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现代眼光,重新注意到中国建筑的一般人,虽尊崇中国建筑特殊外形的美丽,却常忽视其结构上之价值。这忽视的原因,常常由于笼统地对中国建筑存一种不满的成见。这不满的成见中最重要的成份,是觉到中国木造建筑之不能永久。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却未尝深加探讨。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一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但是若以今日西洋建筑学和美学的眼光来观察中国建筑本身之所以如是和其结构历来所本的原则及其所取的途径,则这系统建筑的内容,的确是最经得起严酷的分析而无所惭愧的。

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皆不能脱离产生它的时代和环境来讲的;其实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反映着各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和各地方的地理气候。所以所谓适用者,只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而讲。

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苛的物理限制之下的,所谓建筑的坚固,只是不违背其所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运用通常智识技巧,使其在普通环境之下——兵火例外——能有相当永久的寿命的。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至于论建筑上的美,当然是其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所在,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但建筑既是主要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用材料所结构出来的物体,那么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难以捉摸,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等而独立的。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能诚实地袒露内部有机的结构、各部的功用及全部的组织……这些便是“建筑美”所包含的各条件。

因为中国现代生活种种与旧日积渐不同,所以旧制建筑的各种分配,随着便渐不适用。尤其是因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忽然改革,迥然与先前不同,一方面许多建筑物完全失掉原来功用,——如宫殿、庙宇、官衙、城楼等等;——另一方面又需要因新组织而产生许多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工厂、图书馆、商场等等;——在适用一条下,现在既完全地换了新问题,旧的答案之不能适应,自是理之当然。

中国建筑坚固问题,在木料本质的限制之下,实是成功的。其在技艺上,有过极艰巨的努力,而得到许多圆满且可骄傲的成绩。如“梁架”“斗拱”“翼角翘起”等种种结构做法及用材。直至最近代科学猛进,坚固标准骤然提高之后,木造建筑之不永久性,才令人感到不满意。但是近代新发明的科学材料,如钢架及钢骨水泥,作木石的更经济更永久的替代;其所应用的结构原则,却正与我们历来木造结构所本的原则符合。所以即使木料本身有遗憾,因木料所产生的中国结构制度的价值则仍然存在,且这制度的设施,将继续应用在新材料上,效劳于我国将来的新建筑。

古埃及的陵殿、希腊的神庙、文艺复兴中的宫苑皆是建筑中的至宝,虽然其原始作用已全失去。虽然建筑的美术价值不会因原始作用失去而低减,但是这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适当的、有机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中国建筑的美就是合于这原则,其轮廓的和谐、权衡的俊秀伟丽,大部分是有机、有用的结构所直接产生的结果。

并非因其有色彩或因其形式特殊,我们推崇中国建筑;而是因产生这特殊式样的内部是智慧的组织、诚实的努力。

(摘编自林徽因《清式营造则例绪论》)

材料二:

我国建筑中之斗拱系统,本身是一种装饰,是一种宫廷建筑所特有的东西。从结构的本原看,它本不真正是建筑结构中有机的一部分。换言之,即使没有斗拱,我国木系统仍可以存在,出檐的深度亦可存在。唐宋以来,斗拱在中国架构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种有机的装饰。独乐寺观音阁的上层结构是最“有机”的,我们仍然看不出“重昂”所代表的意义,及若干水平走向的斗拱的价值。至于广济寺的三大士殿,虽然部材仍然很大,但其斗拱在结构上的作用以其梁材的高度来比较,仍然是有限的。

故从某种观念看,斗拱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演变,从未到达真正“成熟”的时期。系统化发生在唐代,格式化发生在宋代,结构与造型均恰到好处的时代从不曾有过。若我们从形式上看,则可看出一个演变的方向,可能是尚算合理的。因为它始于装饰,终于装饰,明清只是发挥它装饰的作用而已。

