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战役日军扬言彻底消灭傅作义,却被打得

年,巴彦淖尔新开了一处旅游景点——冯玉祥粮库,这让人怀想上世纪发生在这片土地的抗战往事时,又忍不住说到巴彦淖尔的粮食。

小麦是巴彦淖尔黄灌区的主栽作物。近年来,巴彦淖尔小麦年播种面积均在万亩左右,年产优质商品麦9亿多公斤。无论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巴彦淖尔都排内蒙古第一,就全国而言也是重要的优质春小麦产区,是国家立项正在建设的优质春小麦生产基地。巴彦淖尔生产的小麦不仅籽粒饱满、色泽美观、容重高,而且内在品质优良,为此赢得国内面粉加工企业及粮食经营部门的青睐。目前,巴彦淖尔市每年有10万吨优质小麦原粮销往国内各地,有29万多吨本地加工生产的优质面粉畅销国内18个省市区和远销日本、蒙古、越南、俄罗斯等国家。由于当地气候特殊,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等特点,使得出产的小麦品质优良被人们所熟知,被称为河套硬质小麦成为巴彦淖尔闻名国内外的品牌。

麦子,这种大地上最朴素也最优雅的植物,当它以红润饱满的姿态堆积起来,酷似我们黄色的皮肤,也正是它让我们骨质含铁,具备英雄气。巴彦淖尔也因为这种植物的存在,使得英雄的史诗写满大地。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按照“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如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支那(中国)。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的既定方针,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占领东北之后即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内蒙古,指向华北。今天,巴彦淖尔依然向人们讲述着当年河套人民抗击日寇的英雄事迹,也记录了河套人民在乌加河畔击毙“帝国之鹰”的那一长串枪声,以及当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河套地区被打碎的传奇。

傅作义是一位出自山西的杰出爱国将领,是民主革命时期在绥远省主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年12月到年3月,他根据当时的抗战形势,发动并领导了包头、绥西、五原三次战役,写下了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年冬,日军攻陷长沙、南宁,南方形势紧张。国民党军事当局为牵制华北日军南下,令傅作义部队出击乌拉山大佘太一带的敌人。但傅作义认为,攻击这个目标对日军不关痛痒,只有进攻包头才能收到牵制敌人的效果。随后,傅作义决定用长途奇袭和攻城打援战术进攻包头,并取得了重大战果,击毙日军骑兵第14联队联队长小林一男大佐等日伪军多人,俘伪团长1名及伪军数百名,击毁敌汽车百余辆,缴获武器弹药甚多,牵制了大批日军。

傅作义

包头战役使敌人大为震惊,扬言要“彻底消灭傅作义军”,并从年开始,抽调日伪军3万余人及坦克、飞机、大炮,分三路向河套地区进犯。在此情形下,傅作义采取避敌锋芒,打其侧翼,以游击战术袭扰消耗敌人的战略,通过上百次大小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计划,并在收复临河、陕坝后集结兵力于丰济渠以西,与敌人形成对峙局面。

年3月中旬,傅作义决定进攻五原。这是河套人民群众收复失地,奋勇杀敌,取得重大胜利的一次战役。我军利用历年黄河在春分前后开河解冻这一时机,掘溃乌加河,使河水泛滥淹没道路,敌人机械化部队无法进行增援,也使五原之敌无路逃窜。3月20日,随着攻击命令的下达,我军各部按预定部署对五原新旧城及外围据点之敌展开猛烈进攻。夜间,多名敢死队员用“掏心战术”突进五原城,分割包围了日本特务机关和绥西自治联军司令部及各据点,日伪军死伤众多,四散逃亡。21日下午,由于日军增援部队相继到达,傅作义部隔乌加河阻敌,双方展开拉锯式的血战。23日,五原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

五原战役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第一次收复失地的重大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保证了陕甘宁边区背侧的安全。此役共歼灭日伪军余人,俘敌数百人,缴获大炮16门及大批其他武器弹药,被当时的报刊称之为“五原大捷”,举国欢庆。

英雄的故事总在大地上流传。在五原博物馆抗战厅,每天都有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听讲解员为大家讲述傅作义部队光复五原这段恢宏的历史,而五原抗日群英园也因此成为一个有英雄寓意并让人缅怀不已的地方。

为了铭记这段历史,五原抗日烈士陵园在设计、修建时就加入了许多深意。作为陵园的建筑主体和中心,烈士纪念碑距离碑楼40米,占地平方米,寓意五原抗战在年打响。纪念碑基座高2.4米,分两个平台,第一平台有8步台阶,寓意对日长达8年的浴血奋战和傅作义将军率领第八战区军民英勇抗战的典型战役“五原战役”;第二平台有11步台阶,寓意现代五原人民继承先烈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碑座高3.22米、碑高13米,表示五原抗战在年3月22日取得胜利,以及五原13个民族的人民对英雄们的敬意。此外,碑身呈抽象的3把利剑,象征着五原大捷中参战的3支主力部队——师、新31师、新32师。

水川伊夫,男,生于年,日本冈山县人,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政治系,年夏任绥西警备司令官,率伪军多次对八路军大青山支队进行“扫荡”,企图摧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在五原战役中,这位被大日本皇军称为“帝国之鹰”的日本战将被我军的两名神枪手击毙,他和他的死也因此成为五原抗战中人们议论的话题。

当然,英雄的故事也总伴随着让人泪流不止的心酸。

“乌不浪口”在蒙语里头是“大的泉水口”的意思。绥西抗战乌镇阻击战中,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布防点,我乌不浪口守军对入侵之敌进行了英勇抗击,同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抗日史话。

