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夸宝钗我们家四个女孩儿都不如宝丫头

大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2767.html

贾母说的“我们家四个女孩儿”是迎春、探春、惜春和黛玉。肯定是不能包括元春的,因为元春是贵妃,代表的是君王。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君臣上下尊卑,君为至尊,臣民误说了君主的名字都是大不敬的死罪。贾母虽然是一品诰命、元春的祖母,但是元春既然为贵妃,那就是皇帝的女人,代表是皇家尊严,贾母见了她要跪拜,尊称“娘娘”。

所以,贾母根本不可能说元春不如宝钗,薛宝钗就算再好,也没资格和元春相提并论,贾母甚至连元春的闺名也不能提,否则也是大不敬的僭越之罪。

宝钗和薛姨妈也是大户人家的女眷,自然也知道君臣尊卑如果贾母说的这个“是个女孩儿”里面不可能包含元春,所以薛姨妈听了还能陪笑的出来。

很多人认为贾母是故意没有明说“是个女孩”是谁,以此来故意打薛宝钗的脸,其实这根本不可能。贾母就算再厌恶薛宝钗,她也不敢有这个意思,因为这不仅是坑元春,还是坑自己,坑贾府,而薛姨妈万万也不敢这么想。

其实,以宝钗的出身来讲,和贾府的迎、探、惜三位闺秀也差得很远了,更比不上林黛玉。

薛宝钗踩王熙凤奉承贾母,贾母明褒暗贬薛宝钗,还捎带了王夫人

话说宝玉挨了贾政一顿狠揍,幸亏王夫人和贾母救了他。棍下脱险的贾宝玉趴在自己床上养伤,大家伙一拨一拨的都来看他。

按照黛玉的说法,这属于“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薛姨妈和宝钗就正巧和贾母、王熙凤、王夫人碰到了一起。

宝玉挨了顿打,心里委屈,嘴巴有点刁,就想吃“小荷叶儿小莲蓬儿的汤”,其实大概就是一碗精致的疙瘩汤。凤姐这里想在贾母面前献好,当然一力承办,但是因为这个汤平时不做,所以“四副汤模子”找了好几个部门才找到。

薛姨妈虽然出身伯府,又是大富之家的主母,但是没见过这个,她表示你们贾府果然是讲究,吃个汤还有这么多花样:

薛姨妈先接过来瞧时,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有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也有莲蓬的,也有菱角的,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

凤姐忙解释说,这是贾府想的巧宗,因为做起来麻烦所以也不怎做。既然宝玉想吃,她就让人去吩咐,让厨房立刻拿几只鸡,另外添了东西,做出十来碗来,请老太太、王夫人、薛姨妈、宝钗等姐妹一起吃。

贾母笑着说凤姐会卖乖,拿着官中的钱自己做人情,凤姐忙解释道她自己出这个钱,其实鬼才信呢!

这时候薛宝钗就想趁大家高兴,也卖个乖,说一句巧话来讨贾母高兴,奉承贾母: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薛宝钗和王熙凤一直不怎么对付,所以她虽然表面公开的年龄说比王熙凤小,但是老是人前人后的叫王熙凤为“凤丫头”,这次更是拉踩王熙凤来奉承贾母。

王熙凤当然不会跟她计较,反正她一直对宝钗疏离客气的,而且贾母不会上宝钗的套,因为贾母根本也不喜欢宝钗。

接着贾母就说了这样一句话,连消带打不仅贬了薛宝钗和王夫人,还表示她就喜欢王熙凤这样的: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们,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

贾母喜欢的人都是聪明灵巧,伶牙俐齿的,王熙凤、林黛玉、史湘云、探春、晴雯、鸳鸯、紫鹃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这样的。她不喜欢的就是王夫人这样“木头似的”“锯了嘴的葫芦”,谁和王夫人一个类型的呢?当然是薛宝钗,还有一个花袭人,所以贾母都不喜欢他们。

宝玉听出了贾母的意思,是喜欢嘴巧的人,所以他也想凑个趣,引着贾母夸一夸他的心上人林黛玉。

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贾母这里说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应该就是指的薛宝钗,因为她对贾母的嘴乖奉承实在太刻意了,她对贾母每一次的奉承都很刻意,比如她过生日的时候,贾母问她爱吃什么,爱看什么戏,她表现的就非常带有刻意讨好的意味:

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

宝钗是很会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她观察到了贾母平时喜欢吃什么,喜欢看什么戏文,更知道贾母喜欢什么样的人。

但是宝钗是王夫人麾下的,她必须要保持端庄持重的人设和王夫人保持一致才行,但是又想讨好贾母,所以难免见缝插针,一反常态的表现一回。

可是贾母可是千年的狐狸,宝钗这点道行哪里够贾母看的,所以贾母认为宝钗“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贾母不接着宝玉的话赞黛玉,是为了保护黛玉和“木石前盟”

贾母的意思,宝钗大概是听懂了,所以她自此一句话也没在插,老实站一边去了。

但是宝玉不愿意了,因为贾母还没有夸他的林妹妹嘴巧讨喜呢。所以他故意提起了林黛玉,说“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

贾母当然明白宝玉啥意思,因为她夸了凤姐了,所以也想让她夸夸黛玉嘛。但是贾母肯定不会这么做的,看看在场的都是谁:王夫人头一个厌恶黛玉,薛姨妈盼着宝钗能嫁给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头号情敌。