(摘编自汉宝德《明清建筑二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人们对它不满的主要原因。

B.建筑是反映时代的,我们探究建筑的适用性,不能脱离建筑建造时的时代与环境。

C.只有运用智慧,遵循材料结构原则去建造,才可能让建筑坚固而长久地留存下去。

D.汉宝德指出斗拱的结构与造型不曾同时得到很好地发展,认为它并未真正成熟过。

1.答案:A(A选项的错因有:①原文是说“其所以不能永久的主因,究为材料本身或是其构造法的简陋”,“究”字,可以看出认为中国木结构建筑不永久的主因是木质材料或简陋构造法,这是不满的人们的观点,而非作者观点;②原文后面有句“却未尝深加探讨”,可看出作者对前文人们的观点并不认同,而选项直接表述为“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主要原因”,而未说“人们认为中国木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及简陋的构造法致其不永久是……主要原因”,就是把两个原因直接陈述为客观现实或者说作者的观点;③简陋的构造法,联系文末的“智慧的组织”可以看出并非作者观点。)

2.下列对材料中论据与论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通过建筑的石料与木料对比,来强调石料不如木料耐用,它比木料更容易损毁。

B.材料一列述多种权衡关系,意在更好地突出美的精神主要蕴于权衡之中这一段落主旨。

C.材料一以古埃及的陵殿等为例,是为了佐证建筑美不会因建筑实用价值的失去而消减。

D.材料二主要以唐宋建筑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但最终是为了阐述明清建筑有关话题。

2.答案:D(A项,从“例如”可看出,用石料和木料对比是为了佐证只要不违背用材料之合理的结构原则就有可能让建筑有相当永久的寿命。B项,从第四段第三句的“但”可看出本段主旨是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结构等而独立的。C项,关联全段可以看出,举古埃及的阶陵殿为例主要是为了引出和强调后文所述建筑的“美”却不能脱离结构而独立的。D项,“最终是为了阐述明清建筑有关话题”,可结合材料二末句“明清只是发挥它装饰的作用而已”及全文标题“明清建筑二论”,可以推断出。)

3.下列四个句子是对材料一第四段省略号所省略内容的补充,其中补充错误的一句是()(3分)

A.“能自然地发挥建筑所使用材料的本质特性”

B.“只雕饰于必需的结构部分,以求更美的轮廓与色彩”

C.“努力结构出更多的装饰物来增加建筑的华丽”

D.“不滥用曲线或色彩等来寻求建筑之美的提升”

3.答案:C(根据原文语句间关系可看出省略号所在句是对前文“建筑上的美是不能……结构等而独立的”的解读,而C项所述“结构出更多的装饰物……”与此相矛盾。另,C项所述也与前文所列条件“能呈现平稳、舒适、自然的外象”相违。)

4.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建筑中“斗拱”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4分)

4.参考答案:态度是相反的(1分,答“不一致”,也计1分)。汉宝德认为斗拱只是在木造建筑中起装饰作用;(1分)而林徽因认为斗拱是建筑结构的有机组成,对建筑的坚固起到了重要作用。(1分)。答对三点,计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除开篇与结尾外主体部分的行文脉络,并分析文章在行文应紧扣全文中心这一方面有无问题。(6分)

5.参考答案:

第一问:

文章主体部分先从适用、坚固、美三个角度较深入地阐述了建筑的特点(1分)。接着据此从这三个角度对中国建筑作了较深入的阐述(1分)。(2分)

第二问:

文章以“结构(价值)”为阐述的中心(1分),但在阐述建筑的适用性(1分)时,未扣“结构”,论证略显旁逸(1分)。(4分。每点1分,答到三点计4分)