年初,在傅作义指挥包头战役后,日本侵略者不甘心失败,抽调平绥、同蒲两路沿线部队3万余人,汽车千余辆,以及飞机、坦克和伪蒙军6个师对河套地区进行反扑。傅作义将军提出“避不利、夺胜利,打游击、分阻击,耗敌力、全歼灭”的绥西战略,使“敌人来不得好来,走不得好走”。为响应傅作义将军的号召,元月中旬,隶属宁夏回族兄弟部队的马鸿宾81军的马腾蛟35师下辖的、和三个团约名抗日官兵,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利用乌镇、乌不浪口原有阵地正面布防,随时准备阻击进犯河套之敌,迟滞其前进。

1月31日凌晨,天刚蒙蒙亮,来势凶猛的敌人兵分三路快速向河套扑来,其中两路打算由前山进犯后套平原,在蓿亥滩和二圪旦湾遭到我部骑6军20团和21团官兵的顽强阻击。与此同时,由后山进犯之敌在飞机、大炮的不断轰炸和坦克的掩护下,向乌镇、乌不浪口马腾蛟师的阵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我阵地上血肉横飞,抗日守军35师的大部分地面工事被毁,人员伤亡惨重。但官兵们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和时机进行顽强反击,硬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挫败了敌人的多次进攻。

据当地一些老人回忆,在乌不浪口一战中日军还使用了毒气,而当时我部给战士发的是纱布口罩,抹上肥皂防毒气,根本没什么用处,很多战士在闻到毒气之后就倒地身亡。另据记载,在乌不浪口之战中,由于天气寒冷,我部仅冻死冻伤的士兵就有七百多人(《中国回族抗日救亡史稿》)。

战后,我部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将在战斗中牺牲的位烈士的遗体进行了收殓,并在离战场不远的一个坡地上就地安葬建成公墓。限于战争环境,烈士坟墓均以石土堆成,各成一小石土堆,墓与墓之间横成列,竖成行,墓前各立一小砖铭碑。公墓坐北朝南,呈四方形,没有围墙……年,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根据烈士亲属和生前战友的意愿,将乌不浪口抗日烈士公墓重新修缮并扩建为烈士陵园。修缮扩建后的陵园占地面积平方米,由烈士墓地、纪念广场、周边绿化带等组成,供烈士亲属和人民群众凭吊缅怀。

在纪录片《绥西抗战始末》中,据宁夏同心县河西镇朝阳村健在的绥西抗战老兵周进朝老人回忆,乌不浪口之战正值寒冬腊月,当时81军的很多士兵仍然身穿单衣,一些战士在被敌人的炮火炸伤后,流出的肠子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结冰了。而在三天两夜的战斗中,战士们没有饭吃,没有水喝,不少人不是被敌人炸死,就是被活活冻死。乌不浪口村民郭斌志回忆说:“老西军穿得特别可怜,特别烂,穿的棉袄走着走着就掉棉絮了,走着走着就掉了。我们这儿就有句话说:‘二女子,你坐下,三十五师跑步了,妈妈给你捡烂棉花。’这个艰苦啊,跑开步了,操场上就有烂棉花了,老百姓也穷,部队更穷,吃也吃不上。部队虽然装备差,但士气还很高,和当地老百姓的关系处得还很好,所以他们自称‘我们西军枪不硬,人硬’。”

五原

那掉落的棉花啊,带着英雄的体温,让人为之动容。它向人们讲述的是,当时中国“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的英勇抗击,汉、蒙、回官兵的热血洒在河套大地上,共同浇铸了抗敌御寇的钢铁长城。巴彦淖尔这方土地就这样留住了英雄的身影,而中国革命也因为巴彦淖尔而拥有了“绥远模式”。

董其武(年11月27日~年3月3日),解放军高级将领,年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从年起在国民党傅作义部历任参谋、团长、旅长。年,参加了著名的长城抗战抗击日本侵略者,年参与组织指挥绥远抗战获百灵庙大捷,年9月19日率绥远军政人员起义,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司令员,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年1月21日傅作义宣布北平和平解放后,董其武回到绥远暗中为起义做准备工作。2月22日,傅作义到西柏坡同毛主席进行了重要的谈话。当傅作义问毛主席绥远问题如何解决时,毛主席表示:“绥远问题,用‘绥远方式’解决。”傅作义不解地问:“什么叫‘绥远方式’?”毛主席不慌不忙地说:“有了北平的和平解放,绥远就不用兵了先划个停战协定线,让董其武主席慢慢做好他内部的工作,另一方面派个联络组,把铁轨接通了,贸易起来,在他认为适宜的时候举行起义。”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绥远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毛主席年8月在北平召见绥远省委的同志时说:“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损失,还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天下是我们的了,打烂坛坛罐罐都是人民的损失。如果我们不采用和平的方式,全部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也许我军会多付出几十万人的生命、若干城市的毁灭和无数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代价……用绥远方式解决类似绥远地区的问题,能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这是好事情,对起义者、对人民都有好处。”

年10月1日,广大绥远军民隆重举行庆祝开国大典暨绥远和平起义大会,董其武激动地赋诗表达内心的感怀:

为迎春风排万难,义旗终插青山巅。

弃暗投明党指路,起死回生恩胜天。

董其武

《吕氏春秋》里说,“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阳山之糜”,意思就是玄山产的禾、不周山产的粟和巴彦淖尔的糜子是食物中最好吃的。阳山,就是今天的狼山。看来,能产优质小麦的土地同样能产出优质的糜子以及其他的粮食,都在助力着英雄的成长和英雄的故事,而这段简单的文字只让我们看到了一点点。

本文摘自路生《到巴彦淖尔来看中国》(中国文史出版社),原题《冯玉祥粮库,记录英雄与粮食的光影》。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6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