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结局之谜2慧刀不利,难斩毒龙

中科爱心救助 https://m.39.net/disease/a_6108173.html

原著第二十二回,因“戏子风波”,贾宝玉同时得罪了林黛玉、史湘云,挥笔写了一篇偈子,另附《寄生草》一篇,写完后倒头即睡。

岂料林黛玉嘴上责怪宝玉,心里却放他不下,借口寻找袭人来探视动静,庚辰双行夹批曰:这又何必?总因慧刀不利,未斩毒龙之故也。大都如此,叹叹!

这段批语恰巧透露出黛玉之死的另一重要原因,正所谓:慧刀不利,难斩毒龙,沉溺相思,总难顿悟。

林黛玉之命运,并非没有破局之法,依黛玉所言,当年曾有癞头和尚前来渡化,却被林父、林母拒绝,盖因天下父母心系儿女,不愿分离,此种执念令黛玉于凡尘中成长,不得不面临后期的“还泪”命运。

而从林黛玉的角度出发,如果她能放下对贾宝玉的执念,终结掉“还泪”的设置,也能打破命运的诅咒,可黛玉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戏子风波”后,林黛玉还是忍不住偷偷前来探视贾宝玉,批书人感慨“这又何必”,林黛玉天性聪慧,得一知十,这样的女子具有得道的潜力,可她的智慧不够锋利,始终斩不掉心中的“毒龙”,对贾宝玉的牵挂无法释怀,就只能跟随命运的安排。

这就是林黛玉之死的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黛玉死于“相思”二字。

或有书友言:贾宝玉、林黛玉都居住在大观园内,怡红院和潇湘馆物理距离甚近,稍动脚步便可沟通交流,哪里能到了相思成疾的程度?

细窥红楼结局,林黛玉、贾宝玉之间似乎有过一段时间的分离,红学大家蔡义江写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结局》(载《红楼梦学刊》年01期),文中便从各个方面阐释了宝黛的分离逻辑:

第一回“蛛丝儿结满雕梁。”脂批:“潇湘馆、紫(绛)芸轩等处。”按:独举宝、黛二人居处并非偶然。一个离家已久,一个人死馆空。倘以为这是一般地指贾府没落,脂评何不说“荣国府、大观园等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结局》

再有对《枉凝眉》的解读:

曲文说“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嗟呀”,就是悲叹、悲伤;“枉自嗟呀”与曲名《枉凝眉》是同一个意思,说的是林黛玉;“空劳牵挂”则说贾宝玉。只有人分两地,不知对方情况如何,时时惦记悬念,才能用“牵挂”二字。如果不是宝玉离家出走,淹留在外,不知家中情况,而依旧与黛玉同住在大观园内,那么,怡红院到潇湘馆没有几步路,来去都很方便(通常宝黛之间一天总要走几趟),又有什么好牵挂的呢?——蔡义江

笔者个人认为,除了蔡义江所提以上两点,第十七至十八回“元妃点戏”的脂批也有相应的暗示意义:

少时,太监出来,只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第十七至十八回

元妃省亲所点第四出戏为《离魂》,《离魂》乃汤显祖《牡丹亭》中的其中一出。

《牡丹亭》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出园游玩,困睡中入梦,与书生柳梦梅在梦中幽会,梦醒之后,杜丽娘对梦中情郎思念不已,竟一病而死。后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在园内拾得杜丽娘自画像,心有所感,梦中与杜丽娘幽会,梦醒后柳生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成就两人美满姻缘。

更值得注意的是,《离魂》一出恰恰是杜丽娘思念梦中情郎,郁郁病逝的桥段,这些种种都在暗示林黛玉是在对贾宝玉无尽的思念中无奈病逝——她终究没有等到贾宝玉回来,也没有等到木石姻缘成为现实的那一天。

很有趣的是,后四十回续书也有类似“离魂”的描写。

第八十九回“蛇影杯弓颦卿绝粒”,林黛玉偷听到紫鹃雪雁两人的谈话,得知贾宝玉婚事已定,实则是个误会,可黛玉却信以为真,自此自己糟蹋起身子来,几乎就要不中用;

紧接着第九十回,紫鹃见黛玉已经快不行了,便匆匆去通知贾母王夫人等,不料丫鬟侍书和雪雁暗中谈话,说起前番的宝玉亲事,不过是个误会,林黛玉听到后,居然阴极阳生,顿觉精神清爽了许多,自此逐渐恢复起来。

故而此回末尾,陈其泰批曰“汤玉茗云: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复生者,非情之至者也。我于黛玉见之矣。”

汤玉茗即是汤显祖,其作品往往贯彻一种“至情论”,续书中林黛玉因一个情字,便欲寻死,又因一个情字,转而恢复,便是至情论之注脚。

从文学创作角度而言,这处塑造确有一定的文学魅力,只是情节塑造得过于刻意——紫鹃、雪雁明知黛玉因何大病,却不去打听订亲之事是否属实,其理由居然是“若订亲属实,黛玉死得更快了”,于是从中和稀泥,若不是侍书偶然来探望,恐怕黛玉真要死矣。

因此,关于《离魂》对林黛玉结局的伏笔,还是蔡义江先生的分析更体贴一些。

问题的关键在于:贾宝玉离开贾家、离开林黛玉的原因是什么?这也是最难给出准确答案的一个问题。

蔡义江认为贾宝玉的“离府”,直接原因是不才之事的爆发,引出丑祸,导致贾宝玉不得不外出避风头,因为第三十三回已经有忠顺王府索要琪官,以及贾环曾“小动唇舌”,污蔑贾宝玉淫辱母婢。

但这样的解释显然太牵强,为什么琪官的事爆发,宝玉就要离府?金钏之死的诽谤,又为何能引出宝玉躲祸的大文章?