1.突显传统文化:挑选了阐述中国传统建筑的文章。

2.培养文化自信:所选主体材料,作者以批评对中国木造建筑不满的行为从而高度肯定其结构价值为立论前提与中心。让学生研读此类作品对培养其文化自信大有禆益。

3.紧扣中学教材。所选主体材料选自林徽因为梁思成的著作《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绪论,与高中教材课文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4.培养批判思维。所选辅材料汉宝德的《明清建筑二论》节选,其对“斗拱”的观点与林徽因是相反的。另第5题的第二问“分析文章在行文应紧扣文章中心这一方面有无问题”,是在大胆尝试新课标的“培养批判思维”在考题中的实践。而批判思维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创新思维等意义重大。

5.力创新颖题型。整体结构模仿的是高考全国新高考卷。第3题的“下列四个句子是对材料一第四段省略号所省略内容的补充,其中补充错误的一句是”、第4题“汉宝德与林徽因对于中国木造建筑中‘斗拱’的态度是否一致?请结合原文具体说明”以及第5题第二问都是基于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解决新的语言环境中的新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新题型。

以上五点是紧扣新课标新髙考精神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高速公路上的森林

[意大利]卡尔维诺

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

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

“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杉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

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

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

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

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

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一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

“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

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廊中露头的月亮:“真美……”

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

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

“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

“森林里!”小孩说。

“什么森林?”

“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

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

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

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

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

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

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

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

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也使情节展开合理化。

B.小孩们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并看到树枝的形状像牙膏、脸、乳酪等,遍布的树叶是字母,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

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

D.“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这两处描写,表现了马可瓦多躲过警察巡查后侥幸但依旧沉重的心情。

6.答案:B(“表明孩子们极富想象力和他们的天真可爱”不当,这样写是为了照应上文“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作者通过排比和一系列比喻,生动地表现了寒冷来势汹汹、无孔不入,给人以强大的压迫感。

B.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

C.卡尔维诺十分注重小说细节的前后呼应,比如警察阿斯托弗是近视眼却不敢戴眼镜这一细节,对于后文情节的展开就是至关重要的。

D.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

7.答案:D(“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错误,本文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先后从马可瓦多、小米开尔和阿斯托弗等人的视角展开。)

8.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8.参考答案:①“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1分)

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1分)

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1分)

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1分)

9.卡尔维诺的作品在荒诞中蕴藏着真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参考答案:荒诞的主要体现:

①情节荒诞。如小米开尔误把广告招牌当做森林(马可瓦多知道了小米开尔拆的是广告牌还要学习小米开尔的做法),警察阿斯托弗把广告牌上的假人当成真人、把锯广告牌的马可瓦多当成假人等情节,都是违背现实的,带有明显的荒诞性;

②笔法(设定)荒诞。小说情节是对现实生活的夸张变形。如现实生活中,城市里不可能没有树木,上学的小孩也不可能没有见过树木,而作品却把小米开尔写成连树和广告牌都分不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夸张变形的荒诞笔法;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真实的主要体现:

①塑造的人物真实。马可瓦多和家人的处境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底层人物的真实处境;

②情节发展符合逻辑。如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出门找木柴、马可瓦多为什么会同意拆广告牌、正在拆广告牌的马可瓦多为什么没被发现等情节,都有前文的呼应与合理的解释;

③用荒诞的手法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底层百姓在极度严寒和窘迫中,往衣服里塞报纸御寒、砍柴取暖;马可瓦多和家人走投出路以至于要拆广告牌虽然荒诞,但也反映了穷苦百姓为了生计不顾一切寻找出路的悲惨真相,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

