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迎春 >> 迎春种类 >> 梅开庾岭为香国

梅开庾岭为香国

蓝诗传(韶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始兴诗社社长)

年1月下旬,大女儿全家从佛山回到粤北始兴,在我们家过春节。好不容易回家一趟,总得安排点什么活动吧,可是天不作美,春节期间总是细雨霏霏寒气逼人。大年初四那天,久违的阳光总算露出了笑脸,我们立马决定到南雄梅岭去赏梅花。

上午八点,我们驱车从始兴出发,二十几分钟后到了南雄县城,穿过张灯结彩的街道,沿着国道线北行二十多公里,来到一片狭长地带,只见公路两旁楼房连片错落有致,公路对面群山起伏,山脚下的农舍田园笼罩在晨雾之中,炊烟袅袅袁鸡犬相闻,好一派田园风光!我说:“这就是梅岭镇,梅岭古道和梅花长廊就在对面

的山坡上。”

  我们在山脚下的停车场停好车子,十岁的外孙和四岁的外孙女久居城市,对乡下的一切都感到格外新鲜,刚一下车就吵着要看梅花,于是我们来不及细看周围的景色,就匆匆踏上了上山的道路。

  梅岭,又称大庾岭,位于南雄县北26公里处,是粤赣两省的天然屏障,海拔多米,逶迤数百里。自古代越人开发以后,梅岭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遥。关于梅岭得名的来由,说法有二:其一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袁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安营扎寨,艰苦创业袁使这一带迅速兴盛起来遥。梅绢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被封为十万户侯,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为梅岭。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此地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暗香浮动,成了梅花的世界。因此梅岭自古便以“梅开庾岭为香国”闻名于世,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

  其实,梅岭的出名并不仅仅因为这里盛产梅花,而且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梅关古道”。梅岭自越人开发后,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遥。古道开通以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以及客家人南迁的主要通道,直接推动了岭南经济化的发展;其次,这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就曾经率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今天的梅岭已经成了享誉南粤的旅游胜地,它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漫山遍野的梅

树梅花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

  我们一家人沿着一条不很大的水泥路徒步上山遥。这时,山路上已经是游人如织,大家指指点点边走边看遥。路旁有一个小村庄依山而建,这就是梅岭村,它的建筑风格仍然保持着客家村落那种原始

古朴的风貌。

  穿过村庄往上不远袁见一小亭,名“来雁亭”。传说古时候,此亭常有南飞的大雁在此歇息,后人便将此亭改名为来雁亭。别看亭子很小,却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相传清朝雍正年间,凌桂兴为了夺取表弟梁天来的一块王佩,竟放火烧死了梁家九条人命,那天梁天来正好不在家,为了斩草除根,凌桂兴勾结官府通缉梁天来。梁天来上京告状又被官兵封路,他在来雁亭痛哭,后被一村人用棺木偷送出关,终于报了大仇遥。后人将此事写成剧本《梁天来告御状》广为流传。现亭柱上仍有长联记述此事,联曰:

  “关锁千崖,风吹失路人。火烧石屋,冤沉海底,孤身卧雁亭,梁天来泣官贪吏暗。幸仗农夫铁肩,状呈京都,铜铡涤宦场,至今日,老翁犹讲九命案。”

  “梅香百里,花迎左迁客。表拒佛骨,屈降天庭,驿马驻蓝关,韩退之赋云横雪拥。喜得湘子仙韵,帆抵潮汕,椽笔挽文风,逾千载,稚童尚读驱鳄文。”

  亭旁有梅花诗碑林。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独特的梅文化遥。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梅花诗作,请名家

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我们在此处驻足良久,细细品味,似乎有一股高洁清新的芬芳扑鼻而来遥。我最感兴趣的是陈毅写的“梅岭三章”,全诗如下: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读罢此诗,一种舍生取义的凛然正气油然而生,梅岭也似乎变得更加神圣高洁!

  忽然,外孙在前方大喊:“外公,快来看梅花哟,好多的梅花!”

