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红楼梦》中谁的结局最让人意难平,那一定是贾探春。
宝钗夸探春是个“聪敏人”,黛玉打趣她是个“乖人”,宝玉则说探春“最是心里有算计”。
就连王熙凤这样的人精,也给了探春极高的评价:“她虽是个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在贾府人人称赞的探春,才貌堪比黛钗,最后却远嫁他乡。
回顾探春的一生,她最厉害的时候,还是她当姑娘的时候。
1.性格豁达,与众人同乐
探春虽是姨娘生的庶女,但她从不认命。
虽有女儿身,却有男儿心。
她自小勤学苦练,于书法一道小有成就。
她所居住的秋爽斋,开阔大气,常年不见脂粉香,反而是名帖字画、砚台毛笔等常伴左右。
元妃省亲之时,曾命弟妹们为大观园写诗题词。众人做诗完毕,她又特意嘱咐探春誊录这十几首诗,传给外面的贾政等观看。
可见,探春的书法,在家里也是得到认可的。
可擅长书法的探春,在搬进大观园以后,却并没有提议姐妹们聚会写字,反而因为看出了大家的诗才,提出了建立诗社的创意。
她给宝玉和众姐妹送上帖子邀大家共议:“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谁说结诗社以展示才华,只能是男子的事,我们女子也应有此雅会。
宝玉眉开眼笑,直称“三妹妹高雅”,众姐妹也纷纷响应,一个两个都跟来了。
探春不仅是提出创意的人,更是诗社活动的组织者、决策人。
她见大家都有兴致,当即牵头把诗社的章程定了下来,约定一月之间要进行两三次。
紧接着,她就大大方方地表示“我须得先做个东道主人”,积极推进了诗社的第一次活动,并且第一个动笔写出了《咏白海棠》。
探春自知诗才比不上宝钗和黛玉,但姐妹们写出好诗,她也不卑不亢,公允评价。
你很好,我也不差。
活动结束,探春又建议诗社以海棠命名,受到了众人的一致喜爱。
在这之后,海棠诗社便成了这群少男少女在大观园里的重要集会。
《宋朝事实类苑·祖宗圣训》里有这样一句话:以大度兼容,则万物兼济。
厉害的人,不会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发挥自己的特长固然重要,可是与周围人联络感情,大家集思广益,创造出美好的青春旋律,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气度。
我有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却仍然愿意融入他人,为他人的优秀而鼓掌。
2.能力出众,做事果断又有谋略
王熙凤病重,管家之职落到了李纨和探春的手上。
此时的贾府,已经走在了入不敷出的道路上,探春明眼里见着,心里着急,想着法子为家里省钱。
贾府里重重叠叠的隐形开销不少,虽然都是小钱,可日积月累也是一大隐患。
有媳妇来支银子,说是贾环和贾兰一年家学的公费,探春没有稀里糊涂把钱给她,反而细细查问:贾府里的少爷,各屋都领了月钱,哪里又多出这八两银子的开销?
听闻是用来买点心和纸笔,探春当机立断就要把这项开支裁掉。
有人来支姑娘们的头油脂粉钱,每月又是二两。家里的采办明明应该按月置办东西,只是那些管事的中饱私囊,随便买些便宜货来搪塞,姑娘们不得已只能自己掏腰包。
探春对此很生气,凭什么肥了外面的人呢?她不怕得罪人,大刀阔斧地又把给买办的钱裁掉了。
这些俭省的法子,王熙凤当然也知道。可她要管太多,前前后后有人情也有私心,所以做事总是畏手畏脚。
但探春就不同了,她没有那么多顾虑,一心为贾府着想,有想法,又果断,因而才能推动着贾府进行诸多改革。
她从赖大家的园子里看到开源节流的商机,创新性地提出了“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将园子分给几个本分的婆子,她们每个月只需要交租纳税、自行料理,年底孝敬足够的钱粮花木。
这样一来,不但省去了花匠洒扫等人工费,还大大调动了承包人的积极性,开拓了许多种植的新品类。
机智的探春还免去了年终账房核算这一环,等于把所有的权力都下放了。
这样大气的举措,是探春对众婆子的信任,也是她出色的经营智慧,表现了她的人文关怀。
也难怪大管家王熙凤对探春赞不绝口:“好,好,好,好个三姑娘!”
在生活中,真正厉害的人,不会害怕做决定。做了决定以后,也不会瞻前顾后,而是能勇敢地推进并执行。
当然,执行的过程也不是一味蛮干,而是会讲究方法和策略,平衡好各方的关系,把效率最大化。
这样一来,不但自己能受益,大家也都能受益。
3.眼界高远,对家族充满责任心
在古人眼中,儿子可以传宗接代,可以为家族做一番事业。即便是庶子,成家后也仍然可以居住在家里,是堂堂正正的爷。
但女儿就不同了,到了适婚年纪,总要被嫁出去,到婆家肩负起相夫教子的家庭重担。
她们的人生,是没有太多可能性的。
探春再要强,似乎也无法抵挡自己作为古代女子的命运。
所以她才会悲伤地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可是,探春没有像普通的闺阁少女一样逆来顺受,而是在贾府竭尽所能地表现出不输男子的志向,对家运更有超出一般人的眼光。
她做的所有改革,都是真心为这个家好。她对家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全部化在了她的言行中。
当凤姐带着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一起抄检大观园时,宝玉被凤姐护着,宝钗和黛玉被挡在事外,惜春明哲保身,迎春则懦弱无争,毫无存在感。
唯有探春,气势汹汹地等在门口。
探春是聪明的,也是清醒的,当她看到甄家被抄家,再遇上自己家“抄检大观园”,她敏锐地察觉到,贾府已经开始从内部瓦解了。
这一出闹剧,表面上看是寻贼,搜的是仆人,实际上不过是贾家各方势力的斗法,你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互相看笑话。
这样的家,还是家吗?
贾府从根上就烂了啊!
再多的新政也无力挽回贾府大厦将倾的颓势。
探春痛心疾首,却无能为力。
作为庶女,她空有一身才干和青云之志,却无处发挥。既没有办法为家族考取功名,也没有办法到外面闯荡,挣一份家业。
可即便如此,她也不愿妥协,不愿只被锁在这深宅大院中,眼睁睁看着“家里自生自灭”,然后“一败涂地”。
她仍然要勇敢地发声,万一能敲醒这一众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呢?哪怕能唤醒一个两个也是好的呀!
曹公给探春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远嫁的结局,对探春来说,或许是最好的结局。
她可以远离贾府这一乌烟瘴气之地,去新的地方开启她新的生活。
她大气的眼界和格局,或许会帮她在一个更合适的舞台,发挥出一片新天地。
能在贾府众多姑娘中脱颖而出,得到众人交口称赞,探春当然是厉害的。
做人,她性格豁达,与兄弟姐妹们打成一片。做事,她能力出众,决策果断又有谋略。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有责任心,能看到更长远的地方,而不是只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决定于一个人命运的,除了性格和能力,更重要的就是眼界。
思维开阔了,人生的路也就走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