(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任意两点得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少善属文,有时名。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致。显祖谢弗往,懋学遂与居正子嗣修偕及第。显祖至万历十一年始成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迁礼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变严责言官欺蔽,并停俸一年。显祖上言曰:“言官岂尽不肖,盖陛下威福之柄潜为辅臣所窃,故言官向背之情,亦为默移。御史丁此吕首发科场欺蔽,申时行属杨巍劾去之。御史万国钦极论封疆欺蔽,时行讽同官许国远谪之。一言相侵,无不出之于外。于是无耻之徒,但知自结于执政。所得爵禄,直以为执政与之。纵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贵矣。给事中杨文举奉诏理荒政,征贿巨万。抵杭,日宴西湖,鬻狱市荐以渔厚利。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夫陛下方责言官欺蔽,而辅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谓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禄植善类,今直为私门蔓桃李,是爵禄可惜也。群臣风靡,罔识廉耻,是人才可惜也。辅臣不越例予人富贵,不见为恩,是成宪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张居正刚而多欲,以群私人,嚣然坏之;后十年之政,时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坏之。此圣政可惜也。乞立斥文举、汝宁,诫谕辅臣,省愆悔过。”帝怒,谪徐闻典史。稍迁遂昌知县。ニ十六年,上计京师,投劾归。又明年大计,主者议黜之。李维祯为监司,力争不得,竟夺官。家居二十年卒。

显祖意气慷慨,善李化龙、李三オ、梅国桢。后皆通显有建竖,而显祖蹭蹬穷老。三オ督漕淮上,遣书迎之,谢不往。

显祖建言之明年,福建佥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时行十罪,语侵王锡爵。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节选自《明史·汤显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B.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C.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D.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10.答案:C(言惟锡爵敢恣睢,故时行益贪戾,请并斥以谢天下。帝怒,削其籍。甫两月,时行亦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继之,稍有不同。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等。

D.出,被调出京城任官职。古代任免或调任官职的词语有很多,本文的黜、夺、罢与致仕、致事、致政等表示免官。乞骸骨、乞归等表示辞官退休。

11.答案:D(致仕、致事、致政是表示辞官退休。乞骸骨,见《张衡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显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张居正非常想招致当时有名气的汤显祖陪其子读书。

B.汤显祖认为是皇帝赐予大臣们的权力为辅臣所窃,致使言官无所适从。

C.汤显祖认为不论是张居正还是申时行任宰相,都没有尽职,致使圣政可惜。

D.听了汤显祖的上言后,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后又调任遂昌任知县。

12.答案:D(“皇帝把申时行发配到徐闻任典史”错。应是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不过权门鹰犬,以其私人,猥见任用。

(2)乞立斥文举、汝宁,诚谕辅臣,省愆悔过。

13.(1)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也不过是权贵人家的爪牙,因为是他们的家臣,オ得以随意被任用。(鹰犬:爪牙;私人:公卿、大夫或王室的家臣;猥:随便,苟且。三个要点各1分,大意1分。)

(2)请求圣上立刻驱逐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斥:驱逐;谕:告晓,告示,特指皇帝的诏令。愆:罪过,过失。三个要点各1分,大意1分。)

14.史家之所以在《明史》中为汤显祖立传,这主要归功于他有“立言”的不朽之举。本文中汤显祖列举了申时行的哪些罪状?他是如何评价申时行的?(3分)

14.参考答案:①申时行嘱托杨巍弹劾揭发考场舞弊的御史丁此吕;②申时行暗示同官许国把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的御史万国钦贬谪到很远的地方;③申时行软弱而私欲多,与有权势的亲朋私交聚结在一起,使大臣倒向他们跟从他们,败坏了朝政。(每个要点记1分)

汤显祖,字若士,临川人。年轻的时候擅长写(属:缀緝,撰著)文章,在当时很有名气。张居正想让自己的孩子科举中选,于是搜寻(罗:搜寻)天下有名气的学士和他的儿子一同学习准备科考(张:设置,部署;用网捕捉)。听说汤显祖和沈懋学的名气很大,于是让他的孩子去邀请来。汤显祖谢绝不去,懋学于是和张居正的儿子一起读书治学,一同科考中选。汤显祖到万历十一年オ考取了进士。被授予南京太常博士的官职,升任礼部主事。万历十八年,皇帝因为(谏官没有从接连发生的)日蚀星变上预测出灾祸,严责谏官欺骗蒙蔽圣上,并罚停止俸禄一年。汤显祖上言说:“谏官难道都是没有才德吗?是皇帝威福权力暗中被辅臣窃取,所以谏官拥护和反对的态度也暗中动摇(无所适从)。