这其中的因果逻辑并未明确,蔡义江显然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故而又加上一句:宝玉仓皇离家,或许是为了避祸,由于某种意外原因而在外,久久不得归来。表明宝玉离府的原因有待商榷。

但林黛玉大概率是在贾宝玉离府之后,身体透支到了极限,加上对贾宝玉的思念,最终泪尽而亡,这就跟《牡丹亭》中杜丽娘之死形成了一个对照。

关于这一点的证明,其核心证据就是曹雪芹频繁用“潇湘”、“湘妃”等人文意象来刻画林黛玉。

林黛玉在大观园内的住所为“潇湘馆”,她在诗社的雅号也是“潇湘妃子”,潇湘妃子的典故乃是传说中娥皇、女英哭夫,最终自投湘水而死,故又被称为湘妃。林黛玉的眼泪为贾宝玉而流,最终因此而亡,与湘妃的结局别无二致,内核是趋同的。

当然,文学解读向来忌讳孤证,那么我们不妨再举一例。

原著第三十三回,贾宝玉遭贾政棍棒教育,是为“不肖种种大承笞挞”,林黛玉前来探望,看着重伤卧床的贾宝玉,林黛玉哭得双眼红肿,贾宝玉因担心黛玉,便让晴雯送两块旧手帕过去,黛玉接过旧帕,明白了贾宝玉的心意,登时五内沸然,在旧帕上写了三首诗,其中第三首写的是: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林黛玉这首诗写得很大胆,流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感情,“湘江旧迹”乃是黛玉以湘妃自比,“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更有“娥皇、女英泪洒斑竹”的意味。

切莫小看了林黛玉的这首诗,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自由恋爱是离经叛道的异端思想,林黛玉在收到贾宝玉的旧帕后,居然主动题诗,并以湘妃自比,表示自己已经视宝玉为丈夫,堪称石破天惊,虽然这不被时代所接受,却是林黛玉的真实心声。

故而原著中黛玉题诗后,只觉浑身火热,面上作烧,走至镜台揭起锦袱一照,只见腮上通红,自羡压倒桃花,却不知病由此萌起。一时方上床睡去,犹拿着那帕子思索——少年儿女之情,总是这般纯粹动人!

可见“湘妃”、“娥皇、女英”对照黛玉的安排,当是曹雪芹匠心独运,故意为之,非泛泛之笔,暗喻的乃是林黛玉为贾宝玉泪尽而逝的最终命途。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探讨林黛玉泪尽而逝的时间节点。

以脂砚斋的批语为根据,林黛玉之病逝,应发生在金玉成亲以及贾家抄没之前,八十回后,林黛玉的大去之期很快就要到来,前八十回处处埋伏的“颦儿病势渐沉”的预言,就是为了这个。

曹雪芹偏爱林黛玉,想必也不忍心让黛玉经受抄家的折磨,树倒猢狲散之际,黛玉的处境令读者不忍想象,倒不如提前病逝,也是作者的菩萨心肠。

林黛玉病逝之后,一说被送回姑苏埋葬,从现实角度而言是可行的,毕竟黛玉要“质本洁来还洁去”,回到自己最初的家是最好的结局,还未破败的荣国府也有这样的条件实现黛玉的临终愿望。

林黛玉去世之后,贾宝玉才重新回到荣国府,面对林妹妹的去世,贾宝玉如何能不感慨?故而第七十九回,贾宝玉听闻迎春出嫁,要陪四个丫鬟去孙家,感慨唏嘘,不由得再游大观园:

因此天天到紫菱洲一带地方徘徊瞻顾,见其轩窗寂寞,屏帐翛然,不过有几个该班上夜的老妪。再看那岸上的蓼花苇叶,池内的翠荇香菱,也都觉摇摇落落,似有追忆故人之态,迥非素常逞妍斗色之可比。——第七十九回

批语曰:先为对景悼颦儿作引。

悼自然是悼念之意,伏八十回后黛玉病逝,贾宝玉再回到荣国府,看着斯园斯景,却不见伊人,对着园中风景悼念黛玉。

迎春出嫁尚且令宝玉怆然泪下,还信口吟出一诗以志哀伤之情。脂砚斋却指出这不过是为后文宝玉凭吊潇湘馆作引,可见后文一定有荡气回肠的文章,读者无缘见到,只好诉诸于想象了。从以上两条脂批,我们大约可见猜测黛玉的泪尽夭亡,不会为期太远,多半在抄家和迁出大观园之前,否则宝玉不可能再回到空园或废园去哀悼黛玉。——宋淇

再有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立在山坡之上,听到林黛玉的《葬花吟》,不免对景伤怀,感慨道: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宝玉此思,将众人结局乃至整个荣国府的兴衰悉数道尽,无怪乎鲁迅评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呼吸领会之,唯宝玉一人而已。

林黛玉去世之后,宝玉秉承“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藕官语)的原则,和宝钗成亲了,过了一段举案齐眉的日子,可贾家抄没的命运随之而来,漫天大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景象也不远了......

本文乃“红楼不红”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红楼梦》脂砚斋批评本八十回本,图片来源于清代孙温《红楼梦》全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5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