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的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红楼梦》里的贾迎春,十八九岁嫁给孙绍祖,新婚一年便被丈夫虐待致死。她的故事,看着让人着急、好笑、愤慨而又叹息。细究起来,她这样年轻惨死,又岂是孙绍祖独自一人就能够造成的。若要归因问责,可从三个层面来看,每个层面都能够找到她“绝对薄命”的原因。
01针对迎春的命运之网,从四个方向同时夹击,没有什么“网开一面”
迎春出嫁的时机,显然只有选在抄检大观园之后,才是最残酷的。因为她这个时候议亲,并嫁给孙绍祖,才会产生早夭的绝对结局。为什么这么说?且看此时她都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局面。
①迎春彻底失去娘家这条退路
迎春出嫁,正好是才抄检完大观园,她这边就开始议亲。而这时候,因为以往发生的事,以及抄检大观园之事,贾母、贾政、王夫人他们和贾赦、邢夫人一家的矛盾正好达到了最紧张的时候。双方矛盾大有一触即发的势头。
迎春婚事,原本可以家族众长辈都给予建议的,却因要“避免冲突”,贾母、王夫人等人也都不敢轻易过问。而贾赦更加因为贾政的劝阻,赌气式地不听劝,非要把迎春嫁给孙家。
贾家内部四分五裂,导致无人能帮得上迎春。这也是为何,宝玉曾提出把迎春接回贾家,却被王夫人一口否决的原因。而贾赦更加不会因为迎春婚后哭两声,就否定他选的这门亲事。
迎春因为娘家人内部的矛盾,失去了所有的娘家助力,使得她在婚姻上没了退路。
②迎春身边完全没有了可以保护她的人
如果迎春出嫁之后,她身边还有可用得用之人,就不至于被活活虐待,而无任何保护措施。迎春出嫁之前,原本还有一批看她、陪她长大的人,比如奶妈和司棋。然而,就在抄检大观园之后,迎春身边的这些人都凋零殆尽。
第七十三回(迎春乳母被贾母责罚)黛玉、宝钗、探春等见迎春的乳母如此,也是物伤其类的意思,遂都起身笑向贾母讨情……
早在此之前,是迎春的奶妈犯事被罚。奶妈看着其他姑娘小爷都去为她求情,而她奶大的孩子迎春反而不动声色,心里会怎么想。即使后来奶妈的媳妇特意为此事跑一趟,甚至以金凤为要挟,也依然没得到想要的答复。若奶妈再知道此事,又会作何感想?
奶妈虽然平日里总想着沾迎春的光儿,到底迎春也是她从小喂奶喂大的。如果迎春真遇到什么事,例如被打、被虐待,奶妈看着喂奶的情分,也不会坐视不管。可是奶妈如果知道(或者可称之为“奶妈觉得”),迎春这个孩子对自己没情意,她还会管吗?果然,后来迎春在孙家挨打挨骂时,奶妈根本没帮过她。
司棋是个长得粗壮、性格霸道、火辣又有主见的丫环。如果司棋能一直在迎春身边,在迎春危难之时,起码还能替她挡一挡。或者能聚拢一下陪嫁仆人的人心,齐力抱团保全。也不至于最后贾家嫁过去、陪过去的人,都受了欺凌。可惜,她却因为抄检大观园,而被驱逐出去,再也不能在迎春身边伺候。
迎春身边丫环除了司棋,还有一个绣橘。然而绣橘并非一心为迎春,更多是出于担心受罚的缘故,才管迎春的事的。如果连主事之人都不理睬的事情,她也就只能作罢。这样一来,迎春在孙家,即使身边有个绣橘,她也会因为主事之人变成了孙绍祖,而不敢帮迎春。至于其他带去孙家的“陪嫁丫头”,多是和迎春没什么情分的散兵游勇罢了。
迎春身边无贴心之人支持和保护,恐怕就连听她倾诉委屈的人都没有,只能任凭别人践踏。
③贾家败相毕露是迎春薄命的导火索
事情发展到“抄检大观园”的时候,贾府在朝廷上的地位早就已经发生改变。贾府和贾元春之间的联系已经断了,连太监都敢勒索威胁贾家。贾府因为内囊已尽,无力应酬,导致与其他官宦之间的往来也越来越少。正如贾琏所说,贾府往后得罪人的地方会越来越多。再加上皇帝本就有心打压世袭贵族,贾家权势此时已是一落千丈。
