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好多谜语至今无解,譬如荣国府中,宝玉的亲姐妹和堂姐妹一共四个: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意为红颜薄命。但是,明明四个姐妹的名字都用春字,作者为什么屡次使用“三春”的概念?什么“三春争即初春景”,“三春去后诸芳尽”,“勘破三春景不长”,难道还有一个“景长”的另外一春么?《红楼梦》书中的元春是宝玉长姊,比宝玉年长二十多岁,名为姊弟,感情如同母子。王夫人的肚子确实神奇,居然能生出如此两个长女幼子,实在罕见。对《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至今无人能解:“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指的是什么时间?其中有什么是非?难道“三春”都要进宫当娘娘去“争即初春景”么?从书中看探春似有可能,迎春、惜春决没有这个迹象啊?究竟是“虎兔相逢”还是“虎兜相逢”?这是表示的时间概念么?迎春号称“二木头”,为人软弱善良。她的判词也很奇怪:“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载赴黄粱。”用迎春婚后被孙绍祖虐待而死似乎能解释得过去,但“子系”两字着实有点奇怪,说的是迎春还是孙绍祖?孙绍组在虐死迎春前,未闻有什么“得志”的事,娶个媳妇稀松平常,也谈不到“得志”啊,更不是因为“得志才虐待迎春的啊?探春是朵带刺的玫瑰,有才能,也有志气、骨气。她的判词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学界都解释为探春远嫁,但也有说不通的地方。这个“末世”是家族的末世还是国家朝廷的末世?坐着大船远嫁“三千里”,这是什么地方啊?“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难道永无见面之可能了么?惜春的性格即老实又固执,后来的结果是出家,这一点没有疑问。但惜春的判词却大有疑问:“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不是“三春争即初春景”么,怎么又“勘破三春景不长”了?究竟什么是“三春景不长”?“三春”是她的亲姐妹么?其中的探春之“景”不是挺长的么?《红楼梦》中好多女儿的事迹命运,用判词、曲子的说法都无法解释,不止是荣府四春,就连钗、黛、湘、可卿、凤姐、妙玉等人的判词、曲子,都有说不通的地方。红学家们不明就里,研究中也只好葫芦提应付了事。怎么样能解释通呢?看来仅从书中字面是难以解释通的,必须搞清楚《红楼梦》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才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南明时代,作品故事取材是选取的表现南明小朝廷“风云气少,儿女情多”的人和事,那么,荣府中“三春”、“四艳”所影射的,未必是什么弱女子,而是最有背景意义的重要人和事。当时最重要的人和事,大概莫过于南明小朝廷的“三帝一监国”了,正是所谓的“三春”、“四艳”!所谓“三春,代表的正是“三帝”,也就是福王政权的引光帝,桂王政权的永历帝,唐王政权的隆武帝。再加一个监园的鲁王,恰恰组成了红楼“四艳”!“红楼”的红字,可以指代朱明的“朱”字,“红楼”既可以指富室闺阁,也可以代指青楼楚馆,还可以代指大内皇宫。碧瓦红墙的皇宫,在古代文人笔下,往往用红楼表示。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组建的弘光政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抗清义士夏完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独对三春有飞燕。”朋友们看出来没有?《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应该就是根据这首诗幻化出来的。这首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二十年来是已非”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不开画阁锁芳菲”,就像陈后主和南唐二帝一样,沉溺于风月情场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楼和红楼妓馆时繁荣。那句“独对三春有飞燕”很有隐曲,“三春”显然是借指南明三帝,“飞燕”又是什么呢?是用汉代的赵飞燕代指皇妃么?显然不是。朋友们可以回忆一下,《红楼梦》中姐妹们咏柳絮时,黛玉的《唐多令》起句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对此红学界一般都解释为苏州的“百花洲”和徐州北部的“燕子楼”,白居易曾有《燕子楼三首并序》歌颂之。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但《红楼梦写的是金陵旧事,其典还应该出自南京为是南京过去确有“百花洲”,地处钞库街小西湖附近,是文人仕女经常游玩的地方。传奇《桃花扇》中,李香君就曾“燕子楼中人卧病,灯昏被冷有谁知”?可见南京亦有燕子楼。林黛玉“葬花词”中“青灯照壁人初谁,冷雨敲窗被未温”诗句的出处也似乎在这里。扯了这么远,无非是解释夏完淳的诗,事实上是指斥南明君臣在南京“百花洲”、“燕子楼”一类地方歌舞升平,以致国事不可收拾。南明时君臣最流行观看的传奇是阮大钺所创作的《春灯谜》《燕子笺》,夏诗所说的“飞燕””,似乎与此也不无关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018.html