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对接“迎春风”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
八年来,保定与京津建立了精准对接长效合作机制,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
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田永清摄
车门上“冰墩墩”“雪容融”在向乘客们招手,车厢内雪花造型的照明灯精巧夺目,列车行驶过程中,一个滑雪的小人儿也会“跟着”在线路图上滑行,趣味十足……北京冬奥会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北京地铁冬奥支线上这辆从满城区河北京车智能制造基地(以下简称“河北京车”)下线的“雪国列车”,一经亮相便惊艳众人。
北京11号线西段奥运支线,是北京第一条智慧轨道交通示范线路,这辆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的地铁,之所以能从保定满城——这个偏隅河北中部的半山城区诞生,走向北京,亮相世界,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业转移的重要成果。
“雪国列车”下线。赵大鹏摄“雪国列车”绽放夺目光彩
区域创新发展的梦想正在迈入现实
着眼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从北京“嫁”过来的河北京车,厂区占地面积达亩,共有12个大型生产加工车间,从车体部件焊接加工到车辆组装、试验调试,涵盖了轨道交通车辆生产制造的全过程。
随着这座国际一流、高度智能化的轨道交通车辆制造基地落成,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也纷沓而至。
年4月27日,河北京车为绍兴市首条地铁线生产的首列地铁列车正式下线。乘着协同发展春风,满城区以轨道交通产业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梦想,正在加速实现。
同年7月30日,为北京冬奥会“量身定制”的“北京地铁11号线西段”首列车顺利下线。列车可以在全场景实现无需司机操作的全自动驾驶,引领着智能地铁列车国内先进水平。冬奥会期间,“雪国列车”向世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展示着中国在创新、科技和文化上的变化。
不到3年的时间,以“河北京车”为龙头的轨道交通产业链在保定落地生根,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它的诞生正是京津冀三地立足各自功能定位,实现互利共赢的结果。
车厢顶部雪花形状的灯具精巧夺目。赵大鹏摄
抢抓项目承接新机遇
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
设计研发在北京、落地生产在保定、销售顾客在全国。如此的同频共振,肇始于八年前的春天——京津冀协同重大发展战略实施。
全面推进与北京产业链精准对接,积极吸纳产业转移,保定着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赋能,优化提升全市产业结构。
八年来,保定与京津建立了精准对接长效合作机制,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三地之间的产业协同取得积极成效。由北京“落户”至保定的大项目数不胜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中国船舶集团等一批央企、国企在保投资项目加快建设,深圳园创业中心创业广场、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一大批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集中在保定开工建设。总投资17.4亿元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项目被列入全市“一核四区九河三带”发展布局,对于我市打造“博物馆之城”、推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意义重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势能正持续加快转化为保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产业协同硕果累累,“雪国列车”开进北京冬奥会就是最好的见证。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侯虓摄
打造精准承接新平台
以22个省级开发区为载体,重点推进7个承接平台,加速产业转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八年来,保定以京保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为主要发展方向,以22个省级开发区为载体,集中打造了一批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重点承接平台。重点推进7个我市省级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效能,加快构建分工合理、协作有序、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首个北京以外的创新中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合作对接的桥梁,轻资产、重运营、重服务的区域协同创新“保定模式”正逐渐显露。
自项目启动以来,累计举办场创新活动,汇聚超过家来自中关村、北京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企业赴保定参加活动,考察商机,对接资源。已吸引包括中国信通院、海康威视、诺未科技等家知名企业和机构注册办公,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升。
同时,中关村丰台园满城分园、中关村石景山·定兴科技分园等一批中关村分园在保定市遍地开花,一批“中关村元素”项目纷纷落地,成为保定市协同发展的一项亮点工程。
作为京畿重地和首都南大门,保定地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心区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对接也将乘着春风“加速”,为保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保定晚报,记者:宋文雅,通讯员:崔超刘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