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红楼,猛然想起“三春”来,我们都知道,贾府有四春,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春名字合在一起的寓意被后世红学家和红学界普遍解读为“原应叹息”,按照曹公对于人名寓意的讲究,参照脂批相关提示,这个谐音的推断是有道理的。但关于“三春”一说,历来却有争议,众所周知的是对迎春、探春、惜春三人的合称,每每三人一起出现的场合,大多被曹公以迎探惜三春称之,所以,很多人对三春的理解就是指迎探惜三人,这个没什么问题,但如果把“三春”放在诗词之中,似乎就没这么简单了。我们不妨一一来分析。三春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诗词中是在元春判词里,原文说“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我们不禁要问,这里的“三春”是指什么?是指时间还是指人?我们知道,古代人将春天分为三个阶段,孟春、仲春和季春,孟春是一月,仲春是二月,季春是三月,而我们知道,元春出生在正月初一,探春出生在三月初三,按照这个推理,二丫头迎春应该出生在二月,甚至可以大胆猜测是二月初二,而惜春极有可能是四月初四,因为这一天是文殊菩萨圣诞日,而惜春最终也是出了家的,又因为四月份已经不再是春天,故名惜春。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有个大胆的猜测,即元迎探惜四春的生日分别是正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言归正传,如果这么理解,三春如果指人的话,应该是指元春、迎春和探春,但这样的话,套在诗句上就不通了,而如果三春指迎春、探春和惜春的话,初春理解成是元春,这样似乎就解释得通,等等,如果三春不是指人,而是指时间呢?答案是一样说得通,即元春封妃,贾府平安地度过了三个春天,即三年,但一年不如一年,所以说是三春争及初春景,即元春封妃后的那一年是贾府最好的时候,后面的几年一年不如一年,直到最后败落,即虎兕相逢大梦归。这个解释似乎更有说服力。三春第二次出现在诗词中,紧接着是惜春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如果我们按照指代人物来理解,以惜春的视角来看,这里的三春自然是指元春、迎春和探春,这跟元春判词里的三春,如果指代人物即是迎春、探春和惜春明显相矛盾。虽然四春之中,任意三个人组合在一起都可以简称为“三春”,但以曹公思维之缜密,布局之巧妙,应该不会犯这样前后矛盾,三春指代不明的错误,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凡是诗词之中的“三春”并不是指人,而是指时间,即三年的光景。仔细读原著会发现,元春从第十六回封妃,到第七十二回王熙凤所做象征贾府败落的夺锦之梦,这中间的五十余回,恰好是三年的时间,这样来看,惜春判词的前两句也就好理解了,即三年的时间过得很快,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三年后元春死亡,贾府败落,惜春不得已出家。三春出现的第三处是关于惜春的红楼曲子“虚花悟”,开头便是“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按照上面“三春”是指时间的推断,就很好理解了,且桃红柳绿四字可以佐证,“三春”是指时间无疑,意指时间过得快,一年一年桃红柳绿,不知不觉。对惜春来说,三年的时间,早已看透一切,她最终出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三春第四处出现是从秦可卿口中,秦可卿去世前托梦王熙凤,最后说了两句话“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对于这句诗里的“三春”,很多人理解不一,有说是指元春、迎春和探春的,也有说是指迎春、探春和惜春的,莫衷一是,但如果我们把“三春”理解成时间,一切就迎刃而解。这两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三年时间过去后,贾府众女儿亡的亡,散的散,各有各的命运,各有各的造化和归宿。三年后贾府败落,大家也有各奔前程。综上,无论元春判词,还是惜春判词,无论红楼曲子还是秦可卿临别对王熙凤的赠言,其实都是曹公一次又一次通过“三春”这个词告诉我们,离贾府最后的败落,众人最终散亡的结局,只有三年的时间,这与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行文思路吻合。所以,诗词里提及的“三春”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一个时间,具体地说,是贾府败亡的倒计时,它只有三年时间了,时间一到,大梦初醒,一切烟消云散。作者:夕四少,转载请获取授权,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