我们顺着声音朝前走去,拐过山角,果然见到前面的山坡上长满了梅树,梅树上不见叶子只见梅花,大红的、粉红的、黄的、白的、应有尽有。一朵朵在枝头凌风绽放,娇艳欲滴,还有许多含苞待放的花蕾。整座山坡少有杂树,漫山遍野尽是梅花,有的单独开放,有的两三朵簇拥在一起,还有的是数十朵开在一处,成团成束,竞相怒放。

  阵阵寒风吹来,满山梅花随风摇曳,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可惜对于它们的品种名称,我是一个也说不上来,只记得毛主席有一首《卜算子·咏梅》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还有刚才在碑林看到的何香凝咏梅诗:“南国有高枝,先开岭上梅。临风高挺立,不畏雪霜吹。”这两首诗词贴切地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品质,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难怪有人主张把梅花定为“国花”。

  以前听别人说过,南雄梅岭有梅花多亩,好几万株,每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寒冬腊月,梅花便相继开放。点点飞红,妍态迷人,朵朵银装,与雪争白。今天算是亲临其境开了眼界。

  我们沿着梅林丛中有一条用卵石铺成的道路弯弯曲曲蜿蜒而上,我说:“这就是著名的‘梅关古道’。你们看,路上那些光溜溜的鹅卵石是古人用脚底磨出来的,道旁草丛中那一个个长方形的石槽,是古人饮马用的水槽。走在这条古道上面,你们是否觉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呢?”女婿说:“那您就给我们讲讲古道的历史吧。”于是我信口开河,讲起了古道的点点滴滴。

我问:“你们知道张九龄吗?”外孙说:“是不是写‘海上生明月,天漄共此时’的那个张九龄?”我说:“正是。梅关古道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岭东段,大庾岭横亘广东、江西两省之间,全长多公里。梅岭处于大庾岭的咽喉要地。秦朝以前,五岭之南属南蛮之地,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古道最初设关始于秦朝,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唐朝时候,在京城做官的始兴(一说曲江)人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诏由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因工程浩大,张九龄足足用了两年时间才完工。古道宽约6尺,长8公里,南连广东南雄,北接江西大余。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当时的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开凿梅岭古道的功绩,在道旁建有‘二张祠和‘夫人庙爷’,等一会你们可以认真看看。”

  正说话间,忽见右前方显现一座殿宇,外孙眼尖,喊道:“那就是夫人庙。”我们走近庙前细看,庙宇不大,占地大约一百多平方米,但是庄严肃穆,古色古香遥。庙中有一副对联:“夫布慈云天上佛

人施法雨海中仙”。庙内供奉三尊神像:一位夫人,两个丫环。这位夫人就是张九龄的侍妾戚宜芬。传说唐开元四年(公元年),张九龄主持开凿扩展梅关古道,连开七七四十九天,工程毫无进展,

白天凿开的石头,晚上又自然合拢遥。第四十九天夜晚,张九龄登上梅岭峰巅,昂头长叹。突然间,一位童颜白发老翁走近前来,问道:“相公,这里是山神所管辖的地方,要用孕妇之血祭祀才能破开,否

则,任您再干十年,也是白费力气。”张九龄回来后,整日愁眉双锁尧郁郁不乐。戚宜芬见状问张九龄有何事,于是,张九龄把遇老翁的事说了一遍……

  当日深夜,戚宜芬披衣起床,冒着凛冽寒风,走到梅岭山巅的巨石旁,手提长剑,撩衣袒胸,口中叨念着:“皇天在上,我乃张九龄侍妾戚氏,身怀六甲,因梅岭道开凿月余毫无进展,若皇天布灾,愿将妾命献祭皇天。”遂举剑剖腹而死。

  第二天早晨,张九龄听报后痛哭流涕,几乎昏厥倒地。他忍住悲痛,草草收拾夫人的尸首安葬后便继续带领民工上山凿石。说也奇怪,从那天起袁凿开的石头再也不会合拢了。经过两年的努力,梅关古道终于开通了。