贾家面皮儿还未全塌,里面的架子却也倒得差不多了。不知道的人,只当贾家这样的世袭贵族还是权势熏天,只有像孙家这种,与贾家紧密往来的,迟早会看出里面的破败。
孙家是为了攀附贾家,才娶得迎春。若贾家不倒还好。如今贾家已倒了,无论孙家是好是坏,他们对迎春的态度,多少都会因贾家的状况而有变化。
④丈夫的不良直接造成迎春惨死
如果孙绍祖是个比较不错的青年,那么即使迎春没有娘家支持,即使她身边没有心腹可用,她也能够平静度日。但是,奈何这孙绍祖却偏偏是个没良心的人,把他投机不成的闷气,都撒在了迎春身上,对她折磨虐待。
放眼整个局面,迎春之所以会有“新婚一年就被虐待而亡”的命运,乃是以上四个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凡有一个条件松动些,迎春也不至于结局那么惨。这就像是一局棋,每一块棋都被“命运”这个对手下得很厚实。当时机成熟,所有先决条件都一齐从四面八方围过来时,身处局面最中央的迎春便连一口“气”也没有,成了一局“死棋”。
可是,细想想,迎春的死局真的无解吗?或者说,她自身又有什么原因,才导致了最后,全然无力保护自己的局面?
02迎春版“春恨秋悲皆自惹”,不能自强自助者,命运必弃之
若从外因来看,上面说到的四点无疑是造成迎春之死的元凶。然而,一个人身处事情之中,难道就只能任凭他人与事情摆布?迎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
迎春身上有一个重大缺点,这个缺点对她来说是致命的。那就是:不帮人,也不想别人来帮自己。
第七十三回,探春笑道:“姐姐既没有和他(迎春奶妈的儿媳妇)要,必定是我们或者和他们要了不成?你叫他进来,我倒要问问他。”迎春笑道:“这话又可笑,你们又没沾碍,何得带累于他?”
探春就曾经帮过迎春,结果却被迎春弄了一鼻子灰。探春毕竟还是亲姐妹,且还是个大度之人,自然不会和迎春计较,过后儿该帮还是会帮的。可是,若这类帮助人反被呛的事情放在别人身上,还会这样吗?多半情况,那人后来就再也不会帮助迎春了。
一件事情发生了,不仅主子姑娘们心里有杆秤,仆人丫环们心里也有杆秤。孙绍祖虐待迎春,那么多人都看到、听到、知道,却没人为迎春抱不平,更别提替她出头了。就连尤二姐,还有平儿暗地里帮她一两把,迎春却连个背人儿处帮自己的人都没有。可见迎春真真是让所有人都觉得:她不值得帮。
一个人如果连帮自己的人都往外推,她最后就只能什么事情自己默默承受。
不仅如此,迎春也从不去做仆人们的主心骨。如果说她丝毫没主意、没主见,却也是有些主见的人。她的主见就是:对别的人和事,都不要去产生任何影响力。
如果她有探春那样的个性,能够把人力都拢到自己身边,好好管着,起码也能够让自己少受些委屈。她就算不能让自己脱离虎口,能为自己步步设屏障,活得久些,也是能够做到的。可她却一件保护自己的事,都没为自己做过。
如果说那些贾家的长辈们都不能帮到迎春,是他们内部有矛盾的缘故,却也未必全是。打个比方,假如贾政给探春说了一个孙家那样的丈夫,别说赵姨娘不答应,就是王夫人也会尽力为探春辩驳辩驳。只可惜,迎春的人际关系向来是“被动社交”,从来不去主动增进与他人的亲密度,这就是她与探春的又一大不同之处。
如果迎春和贾母走得很近,就像黛玉、宝玉那样得贾母喜欢,难道贾母还会只顾着不和儿子翻脸,就眼看着孙女往火坑里跳?那样的话,她的命运肯定会是另一个走向。
