们会从一片落叶,一个小石头,一棵小树,一只甲虫,一个雨滴……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逐步打开之后,就要引导他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感受到的,用偏向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如果是不喜欢语言表达、更喜欢涂涂画画的孩子,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用一个“人体胶片机”的小游戏可以帮助他们提升“还原素材”的能力。

游戏步骤1、带娃出去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把相机/手机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摄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画面。2、回到家之后,和孩子一起回看照片,让娃自己说说,当时为什么想要拍下这个画面,画面里有什么?3、还可以把照片挪开,让孩子把照片中的内容用画画的形式“冲印”出来,重点并不是在于孩子画得是否好看,而是引导孩子尽可能多的还原照片中的元素。

之前在文章中分享过的,中班时OK用涂鸦的形式记录了在酒店的一日三餐↓

所以爸妈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玩回来之后再多做一步,即时地总结和复盘,这样才能把“玩的体验”变成文档素材输入到孩子的大脑硬盘里,让每一次玩都成为有价值的素材。

OK妈最后说:

最后我也想说下,其实不光是从应付写作文的角度,就算孩子最后写得还是不咋样,你也觉得孩子以后可能不是吃写作这口饭的,但提炼素材的能力还是需要,因为练习提炼素材的过程同时也学会观察、感受、理解、表达,以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学文还是学理,“读写”能力都是相当有用的。

提升写作能力,不仅是解决当下学业中遇到的难题,也绝对是给孩子装备好人生最有用的“必杀技”。

▲资料来源:三联生活周刊《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

觉得自己实操还是有心无力,特别是挤不出太多时间的妈妈也不用着急,之后我还会再分享一些具体实操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1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