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菱洲与房屋意象
第80回迎春道:“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二则还记挂着我的屋子,还得在园里旧房子里住得三五天,死也甘心了。不知下次还可能得住不得住了呢!”王夫人忙劝道:“快休乱说。不过年轻的夫妻们,闲牙斗齿,亦是万万人之常事,何必说这丧话。”仍命人忙忙的收拾紫菱洲房屋,命姊妹们陪伴着解释。
1.房屋意象:母性的空间,给予力量,甚至复活、起死回生,对迎春来说,母性的空间就是紫菱洲。
整个大观园其实是一个母性空间,大观园的居所犹如提供安慰和凝聚私密感的柔情共同体,它是一个被安全被温暖所包覆的庇护轴心。迎春作为出嫁的少妇,回到大观园的紫菱洲,犹如再度栖身于过去的美好时光之中,重享已经逝去的幸福。
2.巴舍拉/GastonBachelard:家屋意象、母亲意象
家屋就是一种母性的体现。家屋意象并不是来自童年的乡愁,而是来自于它实际所发生的保护作用。母亲意象和家屋意象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3.“乍乍的离了姊妹们,只是眠思梦想。”--中国文学里罕见的新嫁娘的心理描述
·唐·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妻子过世,所以在女儿出嫁的重大仪式中担负训女的职责)
·佚名《崔氏夫人训女文》:好事恶事如不见,莫作本意在家时。在家作女惯娇怜,今作他妇信前缘。(前缘:命中注定)
·班昭《女诫》:也是以母亲的立场来告诉女儿出嫁后的妇德训诲。
·唐·元稹《乐府古题序·忆远曲》:一家尽是郎腹心,妾似生来无两耳。
“如不见”“无两耳”,新嫁娘变成了“聋哑人士”,才能保护自己。靠装聋作哑避免卷入纠纷,对好恶是非都视若无睹,才能明哲保身。
而迎春嫁入孙家,面对孙绍祖的恶行只是“略劝”,就遭受到悲惨的待遇。
孙绍祖“一味好色,好赌酗酒,家中所有的媳妇丫头将及淫遍。略劝过两三次,便骂我是‘醋汁子老婆拧出来的’。
二、迎春的审美情态
探春、黛玉在书中多处写到她们审美情趣。而迎春唯一的一首诗写在元妃省亲,而且乏善可陈。除了《太上感应篇》,迎春全书唯一的审美情境,出现在第38回,螃蟹宴时,大家都在写菊花诗,有一句话涉及到迎春。
第38回迎春又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刘心武:历来的红楼梦仕女图似乎都没有画迎春这个行为的,如今画家们画迎春大多是画一只恶狼来扑她,但是曹雪芹那样认真地写了这一句,你闭眼想一想,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娇弱的生命,在那个时空的那个瞬间显现出了她全部的尊严,而宇宙也因为她这个瞬间的行为不也显现出她存在的深刻理由了嘛。最好的文学作品总是饱含哲思,并且总是把读者的精神境界朝宗教的高度提升。迎春在《红楼梦》里绝对不是一个大龙套,曹雪芹通过她的悲剧依然是重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扉,他让我们深思,我们该怎样一点一滴地从尊重弱势生命做起,来使大地上人们的生活更合理、具有诗意。
欧丽娟:从读者的心灵提升和期望而言,这样的解释当然很好,让读者学会爱惜、尊重,为弱小的生命奋斗。但是这么一个娇弱的生命本来就生活在复杂、严苛的现实处境里,不能靠别人来为你奋斗。
这个说法聚焦在一个单一的景观,进行“格放”(以摄影学来讲),而且用一个非常深厚的人道精神来给予一个诗意的阐释,是很动人和有感染力的,也触及到了曹雪芹悲悯的心胸。这段话让人耳目一新,也为迎春的形象做了最佳的补充,但是除了这个说法,毋宁我们会希望的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认识到,人生不能永远定格在这样一个美好的瞬间,以及这样一个不被人干扰的小角落。世界是在不停变化的,周围的所有人也都存在天使和魔鬼的复杂人性,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羊或者狼,取决于你怎样与他互动。“徒善不足以为政”,委屈绝不可能求全。单是善良,是不能够解决复杂的人事问题的,还要有知识、智慧,才能福德合一。
从反求诸己的角度提醒迎春以及期望别人帮他奋斗、帮他争取生存尊严与幸福的人,即使微小单纯如同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的机会,都不能单单靠别人的良善和尊重来给予,而诗意的生活是有赖于当事人自觉的追求和刻意的经营和创造的,你必须为自己奋斗,否则诗意的生活就会沦为“缘木求鱼”。“天助自助者”。
《孟子·离娄章句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