人在做一些可能有风险的事情时,总会权衡。迎春没能把自己这边的砝码加重,就怨不得贾母、王夫人等人选择顾忌贾赦与邢夫人。毕竟,有些局面是自己能够争取的,却反而放弃了,这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后果。殊不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才是“有力量”的正确活法。
迎春之死,她自己也是有原因的。“春恨秋悲皆自惹”这句话,大抵就是说的她这种情况。
03迎春不认命也由不得她,根本逃不出礼教制度的束缚
迎春的困局,若向外归因,那就是贾家人、孙家人等原因共同造成的;若向内归因,则是迎春对自己不负责任造成的。可是,不论内因还是外因,她的悲剧最终却都因为:她逃不脱古代礼教制度对女性的捆绑。
假如,迎春的婚姻不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可以由她自己决定的,她的悲剧或可避免。假如,迎春在受到家暴后,可以通过某些途径寻求保护,比如法律,那么她的困局也有望可解。假如,迎春身为女性,也能够有何男性一样提出离婚的权利,那么她就是有退路的,也能够有拯救自己的机会。
如果以上假如都能在古代实现,那么迎春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迎春曾说,她不信她的命就这么不好。可是,由不得她不信,因为当时的礼教、制度,就是没有这些可以让她缓冲自救的条件。她逃不掉,只能无力地哭诉:“我不信我的命就这么不好。”
04红楼儿女群体的悲剧,内因外因,都比不上这“奈何天”的力量大
红楼中,薄命的女孩儿何止迎春一个,还有无数个。她们都各有各的薄命。
比如黛玉的薄命,外在因素是父母双亡、身患不治之症、婚姻无人做主。而内在因素,却是她总要沉浸在思虑、悲伤和忧郁之中,这才使得病情快速恶化,最终导致病亡。
比如凤姐的薄命,外在因素是贾家衰败,使得她跟着衰败。而内在因素,就是她太过要强,又总吃贾琏的醋,且用心狠毒,才会最后毁掉了自己的退路。
比如尤三姐的薄命。外在因素,是因为贾珍玩弄,宁国府名声带累了她,且还有柳湘莲忽然退婚,才导致她的悲剧。而内在因素则是,尤三姐太过刚烈,因羞耻感而举剑自刎。
不仅她们几人身上有这些内因外因可寻,基本所有的红楼薄命人都有这样的内因外因可寻。
如果说一个人的悲剧,是一种偶然,说明不了什么。那么一群人的悲剧,总能说明一些必然问题了吧。其中的必然,就是古代的礼教制度,即迎春与所有古代儿女都逃不出去的“无可奈何天”。
假如,黛玉可以婚恋自主,她就不会总日思夜想地费神,病也不会恶化的这样快了。假如,凤姐能像男子一样,正大光明地要求爱人专一,她就不会背负妒妇的恶名;如果她能像男子一样独立去外面闯一番事业,她就不会因为贾家的倾颓而倾颓。假如,女性可以独立于男性而生存,那么尤氏姐妹就完全没必要,屈就贾珍来图生存和未来;如果,名声对女性的影响与对男性的一样小,那么尤三姐就不需要被退婚,也完全没必要“耻情自刎”。
对所有红楼女儿来说,命运都是如此。不论她们的言行是否符合礼教约束,是顺从还是反抗;无论她们奉行的是儒、释,还是道;无论她们的出身是高贵还是卑微,她们在封建礼教之下,都没人能够过好这一生。
05总结
《红楼梦》趁着这奈何天,上演的又何止“怀金悼玉”这一出悲剧。千红一窟、万艳同悲。说什么风情月债、因果循环,却都是造物弄人,到头来都成了“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也白搭(为谁妍)”。即使将命运的悲惨归罪于某件事、某个人,也都丝毫改变不了薄命的结局(除非侥幸(娇杏))。这就是为何,曹雪芹说它(红楼)是“幽微灵秀地”,却更是“无可奈何天”。
细数名著,共话人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