御史丁此吕首先揭发考场舞弊,申时行嘱托(属:委托;嘱咐)杨巍弹劾罢免了他。御史万国钦极力表奏边疆欺蒙之事,申时行又暗示同官许国把他贬谪到很远的地方。一旦言论冒犯(侵:冒犯),(京官)没有不被外放出任地方官的。于是那些无耻之人,只知道自己与那些主持政事的人勾结。所得到的爵位俸禄,也只认为是主持政事的人给的(直:只,只是)。就算以后家身名气不在,但是如今也一定已经大富大贵了(固:一定)。給事中杨文举奉皇上旨意治理荒废的政事,却沿途征收贿赂巨万。到达杭州,每天在西湖设宴,在诉讼案件、荐举人才方面进行买卖交易来掠取优厚的利益(鬻:卖;狱:诉讼案件)。给事中胡汝宁攻击饶伸,也不过是权贵人家的爪牙,因为是他们的家臣,オ得以随意被任用(猥:随便,苟且。《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谦词,鄙贱的意思。)。

陛下方才责备谏官欺骗蒙蔽,然而辅臣们更是放任欺骗蒙蔽。如果现在不治理的话,我认为陛下会有四点可惜之处:朝廷用官爵厚禄培养有用的人,如今却只是为那些权贵培养门生(蔓:繁衍,滋生),这是官爵厚禄的可惜之处;大臣们随风一边倒向他们,不识廉耻,这是人オ的可惜之处;辅政大臣不违背先例给予人富贵,人不被施以恩惠,这是既定的法令的可惜之处。陛下治理天下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张居正强硬并且私欲多,与有权势的亲朋私交聚结在一起(私人:有权势人的亲朋、私交),喧扰不宁,败坏朝政;后十年的政事,申时行软弱而私欲多,也是与有权势的亲朋私交聚结在一起,使大臣倒向他们跟从他们,败坏了朝政。

这些是圣上政事的可惜之处。请求圣上立刻斥责杨文举、胡汝宁,特此诏告其他辅政大臣,反省、悔改过失。”(愆:罪过,过失。同《窦娥冤》: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延误,失误。)皇上大怒,把汤显祖谪贬为徐闻典史。后来又逐渐升为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趁任满赴京考核的机会,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回去了。第二年又考核政绩,主事者讨论罢免他。李维祯担任监司,极力争取没能保住,最终削夺了他的官籍。汤显祖返家居住了二十年后去世。

汤显祖志气刚正不阿,与李化龙、李三オ、梅国祯交好。他们三人后来都通达显赫而且建立了功绩,但是显祖却失意潦倒直到终老。三オ在淮水之上督管漕运,派人送信接他来,汤显祖谢绝不去。

汤显祖献上谏言的第二年,福建佥事李琯送表入京,列举申时行的十条罪行,言语冒犯了王锡爵。说只因王锡爵敢暴戾狂妄任意胡为,所以申时行就更加贪婪跋扈。请一并斥责以谢罪天下。皇帝大怒,削去他的官籍。刚两个月,申时行也被罢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扣题,写出作者滞留小城,见到小市人家避雨在家以淡饭素菜充饥度日的情境。

B.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此番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功名的追求却不能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纵观全诗可推知诗人善于从平常景观、生活琐事中展开联想,以典故来传出内心情意。

15.答案:C(作者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汉书·董仲舒传》),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16.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来表情达意,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比较分析。(6分)

16.参考答案: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2分)

黄诗尾联以“俯仰之间已陈迹”则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世事瞬息万变,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2分)

