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通行本续书中,宝黛的爱情悲剧与元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很多红学家及普通《红楼梦》爱好者从前八十回的蛛丝马迹推断出元春或许更中意宝钗,并推测她的态度可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宝黛钗三人的命运走向。那么影视版本的《红楼梦》自然可以对于这一点有所发挥。
87版《红楼梦》中黛玉死后,宝玉和宝钗奉旨完婚,奉的就是元春的旨意。而96华视版《红楼梦》中,也在元春省亲这一集中通过镜头暗示了元春对黛钗二人的态度。这一版贾元春的扮演者汤兰花虽然当时年纪稍大了些,但依然美丽,且有端庄温婉的气质。
省亲当晚,众人奉命作诗的情节也是《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在此之前,元春先自己给园子赐名大观园,并给几处主要景致赐名。电视剧中,元春坐在上面,对面众人坐成一圈,灯光让屋子里看起来像是冒了烟一样,看起来不太自然。如果非得给个合理化的解释,那或许是有意在打造“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意境。
元春于文墨方面并不算十分擅长,不过基本的技能还是会的。在写完“大观园”三个字之后,元春看着自己的字,有些微微得意又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演员汤兰花此处的表情处理得很不错。
接下来便是元春命众姊妹也各自作诗。孀居的李纨于作诗上不甚擅长,后来起诗社时也很少亲自作诗,更多地只是当个裁判。迎春、惜春亦是如此。所以原著第十八回难得地完整展现了她们的完整诗作,也是前八十回文本中的唯一一回。可惜电视剧中对于诗句并未有完整的呈现。
华视版的李纨外形上倒还与角色相称,但表演上有时仍显得夸张,与角色定位不符。而该版迎春则除了怯懦之外,多了几分懒得去争的冷漠之感。
探春的才华在三春中是出众的,不过华视版因为弱化了诗词的部分,所以也几乎看不到她的诗才了。惜春在华视版《红楼梦》中的发挥空间依然很有限,不过个性也大致被勾勒了出来。
在原著第十八回的文本中,黛玉其实有意要大展诗才压倒众人。可元春只命一匾一咏,她不好多写,只好胡乱写了一首应景。但即便如此,她当晚的表现依然数一数二。而作者对宝钗则没有安排什么心理描写。
剧中两人的状态也很明显,林黛玉显得比较浮躁,很快就写完了。宝钗则显得沉稳了许多,速度比黛玉也要慢一些。
当然,这一段的戏点在于宝黛钗之间的互动。宝钗看到宝玉写了“绿玉”,便提醒宝玉元春因不喜绿玉二字才把“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原著中写宝钗转眼瞥见,而剧中宝玉和宝钗之间还隔着黛玉,不免令人感叹这薛宝钗的眼神儿未免太好了些。
而且宝钗并未走到宝玉跟前和他悄悄说话,倒像是生怕别人听不见似的在原地对宝玉加以指导。宝玉为难,不知替换成什么字,宝钗便说出“绿蜡”的典故。钟本伟扮演的宝玉依然是憨憨的,透着些不太聪明的样子。
黛玉则是直接替宝玉作了一首诗,偷偷折起来给宝玉传纸条。结果这一首被元春夸赞是宝玉写得最好的一首,如果说元春夸黛玉宝钗多少还有点儿客套的成分,那么这处描写则更加侧面肯定了黛玉的才华。只可惜元春不知道这首诗是黛玉写的。
吃瓜群众的反应镜头自然也是要给的。喜剧担当邢夫人总是要有点儿出挑之处,在游览大观园时她便要把手帕子打开挥舞着,众人一处看元春眼色的时候她又偏捧起个茶杯。而王熙凤则是一副随时做好准备,要顺着元春的反应说些漂亮话。
其实原著中元春早在见宝玉之前特地问了为何不见薛姨妈、宝钗和黛玉,然后命她们前来见面。华视版则安排她们一开始就直接出现在屋子里,元春并未提起她们。直到作诗之后,元春才特地把宝钗黛玉叫到跟前,夸赞了一番,并认真打量。
华视版此处的镜头别有深意,镜头跟随元春的目光转到黛玉和宝钗身上,然后又逐渐推进,最终定格在宝钗身上。似乎是在告诉观众,元春的目光最终聚焦在宝钗身上,在夸赞二人的同时,其实已经做出了选择。
其实在原著第十八回,关于元春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并未有明确的心理描写。不过到了后文,元春送的节礼,宝钗和宝玉的相同,读者自然有了自己的判断,不过拥林派和拥薛派似乎也有不同的解读。从华视版的镜头设计来看,元春的态度已经很明显。而影视剧中的这些细节也体现了创作者的观点,很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