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除夕是怎样度过的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www.znlvye.com/m/
#新春展望#除夕团圆,寓意深远,象征着中华儿女心中永恒的眷恋。在围炉取暖、共度守岁的美好时光里,远近爆竹声此起彼伏,营造出浓郁的年节氛围。暖风拂过,消散了柳树的寒意,除夕之夜,一夜之间唤回了春天的气息。守护着传统价值观的民俗,秉持着人心中的善良,我们跨越除夕,迎接正月初一新年晨光的到来,让春天的脚步遍布大地。

每逢年终除夕,无论古今,还是身处何方,人们的思绪都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方向——回家。在一年的风风雨雨中,人们期盼着回家团圆,围炉取暖,与家人共享欢乐与努力的果实。时光荏苒,除夕夜的团圆饭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地域不分南北东西,团圆仍然是每个家庭永恒的思念;无论贫富悬殊,年夜饭仍是除夕夜的压轴大戏。

除夕之夜,传统的中华家庭除了共享团圆饭、领取压岁钱之外,还有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现代人仅仅聚餐甚至外出就餐的方式相比,旧时的年夜饭承载了更为深厚的年味,远超寻常的日常聚餐。回顾百年之前,让我们共同探寻传统除夕围炉团圆的美好画面,重温那渐渐被岁月冲淡的佳节氛围,守护内心深处的美好情感。

在除夕年夜饭之前,家庭中的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便是阖家虔诚地祭祖拜神。部分家庭甚至会选择外出祭祖酬神,态度严肃认真。在除夕夜独特的烛光映照下,长辈们目睹老小团圆,亲子之情深厚,内心的欣慰之情无以言表。晚辈向长辈行叩头礼贺年;长辈则逐一呼叫子孙的名字。在回家团圆的晚辈向长辈拜年后,阖家便开始了“围炉”共度年夜饭的美好时光。

“围炉”原意是指围绕火炉进行的温馨聚会,特别指除夕夜家人团聚的场景。在这样的团聚中,一家人共聚一堂,品尝美味佳肴,享受酒香四溢的时光。餐桌上,家人轮番展示才艺:弹奏乐器、射谜语、猜拳等等,各展所长,全家欢聚一堂。除夕夜的团圆宴仿佛是家中子弟们日常学习的“成果展示会”,长辈们则会用白银和笔墨作为奖品,分发给晚辈。

除了献艺、游戏同乐,古来的礼仪规范也在席上传承。家族中已经担任官职的男子弟要背诵《礼记?少仪》篇,通晓文书,有才能的女子弟要背诵《礼记?内则》篇。透过熟习礼仪规范和各种风俗,自己更加努力正心修身。除夕夜,一家人同堂的和睦欣悦之情,远比饮食之乐让人陶醉。

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我国民间有燃放爆竹以驱邪避恶、吃饺子以迎接福运的习俗。在这一天,阖家团圆的人们在欢笑声中,伴随着此起彼落的爆竹声,共同迎接新的一年。在子夜之后,各家各户纷纷焚香祭拜,燃放爆竹以示敬意。爆竹声彻夜不断,巷弄之间接连响起,热闹非凡。南北朝时期的古人也在新年的第一天(元日)早晨,在庭院前燃放爆竹以驱赶恶鬼。

正月初一这一天,在我国清朝统治范围内,无论贫富贵贱,都有食用白面包饺子(又称“煮饽饽”)的习惯。一些富有的家庭会在水饺中暗藏金银小锭、宝石等宝物,以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家中成员谁能吃到含有宝物的水饺,便寓意着全年大吉。

长寿酒,具有避邪和瘟疫的功效。在除夕年夜饭中,山珍海味琳琅满目,每一道菜肴都富含象征意义,寄托着家庭繁荣、年年有余、福禄遍洒八方的美好愿景。药酒,作为新年保健延寿的佳品,同样备受重视。南北朝时期的风俗,在新年元旦,即黄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长幼,皆身着盛装,按照年龄大小,依次向长辈拜年,共饮屠苏酒、椒柏酒。儿童因增添一岁,故先饮;老年人则因逝去一岁,后饮。

“屠苏酒”是一种源自华佗的药酒,由药草屠苏及其他药草熬制而成,具有驱除瘟疫的功效。多部医学经典,如《本草纲目》,均记载了正月初一饮用屠苏酒可避邪、防治瘟疫的习俗。

据传,唐代道士、药王孙思邈曾在除夕时节,将药囊浸泡在井中。次日,即元月初一,将药囊捞出放入清酒中煮沸,制成屠苏酒。全家共饮,以抵御瘟疫的侵袭。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肘后方》等著作中,均有关于此药酒的记载。

在部分地区,从除夕夜就饮屠苏。例如宋代苏轼、苏辙兄弟家中的年俗就是在除夕饮屠酥酒。苏辙的《除日》诗提到“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可见这风俗在当时的盛行。

“椒柏酒”是由椒酒与柏酒二者合并而成,亦称之为“椒柏酒”。《本草纲目》中记载,椒柏酒在元旦时节饮用,具有驱除一切瘟疫邪气的功效。在我国古代,人们于黄历正月初一献上椒柏酒以向家中长辈贺年祝寿。据汉代崔寔的《四民月令正月》原注,椒为“玉衡”星之精,服用可使人长寿;柏则为仙药,同样具有延年益寿之效。

除夕之夜,家中长辈满怀慈爱地分发“压岁钱”给晚辈,这被视为新年中的一件喜事。元代文人吴当曾描述道:“家人共守迎春酒,童稚争分压岁钱。”“压岁钱”在古代又称“压崇钱”、“押岁钱”或“厌胜钱”,其起源是为了在除夕之夜驱除俗称“祟”的吓人怪物,将之放置在床头、床脚以达到“压祟”之效,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压岁钱”的习俗。

在清代,一种习俗是将朱绳穿过一百个铜钱编串成龙形,用以镇压床脚,达到压祟的目的,并祝愿孩子长寿百岁。后来,长辈在除夕夜给予小辈的红包被称为压岁钱(参见《燕京岁时记?压岁钱》、《清嘉录》),以此勉励子孙遵循规矩,保持善良本性。“分与压岁钱,并戒毋荡佚”(林占梅《乙丑除夕团圆歌》)。在除夕团圆之夜,压岁钱发挥了家教的作用和意义。

除夕之夜,阖家团圆,欢度佳节,通宵达旦,共度良辰。年夜饭过后,长幼同欢,聚饮祝颂,共守夜幕,寓意长寿,这便是“守岁”的由来。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记载,“守岁”这一习俗最初源于“蜀地风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风俗在全国各地广泛传承。守岁之夜,阖家欢乐,寓意吉祥,寓意延年,亦有人认为此舉可为家中长者祈福。自宋代起,守岁风俗更为盛行,“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陆游在《除夜》一诗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守岁时的宵夜丰富多样,以甜品为主,如糖煎、蜜煎、糕点、酥皮以及各类坚果、豆类、瓜子等,琳琅满目,种类繁多。

在围炉与守岁的氛围中,远处近处的爆竹声此起彼伏,弥漫开来!暖风渐逝,柳枝恢复生机,一夜之间,唤回了天地间的春意。我们守护着传统价值,守护着心中的善良,穿越除夕之夜,新年的第一缕晨光将春天的气息带回大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100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