颔联中白鹭的“苦”实际是诗人触景生情,以它的“身闲心苦”表达自己志大才高,却位卑职微的痛苦。颈联则是反用“临渊羡鱼”典故,表现了诗人自我开解,暗示自己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将此情推至顶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锦瑟》中表现诗人从梦中醒来,知道梦已经远去,当日情怀令人惆怅,却无可奈何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迟疑后才娇羞出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答案: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⑵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⑶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和源头。对于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在桐庐的几天,与富春江时即时离,每次相逢也都是不同的河段,但不论是在哪里,只要看到一泓碧绿的江水,这些几十年前已背诵如流的句子,就会又一次鲜明活泼地跳进脑海。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它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江流气度不凡,美不胜收”,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之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8.下列句子中的冒号与文中冒号作用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B.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

C.庄周梦蝶,醒来自问:“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D.我是喜欢独处的,不觉得寂寞。我有许多事可做:读书,写作,回忆,遐想,沉思,等等。

18.答案:A(表总结上文,其余都是提示下文。)

19.试分析划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19.答案:比喻或暗喻。(1分)“涛声”化成“韵脚”,“浪花”晕染成“画”,(1分)生动形象,表现富春江富于诗情画意的江山景色,能激发人的艺术激情,是诗画之源。(2分,大意对即可)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0.参考答案:

①句式上:原文使用了短句形式,节奏明快,和前文和谐一致。改成长句显得突兀;(2分)

②内容上:原文使用了“参差隐现”,能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身影的若隐若现和景色的朦胧之感,从而与“萧散淡泊的诗意”紧密相连。改写后的句子删掉了“参差隐现”,无此表达效果。(2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在中国民间,流行一句话:中国人吃饭靠两个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①邓小平任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从制度上解决了粮食产量不高的问题;②而通过袁隆平人工水稻杂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了粮食的增产。

③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④日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⑤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⑥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多亿公斤,⑦相当于一个中等省。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⑨袁隆平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⑩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一处序号,修改:

第二处序号,修改:

第三处序号,修改:

第四处序号,修改:

21.答案:

第一处:语句②;修改为:“袁隆平通过”;(主语残缺)

第二处:语句④;修改为:“目前”;(用词错误。“日前”:几天前。“目前”:指说话的时候。)

第三处:语句⑥;修改为:“超过亿公斤”(“超过”后面的数字必须是确数)

第四处:语句⑦;修改为:“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残缺,或省略导致语义不明)(每处1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新华社酒泉9月6日电(李国利、赵金龙)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于9月6日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后续可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

22.参考答案:9月6日,(1分)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成功着陆,(2分)标志着中国可重复使用航天器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已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

年7月,官方发布了包括“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在内的9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的“直播销售员”,就是人们熟知的“电商主播”“带货网红”。有官员表示,当社会层面对特定类型的工作需求增长到一定的程度,新兴职业就产生了。此次发布的新职业社会认可度高,将有更迅速更全面的良性发展。

材料三:

钉钉在线学习中“电子竞技运营师教程”有40节课,如“电子竞技直转播包装方案识读及设计流程”、“调音台操作及传声器基本设置”等。调查显示,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新职业的用户大增。

材料四:

年6月23日,“带货网红”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根据现行的上海人才落户办理条件,不管是“在沪投资于本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还是“其他紧缺急需、确有特殊才能的人才”,李佳奇都符合人才引进条件。

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催生了新职业。高三的同学应该早已有了专业和职业选择的思考和讨论,“新职业”在你们的备选项中吗?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投稿到《雅风》。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3.材料本身较长的作文,切忌大段抄写材料。应对材料条分缕析、整理归纳、合理运用。

材料一:从宏观角度分析选择职业是个人与社会、人类的关系。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已也过得完美

材料二:从政府层面上为新兴的职业“正名”,“正名”背后的原因:新兴职业应运而生,服务社会,造福百姓,大有可为。

材料三:新兴职业的专业性与壁垒性,新兴职业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新时代、新职业呼唤从业者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升自我。

材料四:新兴职业与人才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家跟随时代发展思考新时代下“人才”的时代定义。新兴职业,新型人才,得到社会的高度理解和认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