  后来袁为纪念戚宜芬的献身精神袁人们在南山脚下建起了夫人庙。南来北往的官员百姓皆往庙中烧香膜拜,感戴戚夫人的功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夫人庙被认为是“四旧”而遭毁坏,年蒙港澳同胞捐资,夫人庙重建在梅岭半山的古道旁边过夫人庙沿驿道而上,我们先后观赏了玉皇殿、六祖庙、衣钵亭、状元树、东坡树等景点,但是见得最多的还是梅花,尤其是腊梅。腊梅个小,呈黄色,花朵多朝下,欲放舍羞,花香袭人。走在梅树丛中,真是心旷神怡。

  离山顶不远,有一株青枫树,树下立一石碑,上书“东坡树”三字遥。这里记载着北宋大文豪苏轼与梅岭偶遇的一位老人之间的一段真情佳话。

  传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惠州,途经梅岭,回首北望,不觉悲从中来,便在关楼下方大树下的茶亭歇息。卖茶老翁见苏轼愁眉不展,便询问原委。苏轼见老翁热心询问,便据实相告。老人指着茶亭前的一棵大松树说:“苏大人不必忧伤。您看,这棵松树是我20岁时种的,被雷劈过几次,它还是那么粗壮浴。”又说:“苏大人光临岭南,是岭南的福气啊,以大人高才,在岭南云游些日子,再回江南,

一定鹏程万里。”苏轼听罢摇手,并给老人写诗一首:

         鹤骨霜髯心己灰,青松合抱亲手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赠岭上老人)

  谁知老翁亦通文墨,立即和诗一首:

         岭头卢老一炉灰,长短根茎各自裁。

         轻贱已消先世业,知君海上去仍回。

  苏轼辑别老人以后,宿于山下龙泉寺,心中怏怏,复又作诗一

首:

            一念失污垢,身心洞清净。

            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

            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

            仙人拊我顶,结发受长生。

                 (过大庾岭)

  离开梅岭七年后的元符三年(年),苏轼获赦北归,遥见七年前题于龙泉钟上的诗《过大庾岭》仍清晰如昨,不胜唏嘘,便题续诗一首:

            秋风卷黄落,朝雨洗绿净。

            人贪归路好,节近中原正。

            下岭独徐行,艰险未敢忘。

            遥知淑孙子,已致鲁诸生。

  苏轼二上梅岭,来到青枫树前,只见茶亭仍在,人去亭空,不禁老泪纵横,吩咐随从拿出笔墨,将(赠岭上老人)写在一亭柱上,然后在另一亭柱题上《赠岭上梅》:

         梅花开尽百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题罢,神情庄重地向青枫树长鞠一躬,喊了一声:“归去来兮”,便举步北上。后人便把这棵松树称为“东坡树”。

  过东坡树不远,只见两峰夹峙,中有一关,古朴雄伟,门洞上方书“岭南第一关”五字,这就是梅关关楼。近前细看,关楼为砖石结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梅止行人渴”下联为“关防暴客来”,这副藏头联恰当地描写了梅关的特色及其作用。再看关楼北侧,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关前立一巨大石碑,上面刻着“梅岭”两个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据说是清朝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所立。

  我们来到梅岭北侧一座新建的观景台上,遥望山下的江西省大余县,但见阡陌田筹碧波万顷,青山绿水重峦叠障,县城内高楼林立,沐浴在初春的阳光之下……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宁静和自然,

那么生机勃勃。

  回首梅岭,恰似一道天然的屏障,把粤赣两省分隔开来。遥想当年梅岭古道人声鼎沸,肩挑马驮,是何等的艰辛!如今,高速公路穿过梅岭,从广东南雄到江西大余,不需半个小时即可到达,真是

“天堑变通途”!而且,韶赣铁路也即将竣工,一年以后,从岭南到内地,交通将更加四通八达,方便快捷。

  想到此,禁不住心血来潮,东施效颦赋诗一首:

         远上庾岭山径坷,雪后寒梅花更多。

         脚行古道怀贤相,眼观蒼松叹东坡。

         遥想往昔人似蚁,喜看今日车如梭。

         古今多少兴衰事,化作一曲大风歌。

                             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