贾母就是贾母,她反其道而行之,转头专门去夸薛宝钗了:

贾母道:“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这话说的相当有水平,尤其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元春是娘娘,拿她来对比薛宝钗,还说的她不如宝钗,那是以下犯上,大不敬僭越之罪,所以不可能包含元春。那么就是指黛玉、迎春、探春和惜春了。

迎春、探春和惜春是贾府的小姐,黛玉是贾府的养女,贾母这话的意思是黛玉是我们家的女孩,是自己人。宝丫头不是我们家的,是外人。

至于贾母前面一句“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就更没劲了。

贾母是国公府老太君,就算真的很喜欢薛宝钗,夸她一个好字就算是给足了脸面了,一品诰命夫人不至于要去奉承一个没落皇商的遗孀,来投亲靠友攀附贾府,赖在贾府多年不走的亲戚。

贾母出身高贵,身份尊贵,自始至终瞧不上倚财仗势,横行乡里的皇商薛家,对于薛姨妈拖儿带女来投奔也只是给亲戚情分上的照顾和庇护。对于薛家和王夫人搞出来的“金玉良缘”更是厌恶,这么明晃晃的打宝玉的主意,贾母是不会让他们得逞。

贾母对薛姨妈的态度一直都是轻蔑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薛姨妈也不得不在贾母面前当个女清客。

就是鸳鸯拒婚一回,本来薛姨妈已经躲了回去,但是贾母后来又打发小丫头来叫她去玩牌,薛姨妈很不情愿,而且“牌也生”,也就是根本不太会玩,但是也不得不去。

贾府元宵夜宴,薛姨妈又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感慨贾母看戏的罕见,贾母非常瞧不上她没有品味的样子直言“不讲究”:

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

贾母此处没有顺着宝玉的话去夸黛玉,而是转而去夸宝钗,这实在是很高明的手段。因为她要是夸了黛玉,反而更容易引起王夫人的反感,还不如卖一个虚人情给“金玉良缘”咯,薛宝钗不是刚才想讨好吗,那就夸她一个好。

贾母拿宝钗和三春与黛玉相比,说她好,又特意强调“千真万真”,偏不说她到底具体哪里好,可见是真是故意膈应人了。

我们平时也常当着亲戚家长的面夸他们家的孩子多好,自己家的孩子简直一无是处比不上,但是那都是虚伪的客套话。甚至有时候夸他家孩子活泼,还有嫌弃他太顽皮烦人的意思。

俗话这么说: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嘛,当然是自己家的好了。

贾母不可能提元春,这属于僭越君上,贾母明着夸宝钗,实际上是在夸黛玉

有人认为贾母所说的“四个女孩”不应该包含黛玉,而是包含元春,是在恶毒的讽刺宝钗选秀选不上,故意膈应王夫人和薛姨妈。

但是真的不可能,也没必要。不提元春,一样可以得到膈应和讽刺宝钗的效果,薛宝钗就算再好,她无论如何也比不上贾府的姑娘和黛玉,仅是出身商家这一项,就被“四个女孩”压制的死死的,根本不能翻身。

贾府三春和黛玉都是侯门千金,勋贵之后,林黛玉更是书香清贵出身。宝钗除了祖上有个不知道官大官小的紫薇舍人,再也没有做官的祖宗了,而是商人之后,充其量是个大富之家的小姐,阶级差距非常大。

贾母的确是话里有话,明褒暗贬,她是正话反说的高手。作为《红楼梦》中语言艺术大师,她不可能不明白元春是君的道理,作为臣下,连君上的名讳都不可说,更不可能敢说贵妃娘娘不如一个破落皇商之女。

元春本就是国公府的嫡小姐,身份何等尊贵显赫,就算没有封妃,宝钗也不可能比得上她,封为贵妃之后更是君民尊卑,天差地别。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尤其是皇室的规矩礼法非常严酷,臣下对君上不敬,基本就是不能赦免的死罪。

别说贾母只是一个一品诰命,乾隆朝的孝贤皇后国丧期间,闽浙总督和江南河道周学健,官职二品大员,挂太子太保衔,就因为违反禁令理了个发就被赐死了。

看看元春省亲的时候贾府接驾何等小心翼翼,贾母这么大年纪了半夜三更爬起来去门口站着等候,各种礼仪规矩何等繁琐,根本容不得一点儿差错。

元春是贾府末世的希望,贾母别说和薛宝钗没什么深仇大恨,就算再讨厌她,也不会拿元春开玩笑,因为那等于是拿自己的生命和贾府的命运开玩笑。

贾母明着夸宝钗,实际上是在夸黛玉,因为黛玉是“我们家四个女孩子”之一,只有黛玉这样高贵清贵的出身才能和我们公府豪门的嫡亲孙女相提并论。

黛玉算我们家的女孩子,是我们自己人。宝丫头再好也是外人,想成为我们家的人,那基本上是很难。

贾母这一顿明褒暗贬,话里有话,薛姨妈和王夫人有没有听懂不太好说,这姊妹俩智商一向欠费,就算听懂了,也要努力保持微笑。

宝玉大概也没怎么听懂,他心思单纯,哪里懂这些弯弯绕。

但是王熙凤和薛宝钗肯定都听懂了,但她们都不想参加这场暗地里的较量,能躲就躲。王熙凤一言不发,安静的出气,薛宝钗则“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唯有这样才能避免尴尬呀!

南山橘暖/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